当前位置:聪少自媒体网 > 微博 > 正文

微博的“好与坏”(图)

2020-10-06 微博 聪少自媒体

信氏眈眈 信海光专栏 gooooo@gmail.com

  在今年记者节期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媒体联合开展了涉及全国120多家媒体的调查,其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微博被认为是2010年最值得尊重的媒体。

  由于接受调查者多为新闻从业人员,样本较单一,这个结果能代表多少公众的认可度还很难说。尽管如此,仍能看出微博在短短一年间对社会的渗透程度,大量媒体人成为微博用户,这导致在他们所服务的媒体上微博内容的提及率极高,进而也影响到媒体受众。

  观察家和研究者已经为微博定义了很多深刻的积极意义,比如传播微言大义、促成公民记者、围观改变社会等,这都需要时间检验。但对我个人来说,微博确实对我的很多习惯造成了改变,而且,我不敢确定,这些改变是好是坏。

  在国内,虽然大家公认微博是新媒体,但说穿了它本质上仍是一社交网络,既然是社交,就有所谓社交的大部分固有缺点,有虚假与虚华、虚荣与虚伪这些缺点很可能被微博放大。比如,因为粉丝数能体现一个人的影响力,所以在淘宝上就有买卖粉丝的;因为转发数能体现一则消息的影响力,所以就有人热衷于传播假消息。至于说不停地刷新个人页面看是否有新关注或新回复,据心理学家分析,这说明微博使你变得更自恋。

  病毒式传播加口碑传播构成了微博类似“云传播”的特点,这极大地促进了受众与信息的贴近度,但同时,它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所谓信息茧房,按提出者桑斯坦教授的定义,是指网络的广泛使用,导致每一个网民只获得自己喜欢的信息而远离客观世界。微博用户正是通过“follow”来自我定制想知道的信息源,这等于自制了一间信息茧房。

  微博似乎使编辑记者们的工作变得更简单了。现在报纸杂志上有大量的微博内容,从专门的微博语录专栏,到新闻报道后面的微博点评,当然还有大量在微博上因为名人口水而直接生成的微博新闻事件。现在,记者要找观点、采访对象、线索、素材,直接上微博都可以解决。这当然大大减轻了工作难度,但长远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记得我刚进新闻行业时,曾在某杂志主持过一个语录栏目,由于费力搜罗名言警句而很受欢迎,这要搁到现在,大概离失业就不远了,因为微博上到处是名言警句,这种栏目已经没有技术含量。有人说,如果自媒体微博普及,媒体人可能萎缩,只剩下低端拷贝粘贴的劳力,以及能创造高附加值的顶尖记者,中间的只靠找新闻为生的平庸之辈可能要另谋职业了。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微博用户通过集体传送信息的大众智慧,已经很好地代劳了找新闻的工作。

  在中国,人们对微博的最高期待是“围观改变社会”,希望借微博凝聚的公众关注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个很好的愿景,但以我的体验来看,所谓围观性参与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社会很值得怀疑。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只是通过微博宣泄愤怒或者同情等情绪,然后转身回去继续生活,这世界是否就会因此而改变?事实上,在缺乏有力民意代言人的情况下,过分的口水宣泄使参与变得简单,道德情感得到代偿后,反而很可能会消解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努力。(责任编辑:Newshoo)

聪少爱学堂聪少
聪少爱学堂创始人,梅州市鹏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09年开始踏入互联网,10年互联网行业经验,资深自媒体人,自媒体优秀导师,咪挺微商团对营销引流顾问,业务包含:精准引流技术/代引流精准粉,专业小红书,知乎,微博代运营。
  • 38988文章总数
  • 1491136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