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聪少自媒体网 > 副业赚钱 > 正文

在公安工作怎么搞副业:珠海70岁老公安:以前办公在露天戏院,下乡要指导农民搞副业

2021-06-25 副业赚钱 聪少自媒体

  

  人物档案

  姓名:黄炳光

  年龄:70岁

  经历:1966年,17岁考取斗门县公安局临时工。1969光应征入伍,6年后再次回到斗门县公安局,先后干过片警、派出所副指导员等。

  感言: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了,社会治安才会更好,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当年,公安办公场地设在露天戏院,食堂是草棚子搭的,干警下乡还要指导农民搞副业,办案没啥“黑科技”,就是走群众路线。

  站在崭新的珠海斗门公安分局办公大楼前,与共和国同龄的黄炳光回首一生基层干警路,酸甜苦辣,几度激情澎湃。他告诉南都记者,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了,社会治安才会更好,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当年公安办公就在露天戏院

  1965年7月,国务院批准斗门建县,县城拟设于斗门镇。与此同时,新成立的斗门县公安局,也设在斗门镇办公。

  当年公安是如何办公的呢?今年70岁的黄炳光回忆往事记忆犹新。他告诉南都记者,建县之初斗门公安条件艰苦,公安办公场地是借来的,就在一个露天的戏院。前面是演戏台,中间用围栏拦起来,公安办公的地方就在舞台两边的小房间。

  斗门县公安局成立一年多,有天来了位中等个子的男孩,斗门镇人,还在念初一,才17岁。这个看上去腼腆的男孩就是黄炳光。

   “小时候母亲早逝,只靠父亲一个人撑起这个家,家里还有4个兄弟姐妹。那会正值文革,学生们到处串连,我就想干脆出来工作算了。”回忆刚入公安情景,黄炳光告诉记者,当年碰巧公安有招工,就被招进来了,但刚进来是临时工,经过考核后可以转为常年工。

  虽然是临时工,但能投身公安,黄炳光打心底感到高兴。“电视上总能看见公安穿警服,多威风啊!”但黄炳光没等来警服,他去了位于井岸的看守所上班。“那个时候下来看守所下班的,都没有制服穿,大家都是穿便衣。”

  看守所日常的工作是看管在押嫌疑人,黄炳光对工作心里没底。顾不上没穿上警服的失落,他心底里想的是怎样尽快搞好工作。

  “适应起来还是很容易的,老同志对我都很热情,很快融入了工作环境,是他们鼓励我怎么把工作搞好。”谈及如何快速适应工作,黄炳光称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当年的老同志、老领导。“那个时候刚出来,自己没什么经验,心底就是想着把交待的事情做好。”

  干警下乡指导农民搞副业

  由于斗门镇地理位置偏于丘陵地带,水运交通不便,而当时的井岸村位于全县地域的中心,一河两岸、依山临水,面向大沙田,城建面积宽广,是理想的县城址。后经省委批准县城设于井岸村。

   “公安也搬到井岸了,不过条件仍然很艰苦,借当年房产局的房子办公,食堂都是草棚搭的。”谈及当年办公以及生活条件,黄炳光称,那会大伙都不觉得苦,自己一个月也能拿28块5毛,钱都是省着用。“只不过物资匮乏,买肉、衣服之类的都要票,有钱没票也买不到东西。”

  由于当年还没有公交车,从斗门镇到井岸上班,黄炳光要靠双脚走一个半小时。1969年,工作了2年多的黄炳光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到台山去当兵,在部队里锻炼了6年,才再次回到地方,回到斗门公安。

  

  如今的斗门公安分局办公大楼。

  彼时,斗门县公安局还是没有办公场地,借租在东风街附近斗门电影公司办公,直到1976年,才开始在朝福路建设办公地。

  “那个时候全县公安局才29个人,都是机关单位临时调出来办案的。”黄炳光称,当时有一个公安同志因为身体问题,一条腿仍坚持上班。

  在黄炳光回归公安之际,支农教育正如火如荼开展。回来后的黄炳光和其他同志一样,到田间地头去支农。“那时农村比较落后,一帮机关干部就要下乡去农村,一方面帮助农民提升生活,另一方面要指导农村搞点副业。”

  到了白蕉新环、四新村,黄炳光和村民一起,去海边割草拿回田里当肥料。他还组织村民一起,种了一批葵扇,农闲时村民拿到市场去卖。

  “那个时候是真苦啊,村里全是泥巴路,只要一下雨,不是本地农民,都走不了。”忆往昔艰苦岁月,黄炳光感慨社会发展。“现在斗门区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尤其是白蕉片区,村民们养殖了海鲈,还诞生了好几个亿元村,腰包也鼓了。”

  以前办案没啥高科技

  1979年,黄炳光调往井岸派出所,成了一个片警。据其回忆,当时井岸派出所有四五个人,辖区治安警情以小偷小摸居多。“现在大家出门,路口随处可见车辆停放,极少出现车辆被盗窃。但在当时,连自行车都不敢乱停,一眨眼可能被偷走。”

  黄炳光告诉南都记者,当年公安日常工作就是靠腿和嘴。“平时的工作就是要跟群众打好关系,上班都是下到辖区,跟群众谈谈心、拉拉家常。从群众那里摸底,知道哪家孩子老实,哪家孩子调皮等。”“碰到案子,尽管有分治安和刑事,但实际上工作是一起的,领导分配谁,谁就负责干。”黄炳光称,作案的基本是本地人,通过紧急联系群众,很快能找到线索。

  为何作案的大多是本地人?黄炳光告诉南都记者,改革开放之前,斗门道路交通比较落后,属于偏僻地区,流动人口较少。“那个时候去珠海市区,还需要去神湾坐船,货车、客车、手扶拖拉机都要拉到船上,把车运过去再开往珠海市区。”

  黄炳光也曾在水上派出所任职,主要管码头片区的治安。“改革开放之初,当地出产的鱼、蔬菜出口到香港、澳门,那会河道开始繁忙,而我们主要就管码头以及船上的治安问题。”

  改革开放后,卡拉OK厅、歌舞厅、发廊相继涌入,流动人口增多,治安环境开始变得复杂。

  1998年,黄炳光调任城北派出所副指导员。“治安问题突出后,公安加大了力度,人手也比以前多,但那会还是没什么科技手段,办案就是走群众路线,靠蹲点守候。”

  黄炳光回忆起当年一段办案经历,称有个男子在路边卖药,与一位女子搭讪后将其诱奸,而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发现了两个人的口供存在不对称的问题,立即打电话给派出所。派出所一边让医生稳住犯罪嫌疑人,一边蹲点设伏,最终抓住犯罪嫌疑人,真正的走群众路线。

  退休仍关心斗门发展

  仅27分钟就从一条毛线上成功提取到关键DNA信息,一宗入库盗窃案告破;无人机在板樟山森林大火时一线驰援,斗门“空警”新军立奇功;可视化指挥平台如臂使指,4分钟内果断处置群体斗殴;井岸镇派出所研发出“智能执法大管家”,获公安部科技基层技术革新三等奖。

  退休后的黄炳光仍然关心斗门公安事业发展,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进入新时代,“科技强警”在斗门大展威力,“智慧新警务”安全高效,平安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斗门公安分局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兴警,投入使用可视化指挥、无人机警务、执法智能管家系统、刑事技术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基础项目,大大提升了打、防、管、控等警务效能,解决了执法规范化和提升打击效能的两大难题;落实“放管服”要求,积极推出便民利民新举措,全面推进公安窗口服务进驻区、镇服务中心,实现了斗门区80%的户政业务窗口和100%的公安综合业务“一门办”目标,有力推动“零跑腿”“全城通办”“一证通办”政务改革。

  与此同时,辖区接报违法犯罪总警情,在连续三年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今年同比下降了41.3%,困扰斗门多年的盗窃摩托车犯罪得到彻底根治,从日均发案7.8宗下降至0.3宗,社会治安进入新常态。

  珠峰大道旁,崭新的斗门公安分局新业务大楼投入使用。站在大楼旁,70岁的黄炳光回忆往事时感慨不已。

  他为斗门公安事业蓬勃发展而骄傲,更为祖国强大而自豪。“我很幸运,与新中国同龄;我更幸运,与斗门公安共成长;祖国强大了,社会治安才会更好,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袁平峰 实习生 钟海伦

相关文章:
聪少爱学堂聪少
聪少爱学堂创始人,梅州市鹏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09年开始踏入互联网,10年互联网行业经验,资深自媒体人,自媒体优秀导师,咪挺微商团对营销引流顾问,业务包含:精准引流技术/代引流精准粉,专业小红书,知乎,微博代运营。
  • 38988文章总数
  • 1491133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