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大可以延伸到国家的目的、教育的意义,小可以关注到职称评审、教学管理与评价,我从中等角度简要说来有2个方面:
1,薪水低
2,地位低
1,可能工资最能体现一个行业的价值,老师一个月那点钱还能指望干点啥有意义的?精英很少有去当老师的,都去搞金融互联网去了。窃以为像医生教师警察法官这类掌控人类人生和思想的重大职业应该是全社会精英,至少应该是做事认真负责的人才能担当。对比对比国外或者民国教师工资,优秀的人不去当老师,当老师的不优秀,一个月就这点钱和别人比起来根本无心好好工作。认识的很多同事,第二天讲课,前一天晚上8点开始在网上找ppt,下好了熟悉一小时,第二天照着讲就行。假如老师一个月工资3w,试想有多少精英会想去当老师,当上老师的因为竞争太大得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2,从西周开始,中国教师的地位高高低低,有最初西周的长老国师,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唐宋韩愈的师者,民国的大事辈出,也有三次大规模灭绝教师行动(焚书坑儒,元朝下九流,文格黑九类),至少在中国,教师已经从传道者沦落到授业者再到现在的教书匠,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层面如何引导罢了,现在国情是稳定大于一切,教大家听话就行了,要啥自行车。国家都已经鼓励老师出去兼职了,这已经是变相公开教学本来就是副业了嘛。
3,再讲讲小的方面,老师的教学水平应该谁来评价呢?学生?同行?领导?专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学生评价为主,可是学生一没有话语权,二没有成熟的评价能力(比如一个老师不给挂科就是好老师),所以几乎是无解,很多好的老师都是在学生当中为人所知,但是可能退休之前都还只是个讲师。所以教学水平好坏还是领导说了算。
4,职称,这个可以说是老师的痛,统治阶级就靠这个来控制老师,职称象征着地位和金钱,你只有乖乖干领导希望你做的事,你才能有钱有地位。你把书教好也不能说没用,但是对于地方大学来说,经费和成果才是最主要的。你教书再好能给学校带来什么?一个领导10年,而教育带来的好处可能还没开始显现。所以用职称逼着你发文章、搞项目,这样学校有成果有管理费收,所以评价一所学校到底应该看这个学校教学水平好坏还是看这个学校到底有没有钱呢?在高校工作,教书的没搞科研的地位搞,搞科研没有搞行政的地位个高,外行指导内行。拿我所在的大学为例,职称评审条件两年变一次,谁受得了?要不听话陪别人玩有肉吃,要不退出没肉吃就这么简单。今年评副教授,需要任职以来的SCI/EI/核心各一篇,教改论文一篇,国家基金或者省基金结题一项,两年班主任工作,年平均学时160小时以上,出版专著一本。看,这里面有哪个与教学好坏有关?
5,利益相关,211入职2年的讲师,已获得国家基金,年均学时270,为了上1小时的课会备课8小时,当然也是因为领导安排你上的经常是你自己都不会的课才会这么吃力。在高校,想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真的很难,继续坚持吧,看我还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