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书成长的过程中,最让其引以为傲的,就是被称为“徐薯”的用户了。正是因为徐薯们对内容的贡献,才一点一滴地创造出了全球生活方式领域的最大的社区。
如今徐书已经拥有1亿多的用户,直到现在,它的第一批用户从何而来鲜少有人知道。
徐书产品和设计负责人邓超,曾分享过徐书“原住民“的身份:
徐书创立的前两年,我们没有在广告上投入一分钱,通过用户口碑和自然传播积累了上千万的社区用户。我参与主导了徐书整个“冷启动”项目,在这里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种子用户是怎么来的。
2013年9月和10月,徐书的PC版和攻略app分别上线。当时,除了负责产品和设计,我同时还在负责市场推广,主要任务就是让徐书这个别人听都没听到过的产品,在最快的时间里火起来。
大家都知道,11月12月都属于年末消费高峰,要高效的获取种子用户,必须赶上这波购物高峰。当时的情况是,时间紧迫,预算为零,业内资源更是一点没有,别说做广告了,连最便宜的KOL都找不到。
于是,我把免费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徐书推广导流的第一阵地,现在看来这个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2013年,公众号还是获取粉丝的红利期。整个9月,我的主要精力就是从0到1做好这个公众号,生产并推送各种购物攻略相关内容。随着十一长假越来越近,公众号的粉丝和徐书的用户都在稳定的不断增加:基于优质内容在social media上的口碑营销起作用了。
直到现在,“徐书App”仍是内容输出的重要阵地。
下面分享一个当时微信公众号推广过程中可以拿来一说的小插曲。起初我在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名为《史上最完整最全面的欧洲outlets血拼攻略》的文章,从后台数据发现阅读量和转发量都非常高,大有成为爆款的趋势,新的粉丝也是源源不断到来。
但是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它被各种营销号盗转了——当时微信还没有原创保护机制,许多盗文的大号都是直接复制,并把文中的“徐书”改成了自己公司的名字。所以文章虽然被证明了价值,但几乎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原本它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粉丝。
发现被多家盗转的当天,我就开始想要如何迅速采取对应的措施:于是我第二天又推送了一篇文章,内容和前一篇的差不多。但这一次我在后台储备了9篇回复文章,并在原文中每一个outlet的文字介绍后分别加了一句:“回复xxx获取该折扣村完整品牌列表。”
结果很快就见效了,把文章的更多相关信息藏在后台回复这一招,为我们获得了大拨的粉丝,因为只要有一个能够打到读者的折扣村,他就有可能前来关注索蓉复,而不是简单的mark一下走过路过。
有多少人看过这篇公众号的早期爆款?当时它为徐书吸引了大批新用户。
大约在11月的时候,在app产品开发上线前,我想要做个调研,以知晓徐书app想做的事在市场上的定位是否准确。依然没有预算,应该如何高效且精准地找到我们的目标用户呢?
徐书app1.0版本做的是香港购物指南,因此我要寻找的,是对“香港购物”这个领域感兴趣的群体。那么这些人在哪里?我的第一反应是“女人”,但这个范围还是太大,还是要更精准一些,于是我把它清晰定位成“圣诞期间准备去香港购物的女人”。
下一个问题是用户调研场景。我应该在什么样的诚向这些用户推荐徐书呢?
自己试了下要描述徐书app是做什么的至少需要1分钟,在什么场景下,用户愿意抽出1分钟来认真听我的介绍并且介绍我的调研呢?第二天,我带着一叠提前准备好打印出来的徐书公众号二维码和一个移动WiFi,去了上海的出入境管理中心。
年底的出入境管理局里基本都是排队要去香港血拼的女人们,所以说既然在排队,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和我聊聊徐书的产品:你们去香港圣诞购物攻略都是怎么做的?知道哪些品牌在哪里买最便宜吗?各种优惠券怎么提前下载?奥特莱斯的具体行程怎么走?想不想提前看到圣诞福袋有哪些组合?……她们基本都是一边看我演示开发中的徐书demo,一边不停着急问:你这个购物app在哪里有下载?
这些目标用户的直观反应,给予了我对产品非常大的信心:眼前的这群人应该是徐书初始版本最目标的用户,如果连她们都不感兴趣,那这个产品基本上是要失败了,所谓的市场需求也许也就是我们自嗨而已。
既然都聊了,总不能让这些目标用户流失,我为每一个调研的她们送上提前准备的小卡片:上面的二维码就是徐书的公众号,她们关注公众号后,会在徐书app上线后的第一时间收到公众号提醒。
当app还完全没有的时候,在微博微信这些社交账号上积累目标粉丝,通过优质内容不停拉新;
当app准备上线进行产品调研的同时,精准地找到初始目标用户,抓住任何可能的地推场景进行用户获取;
当app正式上线后,直接将微博微信上的徐书粉丝一并导入社区;
这就是徐书“冷启动”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后来,徐书社区上线后,确实是这群最懂购物、最会生活的用户,创造了非常优质的内容,帮助徐书迅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生活方式分享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