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地理限制,只要有电脑有网络、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这就是 digital nomad,数字游牧民族。
-
1997年的时候,Tsugio Makimoto和David Manners 两个人写了一本书,叫《Digital Nomad》,于是“数字游牧民族”这个名词诞生了。
-
和传统的游民一样,数字游民也是持续性地在旅行,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但和一般旅行不同的是,他们在旅行、生活的同时,也在继续工作。大部分的数字游民,有着自己经营的线上业务,或者是通过网络工作的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的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全球的数字游民社群也正在日渐壮大。
-
「房子是我们为自己打造的牢笼,就像车和智能手机。我们以为有了这些变得更聪明,其实反而更笨了。
在旅行中,你不断遇见新的城市,获得重新拥抱自己国家的机会,而不只是在电视上或者网上的图片上看到。」
很多人觉得,三四天的旅游就可以让自己重获新生,但如果有机会,我更希望能去到一个地方生活,在日常与琐碎中建立起与一座城市的情感与羁绊。
-
我是非常热爱旅行的人。我19岁才第一次出国,从独自飞往澳大利亚交换学习开始,开启了我这10年的飞行生活。从第一次飞到又一次飞,跨越一个大陆和又一个大洋,没有数过足迹到底有遍布多少个国家。
我当然知道在现代社会,喜欢旅行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我旅行不为了寻求特立或出众,只为了去亲眼看、亲自感受这个世界。
-
印度小山村里的冰冷的空气,加勒比海翠绿的海水,土耳其迎着日出的热气球,斯里兰卡午夜璀璨的星空,那不勒斯仿佛火焰般鲜艳的晚霞……
很多个这样的时刻,我都觉得很奇妙。感官充分接受着周围的能量,享受与环境的共鸣,这是旅行带给我的磁场。
-
而另一部分理由,叫做 Locational Arbitrage —— 地理套利。
最早知道地理套利,是听说许多湾区的程序员选择搬离物价高昂的旧金山,去到生活成本更低、物价更便宜的国家生活,例如东南亚、南美;而与此同时,他们通过网络工作,继续赚着美金,利用汇率差带来的优惠过上“奢华”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地理套利。
-
在北京的这几年我过得非常充实、丰盛,但也不得不承认客观事实,这的确不是一个很宜居的城市。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去拥有更多体验、去看更大的世界、创造更多故事、认识更多有趣的人,去感受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丰富的人生价值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