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被颠覆,自媒体,短视频,直播平台,各种新颖的事物不断刷新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了体验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我们不得不在各种平台注册账户,提供自己的私人信息。
当我们在填写私人信息的时候,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信息真的安全吗?
信息泄露,价格惊人
据环球时报消息,工信部官网在3月24号发出公告:
3月21日,针对媒体报道的新浪微博因用户查询接口被恶意调用导致APP数据泄露,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就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询约谈。
事件回顾:
3月4号,在暗网有一则交易信息标价1388美元,售卖的商品竟然是5.38亿微博用户的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包含用户的手机号,其中有1.72亿含有用户的ID,头像,粉丝数,所在地等敏感信息。
经过测试,部分数据是真实的。
想想这么庞大的用户数据却只卖了这么低的价格,不得不让人吃惊。
事情被曝光后,该事件不断发酵,引起了互联网圈内大佬的关注。微博官方也赶紧出来解释。
大致意思就是有人借助微博的通讯录上传接口暴力匹配导致了手机号的泄露,甩锅的嫌疑不言而喻。
另外,微博官方指出他们提供的根据通讯录查询微博好友的昵称服务,不提供用户的性别和身份证等私人隐秘信息,因此这次数据泄露不会暴露用户的身份证,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
然而很快被打脸,有网络安全专业人士通过互联网购买到了包换同事姓名,手机号,QQ号,微博账号密码,邮箱等。通过这些信息还能进一步锁定用户的位置信息,户籍,身份证等信息。
看到如此庞大的数据,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还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
暗网是什么
暗网,看它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见不得天日的网络。百度上有更专业的解释,但涉及很多网络专业知识,比较难懂,小编根据自己查的资料说一下自己的通俗理解。
可以说在这里参与交易的人是绝对隐蔽的,就像是在一个黑屋子里进行买卖一样,交易的双方谁都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正因为如此,那些在正规市场无法进行的买卖都可以在这里的交易。
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对方做不到,武器交易在这里都是日常操作,读者可以脑补一下这里的买卖有多邪恶。
不是第一次,或许也不是最后一次
说起网络信息泄露,让我忍不住又想起了Facebook的信息泄露事件,数据同样庞大,涉及5000万用户,真的是细思极恐。
那次事件到最后也是无疾而终。作为用户只能忍气吞声,因为你别无选择,除非你放弃使用Facebook。
用户的权益该怎么保障
“喂,您好,某某保险了解一下。”
“喂,您好,您最近有购房的意愿吗。”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接到这样的电话后第一反应或许就是赶紧挂断电话,或者简单应付几句。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被莫名的电话骚扰,大不了就直接挂掉电话,除了有点烦人之外,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然而诈骗电话却给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案例数不胜数。
另外,我们的QQ号,微信也时常面临着被盗号的风险,或者自己的朋友被盗号后,对方冒充自己的朋友借钱达到诈骗的目的。
作为普通的网民,自己把信息交给别人,尽管他们也承诺会保护我们的信息,善良的我们相信了,或者被迫相信了,因为你没有选择。
感觉自己就像别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其实早在2017年国家就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作为中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明确要求加强对用户私人信息的保护,维护互联网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法共有7章79条,其中针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2017年国家曾出台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等个人信息五十条以上的,即构成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尽管这次信息的泄露是微博无意造成的,但他们在提供相关服务的时候考虑不周全也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因素之一。
只是作为普通用户的我们很无辜,即便是权益被侵犯也无法得到任何补偿,只能自认倒霉了。
结语
“裸奔”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穿衣服,而是我们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