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都在被自媒体,新媒体包围,手机跟电脑功能越来越一致,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前,我们会说互联网是一个工具,用来看新闻,打游戏。现在互联网对于社会已经成了空气一样的东西。想起那个著名试验,一个中学老师在一个玻璃杯里装入了满满一杯石头,问同学们还可以装吗?同学们说不能再装了,于是老师找来一些小石子装在了杯子里的空隙中,接着问还可以装吗?同学们有点茫然的摇摇头,接着老师又找来沙粒装在杯子里。这个故事可能有同学听到过,我想说的是这个杯子还可以装,继续装水,水装满了还可以装吗?可以,装空气。那么这个杯子我们可以想象为社会,空气就是互联网,它已经在无处不在的融入你的生活。
对于微博,如日中天的2011年和2012年,那些年微信还被人遗忘在角落,人们纷纷见面加关注微博,但是很快到了2013年,微信开始崛起,紧接着便撬掉了微博的头牌地位,这可以引申出一个思路:沟通先于阅读存在,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将越来越依赖微信,因为它的定位是沟通,可以想象微博的边缘化是必然。而微信被腾讯酱紫的大牌互联网企业操盘,必然会依托沟通需求带来的强粘性,基于此上做更多业务拓展,系统性的拓展的第一个大业务当属公众号,这个在接下来数年将潜移默化的改变商业服务的产品,瞬间就把微博的内容运营人:段子手,公关写手,原创作者吸引过来,如果用可视化(肉眼可见的人群流动形式图)展示,也就意味着一群意见领袖在迁移向微信平台时候,每个人后边都浩浩荡荡跟了一群粉丝,如果有机会看到2012年和2013年微博的后台数据,你会看到流量的大幅下降。令围观者咂舌,令新浪官方心慌。
微信显然不满足于简单地作为沟通工具存在于这个世界,2011年初用微信时,app的界面和现在很多系统中自带的短信编辑框界面无差别,慢慢的微信开始添加朋友圈等一系列产品功能,朋友圈这个产品是模仿国外一个被facebook10亿美金收购的instgram软件,朋友圈虽然可以纯文字,但是想必发纯文字时候会得到提醒:此功能可能会在未来取消。。。之类的,因为instgram产品的价值在于抓住用户读图需求,微信朋友圈将这个产品植入微信,并做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后,加入了可以发纯文字。但是这是不符合产品初心的(初心即instgram的定位:读图),所以会出现提示,迟早阉割掉此功能。
微博和微信这种平台型工具,打散了以前的信息传播的单向性,比如以前是通过大媒体制作内容然后扩散出去,如央视制作好节目播出,然后大家都会看央视。而微博微信打散了这种传播机制后呢,把内容制作和传播都交给了每一个用户,想想:你是不是可以自己制作内容发布在微博个人号或者微信朋友圈里啦,如果你的微博号有200个粉丝,微信朋友圈有300个联系人,其实你就相当于是一个很小的媒体了,如果你在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总共只有8000个国民,你可是相当于拥有了40分之1的国民受众,中国30 多个省,意味着你的微博或者微信号相当于省级电视台或者报纸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手中有了如此利器,该怎么用好呢?这就不得不引入传统媒体人的思维了,传统媒体中都有一个核心的岗位叫做编辑,他们会根据用户的属性选择内容,一般分几类:①国家要求发布的,②在国家允许范围内,民众喜欢的。这一类内容是负责给媒体带来传播和关注度,否则,总是每天国家大事,那有一部分人他就是不喜欢看这些,就是要看段子和偶像明星的嘛,所以,电视,报纸就开始有娱乐频道、版块,有笑话频道,评书频道,生活信息版块。
那么我们要是想运营好企业自媒体和个人自媒体,也可以借鉴,你每天在朋友圈站在个人角度发送内容,逐步的大家会给你定性,而有些人很聪明,会每天发一些段子,发一些国家大事,发一些生活,去看看你的朋友圈,这种人立刻需要交朋友提高联系度啊,人家是在某一方面有才的,至少有点头脑的。
而对于微博,比微信要开放很多,比如你在微信上是无法找到李开复个人账号的,微博可以。以此类推,是不是发现可以去社交媒体上找你想找的人啦。
本文收集来自互联网,由博捷智能建站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