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聪少自媒体网 > 微博 > 正文

李笑来

2020-10-06 微博 聪少自媒体

个人崛起的年代,普通人如何“闷声发大财”

(2017-03-27 12:32)

转载▼

标签:

?2016 年是个人崛起的年份。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并且有足够多的支持者,一夜之间就能够获得过去一年才能积累的财富。

不论是微信公众号上的大 V,还是直播平台的王牌主播,都在这股洪流中收获了令人羡慕的名利。

于是我们也开始试着写公众号,却发现别说写篇文章,就算天天发个“早安”、“晚安”都坚持不下来。转头试水直播,颜值和才艺都不能撑过

15 分钟,仅有的一些粉丝多半也是系统赠送的。

所以与其说是个人崛起,“个别人的崛起”才更为恰当。

那我们普通人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难道就没有“闷声发大财”的机会吗?

财富其实就安安静静地躺在网上,甚至不敢有半点的隐瞒和修饰地摆在那里,但是就是没有人过问,也没有人关注。那就是:

公司财报。

当所有人都挤破脑袋想要进入大公司,成为这些企业的员工时,聪明的人早就想到其实可以让这些大公司为自己打工,而自己摇身一变就成为了这些企业的主人。

研究好一家公司的财报,评估好他的盈利能力,然后买入那些优质股票。剩下的时间你只需要认认真真地生活,这些优秀的企业会乖乖地帮你赚钱,每年年末的时候把今年赚到了利润老老实实地交给你。

没了,这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闷声发大财”的最佳路径。

而在这条路上我们唯一的拦路虎就是:

如何读懂财报。

还好,这里有解决方法:

我从台湾请来了一位财务教练,林明樟先生。他在台湾已经举办过数百场的“财报研习班”,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帮助没有财务基础的初学者迅速看懂财报,并从中判断出一家企业的优劣。

这一次是林老师第二次在大陆开设“超级数字力”课程。

如果你错过了超级数字力第一期,可以看看课程的精彩回顾:

“超级数字力”课程从开设以来就好评如潮,在台北的数字力课程,一公布开课资讯,通常 30

分钟之内就全部额满,每次候补名单高达数百人。

许多学员在参加了这门课后,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获得了财经类专业同学六年时间才能获得的能力。MJ

老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财报上的每一个艰涩难懂的条目翻译成日常用语,让你不必再为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而苦恼。

至于课程的效果,国内第一期学员们的课后评价是这样的:

Megan

通过看书判断 MJ

老师是个幽默风趣有情有义的人,也很好奇能写出这么通俗易懂的书的大师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干货,所以课程出来就报了!线下课果然让我惊喜万分,通过半天的学习,我这种小白都能从三十多张财务报表中选出

7-11、沃尔玛、好事多的报表来,简直太神奇了!MJ

老师的“两天就是半辈子”绝对所言非虚,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通往财务自由的秘诀,简直太棒了!

党飞鹏

课程一开始,MJ 老师就说了通过两天课程学到的财务知识将会相当于财经专业学生大一到研二的 6

年,但估计没几个人相信。随着课程的深入,大家的功力都在快速提升:从最初的小白到后来能够记住核心的报表字段,然后再到能够看懂第一张财务报表,到最后能够在

10

分钟之内挑选出真正的好公司。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建立了正确可行的投资逻辑,让我们剔除了诸如内幕消息、追涨杀跌等危害极大的错误投资概念,避免了真金白银以及最宝贵的时间的损失。这样来看,两天真的相当于

6 年,差不多就是“一辈子”,甚至更长,这不正是李笑来老师所提倡的“买时间”的最佳践行吗。

?张宇岐

想财富自由吗?不懂财报,你如何自由?学习财报,难吗?学了七年都没搞定它,你能在两天内搞定吗?不能。(这是我之前的想法),今天,一个叫

MJ

的老师,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和思维模式。他一位来自台湾的牛人。这位老师,会将一位财务小白的种种顾虑,通过他诙谐幽默且又切入要害的语言,将其打的废碎。从技法(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到心法如何根据问题找切入点,如何形成闭环逻辑;再到用系统以及动态的视角看待公司状况,甚至可以用他来分析你自己的状态,他都讲得清清楚楚。如果你只是上过高中,且看得懂中文,他的课,你绝对没问题。

而且你会被他的真诚与敬业所感动,让你对自己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他给你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

一、三大财务报表立体观念建立与实作(财务扑克牌操作)

二、情境演练:给你 1000

万,你应该投资哪一家公司,为什么?

三、第一张财报:利润表

1.如何用生活常识建立一辈子过目不忘的利润表观念?

2.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看那里?

3.一家公司有没有赚钱的真本事如何判读?

4.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获利能力

5.情境演练:

- 这家公司利润表长成这样,您会投资吗?

- 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老总,您如何救活这家公司?

6.利润表综合演练:如何十分钟内选出谷歌、阿里巴巴、苹果或亚马逊等好公司(30 家两岸三地与全球知名企业财报 PK 赛)。

四、第二张报表:资产负债表

1.如何用生活常识建立正确的资产负债表立体观念?

2.中小企业的财务误区:短债长投,如何克服?

3.如何为自己人生创造长债长投的资金优势?

4.一家公司的运营能力好不好,如何判断?

5.一家公司的运营周期观念如何运用在投资与创业上?

6.何谓容易破产?何谓体质健全的公司?如何秒读判断?

7.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在股市中选股?

8.资产负债表综合演练:如何十分钟内选出一家具有优异运营公司的财报(30 家两岸三地与全球知名企业财报 PK 赛)。

五、第三张报表:现金流量表

1.没有看过现金流量表,等同没有看过财务报表,指的是什么?

2.一家公司气长不长? 要看那三个重点气长指数?

3.现金流量表综合演练(30 家两岸三地与全球知名企业财报 PK 赛)。

六、三大报表综合运用:10

分钟内如何快速选出容易破产的上市柜公司?

七、五大财务比率分析

1.如何方方面面综合判断一家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

2.如何运用五大财务比率分析,快速选出值得投资的上市柜公司?

八、股价方程式

1.如何运用简单财务知识,立马算出全球任一上市公司的合理价格?

2.如何评估该价格是否值得投资?

3.股价方式式实作与推导;

4.课程将提供上海、深圳、台湾、美国等四大股市之财务外挂 APP,让您 6 分钟内立判一家公司的好坏。

九、如何进行个人投资理财规划?

1.资产配置技巧与压力测试;

2.风险控管与最低风险的资产配置策略;

3.财务自由的三个阶段与具体作法如何达成?

4.人生财务曲线图说明与操作。

十、综合演练与实务 QA

周末封闭培训(包食宿)

地点:北京

4 月 8 至 9 日,每天 9:30 - 18:00。

4 月 8 日晚 7 点 MJ 老师将提供 “财务相关问题免费咨询时间”。

正价:15998 元人民币。

早鸟价:3 月 28 日(含)前可享优惠价 13998

元人民币。

新生大学「年费会员」、全栈营 VIP

会员优惠价: 11998 元人民币。

费用包含:学费、精美教具、餐费、茶歇、4 月 8 日住宿一晚(两人一间,随机分配)。

http://t.cn/R6iQw20

名额有限,报名截至 3 月 31 日 23:59。届时未完成付款者,您的报名席次将无法保留,感谢您的体谅与配合!

付款后,请务必添加小助手(微信号:faywangfei),确认报名席次。小助手会在课前通知上课的具体地点和注意事项。

因故未能开班上课,我们将全额退还已缴费用。

Q:课程适合什么基础的人学?

A:我们保证,不要求财务基础,只要您会中文,就能够轻松掌握,往期课程的吸收率高达 90%。

Q:我已付款,接下来怎么办?

A:请务必添加“小助手”(微信号:faywangfei),确认重要的报名信息。

Q:4 月 8 日晚住宿标准是怎样的?

A:五星级酒店,由于酒店房间有限,两名同学一间客房(同性别随机分配)。如需住单间,请在在 3 月 31

日前联系“小助手”(微信号:faywangfei)补齐差价,逾期无法更改。如果有课程以外的朋友和您同住,需要提前告知小助手。

Q:我需要提前一晚的酒店住宿怎么办?

A:在 3 月 30

日前联系“小助手”(微信号:faywangfei)预定,可以协议价优惠入住(仅限上课所在的酒店,其他酒店请自理)。

Q:会开线上课程吗?

A:目前没有开设线上课程的计划。超级数字力线下课程已在台湾举办百余场,以小组形式上课,课程环节经过精心打磨,一定要到现场才可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哦。

Q:会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开课吗?

A:暂时没有在其他城市开课的计划。

Q:购买后可以退款吗?

A:本课程因人数限制及教材准备,故无法调班及退费哦~所以请您报名前,先确认当天是否有空档参加哦!

Q:购买后去不了了怎么办?

A:学员完成报名缴费后至实际上课日前七天,因故无法如期参加者,可将您的课程权益转让给有兴趣的朋友(因报名方式产生的差价需补缴)。转让时,请来信告知转让人员资讯,以便为当天参加人员准备教材。

?林明樟(MJ老师)

喜爱冒险的创业家,职业生涯曾创立过科技、网络及台湾最大美妆平台公司,并在数家大型企业担任欧洲区与新兴市场国际业务主管长达 15

年经验。

因多元工作洗礼与海外实务经验,作者擅长以老板心态分析各项工作所面临的数字迷思,拥有两岸多项教学专利,现为国际级企业的指定财务课程讲师,授课对象包含:阿里巴巴、Mercedes

Benz、Costco、SONY、Hitachi…… 等,足迹遍及两岸三地数百家企业,是两岸指定度最高的数字管理讲师。

2015 年谷歌全球奇点大学真人实境竞赛台湾区电视节目指导讲师;

2016 年博客来网络书店,连续 12 个月获得百大商业类畅销书作家;

博客来网络书店 2016 年度 TOP100 总榜排名畅销书作家;

Google 2016 年度 TOP100 好书畅销书作家;

2017 年《五大关键数字力 —— 不懂财报,也能轻松选出赚钱绩优股》财务畅销书作者。

早鸟价将于3月28日(含)截止。

课程仅剩最后10席,点击链接,立即报名!!!

?http://t.cn/R6iQw20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什么是秘密?

(2017-02-11 10:59)

转载▼

标签:

?

为了2

月 15 日在一块听听上的讲座,《执行力 ——

成为百分之一的秘密》,我在春节期间写了差不多两万字的讲稿,然后又在几个群里“试讲”,大约有六七千人听了我的“试讲”。随后,我又根据一些必要的反馈,花时间重新组织了讲座的内容与结构。

以下内容,原本是开场时的一段,不过,在重新组织后,我把它删掉了,不是因为“它没用”,而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放进来”……

什么是秘密?最简单直接的定义很可能是这样的:

秘密:只有极少人知道的实用信息。

你干了件坏事儿,本来谈不上是什么秘密,因为人人都有可能干坏事儿……

可你不想让别人知道,这样的时候,“你做了那事儿”就成了秘密,因为如果你保密成功的话,结果就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做了那事儿”。

你干了件好事儿,本来也谈不上是什么秘密,因为人人都有可能干好事儿……

然后通常情况下,你也没有什么动力花费时间精力去保密,你更可能希望别人知道,你还可能苦恼于“怎么知道的人那么少!” —— 你甚至可能苦恼于“怎么人们知道了之后竟然没什么反应?!”

秘密通常跟收益相关。做了坏事想要保密,其实是想保护罪恶的收益;做了好事儿不想保密,其实也是为了获得“理所应当的收益”,那收益不一定是钱,也包括名声和快感。

历史上,人们对实用信息(也可以称作知识)的价值从来都是“不由自主”地认可的。比如,谁家的人琢磨出一套方法论,能让耕地的产量比别人家更多,那就要“保护起来”,而且还有很多细则,比如传男不传女之类的。酿酒的秘方,制药的秘方……

只要是“实用的信息”,都可能需要严格地保护起来。

越是顶层的人越是重视“秘密”的保护。达芬奇传里就有这样的故事。当时的教廷想要占领佛罗伦萨,但出师无名。于是,就使用了一个“秘密”。突然之间,佛罗伦萨的修女们陆续发疯,她们在街上走着走着就突然发疯,大喊大叫,嚎啕痛哭,有的当众把自己的衣服撕烂,有的把自己的脸撕破,有的把自己的头拼命往地上磕,有的干脆直接投井自杀……

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那样的时代里,最合理的解释当然是,“佛罗伦萨被诅咒了”,修女们发疯,显然是来自上帝的惩罚……

佛罗伦萨的市民们整日惶恐不安,教廷已经开始部署军队。

达芬奇受过良好的教育,读过很多书,也善于思考和观察。几经调查之后,达芬奇终于发现佛罗伦萨的修道院里,有一个神像的脚上都被人涂上了有毒物质。修女们每天晚上都要去亲吻那个神像的脚才去睡觉,那有毒物质,其实是一种真菌,被感染的修女们神经中毒,全身奇痒无比,五脏六腑都跟火烧了一样疼痛,同时会产生一些幻觉,于是,所谓的“发疯”就很容易解释了……

达芬奇只不过是把那神像擦洗了一遍,就再也没有修女发疯了。那真菌是谁涂到神像脚上的?教廷的人干的 ——

教廷的图书馆里有大量“禁书”,很多内容是不能让大众知道的,那都是他们保护起来的秘密,对他们来说都是相当“实用”的知识,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他们就没办法装神弄鬼了……

到了今天,也有大量此类的秘密不被公众了解,比如,金融市场里稳定无风险甚至低风险套利的方法不仅肯定有,而且已经有很多人因此赚到了很多钱,但,那方法论是秘密,只有很少人知道,知道的人也没有任何动力将其公开,就是这样。

然而,这世界还有一种秘密,叫做“公开的秘密”。这些信息、知识,全部都是公开的,可就是很少有人能够正确理解,乃至于它们竟然成了“秘密”。

比如,上市公司的年报,就是很典型的公开的秘密,它就在那里放着,定期依法发布……

什么叫“依法发布啊?”就是法律规定,上市企业必须发表财报,并且财报作假是很大的罪过。可问题在于,即便那财报明晃晃地放在那里,大多数人就是不看,看了也看不懂……

广告:我从台湾请来一位财务教练,林明樟先生,近日(三月份)将在北京举办“财报研习班”,敬请关注。

公开的秘密当中,还有一种,它们之所以最终成了秘密,居然是这样一个荒唐的原因:

看起来实在是太过于简单明了,乃至于人们根本不重视,甚至干脆不相信它们(竟然有作用)。

若干年前,我常去健身房的时候,经常可以见到一位国内的健身冠军,林沛渠先生。他锻炼的时候,非常壮观,把所有的重量全加上的那种……

每个人路过,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每个人都可能会忍不住伸手去摸一下他的肌肉……

其实,你可以想象一下,换作是你,不得不忍受很多人的观察,也是很有压力的事情。他毕竟习惯了,很少说话,眼神从来都是内视的那种,有人对他说话,他常常毫无反应。有一次,又有一个人忍不住问,“林老师,你是怎么练成这样的啊!?”

这一次林沛渠竟然认真想了想,慢慢突出两个字:“坚持……” 结果那人愣了一下,有点生气地直接走掉了……

为什么?明显,那人确实有点生气,脑补一下那人的内心 OS,估计是这么想的:“不愿意说就别说呗,跟我说坚持,装什么装!”

可我觉得林沛渠说的是大实话,他也想不出有什么“技巧”比坚持本身更重要了……

可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相信最大的“秘密”是坚持,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幻觉,他们以为“坚持”居然是自己很懂的东西一样 ——

真不明白这些从来做事坚持不下来的人怎么竟然会以为自己真的懂“坚持”究竟是什么!

你应该已经反应过来了,我接下来要讲的副标题“成为百分之一的秘密”,以及主题“执行力”,所讲的内容,都是极为简单的,简单到什么程度呢?简单到它们竟然成了秘密的地步

—— 绝大多数人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有可能一生都被这些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东西所拖累。

工作学习生活中,凡是最重要的事儿,好像都是只有“公开的秘密”。工作实际上与财富相关,而投资的“秘密”其实是公开的;在这里个时代里,学习好像也只剩下“公开的秘密”了,你看前些天我发的那张关于英语学习的图,有多简单;生活也是一样,健康最重要,可健身,哪儿有什么秘密啊,方法其实都是公开的……

我不会讲“如何合理地制定计划”,也不会讲“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 —— 因为那些东西足够复杂,乃至于你早就足够重视……

而即便你足够重视它们,你依然会感觉无所适从,那就是因为你不了解真正的秘密了,真正的秘密隐藏在那些极为简单明了,又恰恰因此你总是视而不见的东西里面……

点击这里报名参与讲座!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不一样的世界(文字版)

(2017-01-30 22:51)

转载▼

标签:

?

注意,文末有彩(guǎng)蛋(gào)哈……

大家好,我是李笑来。

很高兴,今天有时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

一上来,我就要跟大家分享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很可能是你从来没有认为那竟然属于能力的能力:

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

这个能力无论在哪里都格外重要,无以复加地重要。

高中的某个暑假,我闲着没事儿报了个素描班。我们在一个空旷的屋子里上课,就那么几个学生。老师是个东北师范大学的美术系学生。给我们讲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他就开始让我们画……

不过,在我们开始画画之前,他做了一件事儿 ——

他做了什么呢?他说,你们等等!然后把窗帘拉上,是那种两层的遮阳窗帘,一点阳光都进不来的那种。然后他解释说,你们这一画,就得好几个小时,光线阴影在不断地变化,可你们刚开始训练,没有能力快速捕捉那细微的变化,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要在不变的环境里练习……

否则的话,你们画出来的光影全都是乱的。

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被教育说,原来,“捕捉细微变化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原来,大家刚开始都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原来,这个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不断加强的……

再想想,发现自己其实早就多少有这种能力。因为我想起来自己更小的时候,我们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盯着花盆看,一看一下午,眼睁睁地看到那花骨朵逐步绽放的过程。

后来,我发现大多数人捕捉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很差,他们甚至完全感受不到,他们当然更不知道这种能力其实是可以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加强的。

许多年之后,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学习,并且拿自己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最终,我的体会是,这种“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绝对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根基之一。

道理也非常简单,如果一个人“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差的话,那么他在学习任何技能的时候,他相对更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或者退步,所以,进步的时候少些快乐,退步的时候少些痛苦,进而“情绪”这个重要的推动力就自然而然地被削弱到几近于无的地步。

你看,跟很多所谓的专家想象得并不相同,“情绪”这东西,虽然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但在其它方面,却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比如,在安全方面,如果没有情绪的辅助,我们根本没办法做出快速的躲避风险的行动和决策。又比如,刚刚提到的例子里,哪怕是“痛苦”,那个“因退步而产生的痛苦”,显然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

一旦确认“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很重要,我们就可以想出很多很多的办法去锻炼自己的“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比如,我时不时会拿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老片子,用十分之一的速度播放,然后盯着看……

其实自己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几部片子这样看下来之后,看电影的感受完全变了,能够捕捉到很多别的观众完全捕捉不到的东西,整体上感觉在同样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看慢动作……

其实很神奇的。

把读过的好书拿出来,刻意放慢速度,刻意只字不差地阅读,刻意在很慢地只字不差地阅读的前提下,允许自己思绪乱飞,也是原理差不多练习方式。几本书这么搞下来,以后即便是在正常阅读速度下,也感觉是在“用慢动作翻书”,同样刻意看到别的读者根本看不到的东西……

如果你是个“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很强的人,学任何东西,都感觉有着跟别人不一样的,比别人更多的额外动力。也许几天下来,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发音比以前更好一点点,或者阅读理解速度比以前更快一点点,或者打字速度比以前更快一点点,或者思考清晰度比以前更高一点点……

那一点点的差异,发生在自己身上,过去“感受细微变化能力”差的你是感受不到的,而别人则是更没办法感受到的,但,他们是否能够感受到,并不影响那变化正在发生,正在积累,正在放大……

我做天使投资的这两年,跟学习任何其它技能一样,都是依赖这个“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刚开始就是不会搞啊!这东西又没人教,甚至没有一本系统的“天使投资方法论”的书可以看,散落在各处的“心得”几乎全都是禁不起推敲的东西……

那怎么办?只能通过实践和时间去积累经验,只能靠想办法扛得住那些必然发生的错误所造成的损失不断前行啊!

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产生失望情绪的。我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多接触各式各样的创业项目,让自己有更多的判断机会,每次判断,都是真正的“实习”,而后,集中反复地调用自己“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

一年下来,进步就很大,甚至可能在一个 case

正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已经能感受到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值得继续打磨、继续积累的变化,进而使自己的决策能力进一步获得提高。

这个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你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感受到正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得自己想出适用于自己的办法

——

这也是一种能力,不能永远依赖别人帮自己想办法,不是吗?比如,如果你在刻意练习你的口语发音,那你就不妨在跟读的时候,每天在练习结束的时候录音一次,存好,连续如此十天之后,再拿出十天前的录音听一听,而后再重新录一遍,两厢比较一下……

你看,这就是你自己让你自己感受到细微差异的方法。

当年我还是培训名师的时候,其实我的英语发音是非常差的,我知道这很自然,因为我唱歌都跑调,因为我在控制自己的声音方面,有一定的缺陷

—— 注意,不是缺点,不是短板,干脆是缺陷……

这很可怕,但也是必须接受的事实,就好像你不小心摔断了腿,从此有点瘸,那么,那就不是缺点,而是缺陷,可你就是必须接受你是瘸子这个事实,不是吗?

都四十多岁了,某一天,我闲着没事儿给自己买了一把雅马哈的静音电吉他,它的形状很酷,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把声音传输到耳机里,然后你就可以在大半夜弹吉他基本上不打搅别人了。后来顺手跑到苹果官方网站,发现竟然有专门的设备,把麦克风拾音与这种吉他的声音同时录制到一起,与此同时,还可以把耳机插到这个设备上……

对我来说的惊喜是,在耳机里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在耳机里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与平时听到的声音有很大差别,这个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也知道,但没想过这差别对我自己的用处……

录了几首歌玩之后,很快就发现,因为“在耳机里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所以竟然有机会调整自己的声音了。以前听到自己的声音,部分是从颅腔传送到耳膜的,也就是说,对耳膜来说,大部分是从内部传过来的声音;现在几乎完全是从外部传过来的声音。说来神奇,但却是如此,我自己觉得自己好像更容易控制那个从耳机里传过来的声音……

很快我就想明白了,这相当于是“通过外部设备”让自己感受到了之前感受不到的细微变化……

之后的结果就是,我好像是“突然之间比以前唱歌好听多了”,然后,突然之间在朗读英文的时候,感觉对了很多……

这变化,绝对不足以让别人感到震惊,但对我自己来说,可确实是“千真万确地、实实在在地”可以感受到的变化 ——

对我自己的进步来说,实在是有着极大的刺激效应。

说到这里,我想我已经传递了足够的信息:

首先,“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很重要;

其次,一旦明白这个能力很重要,我们就可以想出很多办法去锻炼、加强这个能力;

而后,我举了好几个例子,告诉大家我自己是怎样磨练打造这个能力的,比如,用十分之一的速度播放电影,用很慢的速度只字不差地阅读,购买新的设备让自己听到从耳机里传来的声音等等;

于是,我希望你也能意识到“感受到细微变化的能力”对学习很重要,然后我在提醒你,在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自己想办法找到一定的方式,或用工具,或用自己刻意找到的方法,放大那细微的变化,让自己感受到,让自己更容易感受到,让自己更深刻地感受到,感受到那个别人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感受到的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变化……

现在,你应该已经以为自己彻底理解了我刚刚说的道理…… 很遗憾,我猜,99% 的情况下,你并没有。

请耐心听下去,听我给你讲解你有个更为隐蔽的世界观一直在左右你的行为和决定。

经过刚才那么长时间的讲解,我们都知道了一些“共识”的情况下,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你认为这个世界是一成不变的呢?还是逐步演进的呢?

我猜,你的答案必然是这样的,你的脑子里此时此刻也确实是这么想的:

这个世界当然是逐步演进的…… 历史已经证明了么!

可是,你想过没有?这里是关键,我慢慢说,重复地说,你仔细想:

为什么你明显生活在一个逐步演进的世界里,你却竟然相信智商是天定的呢?或者反过来说,为什么你竟然经常脑子里闪过这样的念头:你看,我就是没有天份么!

现在我再说另外一件事儿:

99%

感觉学习困难的人,本质上来看,都是相信智商是天生的,于是,骨子里不由自主地相信自己无论多努力,也不可能突破自己天生智商(或者说天份)的局限,于是,每一次的失败都在向自己证明,“你看,我就是没有那个天份!”

你,我说的就是你,弄不好就是这 99% 的人之一……

我并不是说你一定是,我的意思是说,从概率角度来看,你更可能是,虽然不一定。

或者反过来,现在我假定你确实不属于那 99%,而是属于哪 1% 的群体,那么你需要回答至少两个问题:

那 99% 的人为什么竟然活在那么一个自相矛盾的世界里?

那 99% 的人有没有机会变成这 1% 的人,如果有,方法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有统一的答案:

改变观念,就能从 99% 之中逃出来变成 1%。

听着很神奇,但实际上确实很简单。

我们总是误以为一分为二的东西,分布上是平均的。这世界有坚强的人,就有懦弱的人;这世界有高尚的人,就有卑劣的人;这世界有乐观的人,就有悲观的人;这世界有不断进步的人,就有永远原地踏步的人……

然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以为,注意,这是错觉,但我们确实长期以来是这么以为的:这世界有一半的人是坚强的,另外一半的人是懦弱的;这世界有一半的人是高尚的,有另外一半的人是卑劣的;这世界有一半的人是乐观的,有另外一半的人是悲观的;这世界有一半的人是不断进步的,原地踏步的人差不多应该是人群中的一半……

可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观察,仔细甄别的话,最终会发现,拥有这些对称品质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对称分布的,这貌似 1:1

的品质,最终,分布上来看,竟然是 1:99……

这世界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坚强的,不到 1%,而大多数人最终会被证明为是懦弱的;这世界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高尚的,不到

1%,而绝大多数人最终会被证明为是卑劣的;这世界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乐观的,不到1%,而绝大多数人最终会被证明为是悲观的;这世界只有极少数人是不断进步的,不到

1%,而绝大多数人最终会被证明为实际上他们一直在原地踏步……

这种极度不对称的分布,其实也有很简单很合理的解释:

拥有好的特质的人,常常拥有所有好的特质……

坚强的人更倾向于乐观,否则他们也没办法持续坚强;坚强且乐观的人更倾向于高尚,因为他们更容易看到高尚的好处;高尚的人也更倾向于乐观和坚强,因为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坚强、乐观、高尚的人,更倾向于不断进步,因为那恰恰是他们坚强、乐观、高尚的源泉……

讲到这里,你就明白了,这几年我一直在推广一个概念,叫做“元认知能力”,关于认知的认知。所谓元认知能力,就是你对自己的认知有刻意的认知能力,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你知道自己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发展的,你知道如何想尽一切办法去思考你的思考结果是否正确合理,是否有改善余地,如果有,当然会不由自主地区主动改善……

这个能力一旦启动,一个人就可能直接超越了 99% 的人,因为 99%

的人终生都没有正确开启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开启了元认知能力之后,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种种想法,就能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种种想法……

比如,今天提到的“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元认知能力的应用,可大多数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认真对待过,于是,学习能力一直很差,更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差,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差……

你说可怕不可怕?

关于元认知能力,我可以讲一辈子。

事实上,我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翻遍心理学书籍,翻遍历史书籍,最终,我有个结论:

也许地球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元认知能力的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想想也是一个奇观,一个奇迹。在两千五六百年之前,他独自一人,坐在菩提树下,突然想明白了这个能力的存在,甚至凭一己之力想出来一个简单直接有效的锻炼这个能力的方法,打坐……

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家把这种练习称为“mediation”。

你想啊,两千五六百年前!当时,科学这东西,连萌芽都没有,更不用提科学方法论了。两千五六百年前,逻辑这东西,还没有被完整地整理过,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三段论的时候,已经是释迦牟尼过世两百来年之后了……

要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后,科学革命才开始……

科学革命开始之后,还要经是五百年,概率论才开始被研究;要经过过六七百年,文艺复兴才开始;要经过八九百年进化论才出现……

在科学并不存在的年代,在逻辑尚未被系统研究的时候,心理学更是要等到两千五百年之后才开始被人们认知,释迦牟尼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清楚地意识到了“元认知”能力的存在,而后琢磨出一整套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你说神奇不神奇?他当然没有办法用两千年后的知识体系完善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只能靠当时能用的语言记录并传播自己的发现,也就是今天的佛教……

每每想到这里,我都觉得很神奇。

今天,各种科学研究都在证明元认知能力的存在,我们今天已经可以用很准确的语言和精确的概念去论述这个能力的产生、发展和训练方式。我们已经知道大脑的构造里,前脑额叶就是产生元认知能力的器官,我们也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打坐,或者说冥想,确实可以短时间之内加大前脑额叶的厚度……

为了避开宗教解释的影响,我特意创造了一个词,叫做“坐享”,打坐的坐,享受的享

—— 你可以认为他们是一回事儿,但实际上也确实有所不同。

根本的不同在哪里呢?

坐享的方法很简单,找个地方做好,闭眼,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 如果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从呼吸上离开 ——

比如早就开始胡思乱想了 —— 就刻意地再把自己的注意力重新放到自己的呼吸上……

很简单吧?

宗教的解释里,有很多要求,甚至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科学的解释里,没有那么多要求,只要做到“确实在不断刻意集中调整注意力”即可——

也就是说,哪怕在坐享的时候,注意力反复游走,但确实在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离开的时候,刻意使那注意力重新集中,就已经足够 ——

因为,事实上,在这样的时候,你的元认知能力已经被调用了,进一步讲,就是你的元认知能力已经被主动地、更多地被调用了……

元认知能力和你的肌肉一样,用的越多越强壮,就这么简单。

所以,坐享的时候,哪怕不像宗教要求的那样完美,执行力:成为百分之一的秘密练习效果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没人告诉你这样没关系而已,只不过是在我没有告诉你之前,你以为那样就很差而已

—— 事实上并不是,事实上是,只要你练,你的元认知能力就在不断提高。

元认知能力启动了,一切就都打开了。你开始能够琢磨自己的想法对不对,你开始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情绪有没有用,你开始能够注意到细微的差异,尤其是自己身上正在发生的变化,你甚至开始比以前更有毅力

——

天呐,有毅力是多强大的事情啊!绝大多数人最终会发现,自己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毅力!若是你竟然有毅力,你就会比别人学得更多,做得更好,更健康,更快乐,更有钱……

毅力简直就是聚宝盆!

其实,我不喜欢毅力和坚持这两个词,2

月 15 日,情人节的后一天,晚上 20:00,我会在一块听听上专门讲替代这两个词的词:执行力……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那个极为重要的“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实际上是元认知能力的应用之一;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反应过来了,我们甚至有了开启、锻炼、加强自己元认知能力的底层方法,就是坐享。而坐享练习,并没有那么高深那么复杂,要求实际上很低,只要做到不断调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召回自己的注意力,就很好了……

我想,我今天的分享已经足够深入、足够细致,甚至可以说是“足够体贴”了,希望大多数人真的听进去了,希望听进去的人真的开始行动,不断改善自己,不断增强自己,希望大家真的有一个不一样的新年,甚至,终究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大家,谢谢!

我很少使用“毅力”和“坚持”这两个词。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自己使用的概念有很大的“洁癖”,另一方面是因为觉得有个词可以更好地替代这两个词:“执行力”。还有,你可能早就发现了,这事儿很奇怪:“毅力”和“坚持”这两个词常常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

而执行力这个词,相对单纯,该干就干了,干了就完了,完了就变了,变了就好了…… 我一直主张“践行”,而“践行”背后就是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什么都做不好。逆水行舟是个特别好的类比,没有人可以原地踏步,因为天然“水逆”,没有执行力,就天天退步罢。也就是说,没有执行力,连原地踏步都做不到呢!

事实上,执行力的习得与加强,简单得令人发指。一旦启动,你就像是那个被刺激出多巴胺的小白鼠一样,忍不住去不断实践不断加强你的执行力

—— 当然你肯定不会像那个小白鼠一样在滚轮上累死…… 你可能会被自己吓到的,因为过去的你根本不相信你可能产生那么大的变化。

2017 年 2 月 15 日晚 20:00,我在微信服务号“一块听听”,与你分享:

执行力:成为 1% 的秘密

点击以上链接参与报名…… 不见不散!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好好说话是个“技术活”

(2017-01-11 13:02)

转载▼

标签:

“好好说话”真的不容易。

说来好笑,即便是我已经在台上讲演“挥洒自如”许多年后,我依然是个经常“不会说话”、“一不小心就说错话”的人。

在新东方工作的第五年的某一天,当时的北京新东方校长约见我,说是有事儿要聊聊。我就去了,同去的还有当时北京新东方国外部的主任。聊什么事儿呢?校长听别人说笑来对语料库这事儿很有研究,于是就找我来聊聊,看看我“能不能为学校建一个语料库?”

一路聊得挺高兴,最后校长问了这么一句:

“那你看,笑来,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我认真想了一下,说:“其实这事儿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耗时费力,所以我希望这不是个换了个校长就不见了的事儿……”

天知道当时我脑子是怎么转的,可那眼前发生的一切是到今天都栩栩如生的 ——

校长的脸色当场就变了,愣了一下,什么都没说;而与我同去的国外部主任都快急死了,只好在边上给我打圆场:

“笑来的意思是说,这事儿是个慢活,得持续做……”

他差一点就把“其实笑来没有别的意思”都说出来 —— 然后也是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的……

事实上,在刚刚我说完的那一瞬间,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也知道自己“这都在说什么呢?!”

可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是没有办法收回来的 ——

只好硬着头皮扛下去。结果当然是所谓的“不欢而散”,为学校建语料库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这事儿成了新东方内部广为流传的段子,人人都知道“笑来说话不得体”,最后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效果:若是哪句话特别不得体,一定会有人问 :

“这话不会是笑来说的吧?”

其实吧,我也不是“以不得体为荣”的,这事儿真的很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谁愿意是个经常在关键时刻并不招人喜欢的人呢?可“会说话”这事儿真的好像是个“完全没地儿去学的东西”呢!——

我很怀疑对某一些人来说,比如我,更是无所适从,无所可依。

在新东方的同事中,有一位,名字叫张旎,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会说话”的人。有些话其实是很难当面说的,但即便是这样的话,就看张旎边说边哈哈哈,大家也跟着哈哈哈,一路哈哈哈,她就说完了,然后大家一点点的尴尬都没有

—— 干脆就是奇迹。

有一次我们聚餐,张旎开车,我和另外一个同事坐在后座,提起一个“笑来最近说话不得体的典型案例”,大家又是哈哈哈地把这个事儿当作段子,既然大家开心,我也就跟着乐。然后,我就问张旎,“其实我真的很羡慕你,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张旎的回答非常认真:“我妈妈是个很厉害的销售,她是我见过的最会说话的。我记得小时候,刚上学那阵,我妈妈天天纠正我说话,基本的句型就是,‘你要表达的是这个这个吗?那你应该这样这样说……’

后来,后来就这样喽!”

哦!这不是天生的,这是练出来的。

这个念头给我带来的惊喜很快就被接下来想到的事实扑灭了 —— 我想到这么个事实:

事实上,这个方法我天天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因为我教得最好的是写作课,在写作课上,我总是告诉学生,所谓的“炼句”,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同样的意思用许多种方式表达出来,最后选择最为精炼、最为恰当、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那一个。我快被自己蠢哭了!

人就是这样,很多道理,貌似自己懂,可实际上就是做不到“举一反三”,哪怕在一个领域里用得很熟练,换了个其他的领域就跟白痴一样,就好像从来都不知道、从来都没听说过那道理一样

—— 你看,这么多年里,我可以在写作里天天使用,可竟然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却从来没有用过!

又过了很久 —— 至少是半年多以后 ——

我才突然反应过来,过去的我,从骨子里过分低估了与身边的人沟通的复杂程度及其重要程度,于是从未向练习写作那样“刻意”过,于是呢?于是“跟白痴一样”呗。

就像马东老师的这本书里一再强调的,“说话”其实是一个“综合格斗”,需要掌握“全息话术”。作为一个曾经在一些领域常常说话不及格的我,深知“不会说话”的恶果

—— 真的很可能会因此错失一个升职机会,或者因此错过一个投资机会……

其实最要命的是,“不会说话”的人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说话的方式有问题,甚至会“理直气壮”,比如我,很久之前曾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这样为自己开脱:

我这个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只会直来直去。

许多年后,等我挣扎着改了过来,进步了许多之后,发现当年的“托词”有多么可笑。这有点像哪些相貌丑陋的女生对自己收不到情书的解释,并不是“我丑所以没人给我写情书”,而是,“我才没有她们那么不正经呢!”

马老师的这本《好好说话》以他一贯的新鲜、有趣的方式传授了说话的核心技巧,一口气读完,感觉很过瘾。我觉得说话技能的修炼,学无止境。我自己也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知道自己不是进步太大了,而是岁数大了,环境变了,没那么多机会让自己出丑而已,在“会说话”,尤其是“得体地与人沟通”这事儿上,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并且还要练到老。

总体上,我是个相信“道”比“术”重要一万倍的人,可在“好好说话”这事儿上,我却认为“道”这个东西常常用处不大,或者说,常常真的不够用。“为人要真诚”,就是“道”,“坦率及效率”,也是“道”,但由于这世界就是极其复杂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模糊含混、“凑合着用”的工具(虽然也是极其复杂精巧的工具),乃至于坑太多,沟太深,堑太宽,乃至于不掌握各式各样的“术”,不频繁操练,就可能一不小心“追悔莫及”。

总而言之呢,从《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这本书,我确实学了很多很多,也实践了很多很多,希望你也能学到。

祝大家好运!

李笑来

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 / 新生大学 / 一块听听

2016 年 12 月 7 日凌晨于北京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好好说话是个“技术活”

(2017-01-11 12:55)

转载▼

标签:

“好好说话”真的不容易。

说来好笑,即便是我已经在台上讲演“挥洒自如”许多年后,我依然是个经常“不会说话”、“一不小心就说错话”的人。

在新东方工作的第五年的某一天,当时的北京新东方校长约见我,说是有事儿要聊聊。我就去了,同去的还有当时北京新东方国外部的主任。聊什么事儿呢?校长听别人说笑来对语料库这事儿很有研究,于是就找我来聊聊,看看我“能不能为学校建一个语料库?”

一路聊得挺高兴,最后校长问了这么一句:

“那你看,笑来,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我认真想了一下,说:“其实这事儿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耗时费力,所以我希望这不是个换了个校长就不见了的事儿……”

天知道当时我脑子是怎么转的,可那眼前发生的一切是到今天都栩栩如生的 ——

校长的脸色当场就变了,愣了一下,什么都没说;而与我同去的国外部主任都快急死了,只好在边上给我打圆场:

“笑来的意思是说,这事儿是个慢活,得持续做……”

他差一点就把“其实笑来没有别的意思”都说出来 —— 然后也是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的……

事实上,在刚刚我说完的那一瞬间,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也知道自己“这都在说什么呢?!”

可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是没有办法收回来的 ——

只好硬着头皮扛下去。结果当然是所谓的“不欢而散”,为学校建语料库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这事儿成了新东方内部广为流传的段子,人人都知道“笑来说话不得体”,最后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效果:若是哪句话特别不得体,一定会有人问 :

“这话不会是笑来说的吧?”

其实吧,我也不是“以不得体为荣”的,这事儿真的很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谁愿意是个经常在关键时刻并不招人喜欢的人呢?可“会说话”这事儿真的好像是个“完全没地儿去学的东西”呢!——

我很怀疑对某一些人来说,比如我,更是无所适从,无所可依。

在新东方的同事中,有一位,名字叫张旎,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会说话”的人。有些话其实是很难当面说的,但即便是这样的话,就看张旎边说边哈哈哈,大家也跟着哈哈哈,一路哈哈哈,她就说完了,然后大家一点点的尴尬都没有

—— 干脆就是奇迹。

有一次我们聚餐,张旎开车,我和另外一个同事坐在后座,提起一个“笑来最近说话不得体的典型案例”,大家又是哈哈哈地把这个事儿当作段子,既然大家开心,我也就跟着乐。然后,我就问张旎,“其实我真的很羡慕你,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张旎的回答非常认真:“我妈妈是个很厉害的销售,她是我见过的最会说话的。我记得小时候,刚上学那阵,我妈妈天天纠正我说话,基本的句型就是,‘你要表达的是这个这个吗?那你应该这样这样说……’

后来,后来就这样喽!”

哦!这不是天生的,这是练出来的。

这个念头给我带来的惊喜很快就被接下来想到的事实扑灭了 —— 我想到这么个事实:

事实上,这个方法我天天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因为我教得最好的是写作课,在写作课上,我总是告诉学生,所谓的“炼句”,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同样的意思用许多种方式表达出来,最后选择最为精炼、最为恰当、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那一个。我快被自己蠢哭了!

人就是这样,很多道理,貌似自己懂,可实际上就是做不到“举一反三”,哪怕在一个领域里用得很熟练,换了个其他的领域就跟白痴一样,就好像从来都不知道、从来都没听说过那道理一样

—— 你看,这么多年里,我可以在写作里天天使用,可竟然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却从来没有用过!

又过了很久 —— 至少是半年多以后 ——

我才突然反应过来,过去的我,从骨子里过分低估了与身边的人沟通的复杂程度及其重要程度,于是从未向练习写作那样“刻意”过,于是呢?于是“跟白痴一样”呗。

就像马东老师的这本书里一再强调的,“说话”其实是一个“综合格斗”,需要掌握“全息话术”。作为一个曾经在一些领域常常说话不及格的我,深知“不会说话”的恶果

—— 真的很可能会因此错失一个升职机会,或者因此错过一个投资机会……

其实最要命的是,“不会说话”的人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说话的方式有问题,甚至会“理直气壮”,比如我,很久之前曾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这样为自己开脱:

我这个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只会直来直去。

许多年后,等我挣扎着改了过来,进步了许多之后,发现当年的“托词”有多么可笑。这有点像哪些相貌丑陋的女生对自己收不到情书的解释,并不是“我丑所以没人给我写情书”,而是,“我才没有她们那么不正经呢!”

马老师的这本《好好说话》以他一贯的新鲜、有趣的方式传授了说话的核心技巧,一口气读完,感觉很过瘾。我觉得说话技能的修炼,学无止境。我自己也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知道自己不是进步太大了,而是岁数大了,环境变了,没那么多机会让自己出丑而已,在“会说话”,尤其是“得体地与人沟通”这事儿上,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并且还要练到老。

总体上,我是个相信“道”比“术”重要一万倍的人,可在“好好说话”这事儿上,我却认为“道”这个东西常常用处不大,或者说,常常真的不够用。“为人要真诚”,就是“道”,“坦率及效率”,也是“道”,但由于这世界就是极其复杂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模糊含混、“凑合着用”的工具(虽然也是极其复杂精巧的工具),乃至于坑太多,沟太深,堑太宽,乃至于不掌握各式各样的“术”,不频繁操练,就可能一不小心“追悔莫及”。

总而言之呢,从《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这本书,我确实学了很多很多,也实践了很多很多,希望你也能学到。

祝大家好运!

李笑来

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 / 新生大学 / 一块听听

2016 年 12 月 7 日凌晨于北京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好好说话是个“技术活”

(2017-01-11 12:06)

转载▼

标签:

“好好说话”真的不容易。

说来好笑,即便是我已经在台上讲演“挥洒自如”许多年后,我依然是个经常“不会说话”、“一不小心就说错话”的人。

在新东方工作的第五年的某一天,当时的北京新东方校长约见我,说是有事儿要聊聊。我就去了,同去的还有当时北京新东方国外部的主任。聊什么事儿呢?校长听别人说笑来对语料库这事儿很有研究,于是就找我来聊聊,看看我“能不能为学校建一个语料库?”

一路聊得挺高兴,最后校长问了这么一句:

“那你看,笑来,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我认真想了一下,说:“其实这事儿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耗时费力,所以我希望这不是个换了个校长就不见了的事儿……”

天知道当时我脑子是怎么转的,可那眼前发生的一切是到今天都栩栩如生的 ——

校长的脸色当场就变了,愣了一下,什么都没说;而与我同去的国外部主任都快急死了,只好在边上给我打圆场:

“笑来的意思是说,这事儿是个慢活,得持续做……”

他差一点就把“其实笑来没有别的意思”都说出来 —— 然后也是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的……

事实上,在刚刚我说完的那一瞬间,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也知道自己“这都在说什么呢?!”

可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是没有办法收回来的 ——

只好硬着头皮扛下去。结果当然是所谓的“不欢而散”,为学校建语料库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这事儿成了新东方内部广为流传的段子,人人都知道“笑来说话不得体”,最后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效果:若是哪句话特别不得体,一定会有人问 :

“这话不会是笑来说的吧?”

其实吧,我也不是“以不得体为荣”的,这事儿真的很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谁愿意是个经常在关键时刻并不招人喜欢的人呢?可“会说话”这事儿真的好像是个“完全没地儿去学的东西”呢!——

我很怀疑对某一些人来说,比如我,更是无所适从,无所可依。

在新东方的同事中,有一位,名字叫张旎,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会说话”的人。有些话其实是很难当面说的,但即便是这样的话,就看张旎边说边哈哈哈,大家也跟着哈哈哈,一路哈哈哈,她就说完了,然后大家一点点的尴尬都没有

—— 干脆就是奇迹。

有一次我们聚餐,张旎开车,我和另外一个同事坐在后座,提起一个“笑来最近说话不得体的典型案例”,大家又是哈哈哈地把这个事儿当作段子,既然大家开心,我也就跟着乐。然后,我就问张旎,“其实我真的很羡慕你,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张旎的回答非常认真:“我妈妈是个很厉害的销售,她是我见过的最会说话的。我记得小时候,刚上学那阵,我妈妈天天纠正我说话,基本的句型就是,‘你要表达的是这个这个吗?那你应该这样这样说……’

后来,后来就这样喽!”

哦!这不是天生的,这是练出来的。

这个念头给我带来的惊喜很快就被接下来想到的事实扑灭了 —— 我想到这么个事实:

事实上,这个方法我天天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因为我教得最好的是写作课,在写作课上,我总是告诉学生,所谓的“炼句”,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同样的意思用许多种方式表达出来,最后选择最为精炼、最为恰当、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那一个。我快被自己蠢哭了!

人就是这样,很多道理,貌似自己懂,可实际上就是做不到“举一反三”,哪怕在一个领域里用得很熟练,换了个其他的领域就跟白痴一样,就好像从来都不知道、从来都没听说过那道理一样

—— 你看,这么多年里,我可以在写作里天天使用,可竟然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却从来没有用过!

又过了很久 —— 至少是半年多以后 ——

我才突然反应过来,过去的我,从骨子里过分低估了与身边的人沟通的复杂程度及其重要程度,于是从未向练习写作那样“刻意”过,于是呢?于是“跟白痴一样”呗。

就像马东老师的这本书里一再强调的,“说话”其实是一个“综合格斗”,需要掌握“全息话术”。作为一个曾经在一些领域常常说话不及格的我,深知“不会说话”的恶果

—— 真的很可能会因此错失一个升职机会,或者因此错过一个投资机会……

其实最要命的是,“不会说话”的人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说话的方式有问题,甚至会“理直气壮”,比如我,很久之前曾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这样为自己开脱:

我这个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只会直来直去。

许多年后,等我挣扎着改了过来,进步了许多之后,发现当年的“托词”有多么可笑。这有点像哪些相貌丑陋的女生对自己收不到情书的解释,并不是“我丑所以没人给我写情书”,而是,“我才没有她们那么不正经呢!”

马老师的这本《好好说话》以他一贯的新鲜、有趣的方式传授了说话的核心技巧,一口气读完,感觉很过瘾。我觉得说话技能的修炼,学无止境。我自己也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知道自己不是进步太大了,而是岁数大了,环境变了,没那么多机会让自己出丑而已,在“会说话”,尤其是“得体地与人沟通”这事儿上,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并且还要练到老。

总体上,我是个相信“道”比“术”重要一万倍的人,可在“好好说话”这事儿上,我却认为“道”这个东西常常用处不大,或者说,常常真的不够用。“为人要真诚”,就是“道”,“坦率及效率”,也是“道”,但由于这世界就是极其复杂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模糊含混、“凑合着用”的工具(虽然也是极其复杂精巧的工具),乃至于坑太多,沟太深,堑太宽,乃至于不掌握各式各样的“术”,不频繁操练,就可能一不小心“追悔莫及”。

总而言之呢,从《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这本书,我确实学了很多很多,也实践了很多很多,希望你也能学到。

祝大家好运!

李笑来

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 / 新生大学 / 一块听听

2016 年 12 月 7 日凌晨于北京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察叔叔们连圣诞夜都工作,我们也不能闲着啊!

(2016-12-28 10:28)

转载▼

标签:

请你仔细想想看,这篇文章真的不是标题党……

2010 年春节,我写了十几万字,《人人都能用英语》——

这些年来一直没有走纸质出版,而是直接放在网上(现在你可以在 zhibimo.com 上阅读完整版),至今累积浏览量超过五千万。

学不明白就别学了,用得上就直接用好了,这就是方法。 ——

李笑来

2016 年没几天就要过去了,2017 年就要来了,难道你不想有点实际的变化吗?

我为你创造个机会罢。

从 2017 年 1 月 1

日开始,由我李笑来监制,“人人都能用英语”出品的“天天用英语”栏目将在微信服务号“一块听听”上推出。我会在英语培训界挑选几位资深的导师(包括乐静、王渊源等)和一些真是天天在“用”英语的素人英语达人带着大家一起把英语“用”起来。这些导师,有几位你已经可以在“一块听听”看到他们的讲座,也有些可能你从未听说,甚至在这一年里,我们的团队还会不停地加入新的老师。

这个栏目(或者说“课程”也行)很简单,就是每天陪伴大伙至少用一小时英语。

怎么用呢?

就是每天读一篇英文文章 —— 就这么简单。

每天结束的时候,会给出一篇新的文章,以便第二天阅读,到了晚上

21:00,就在“课堂”听听老师的总结和答疑解惑。至于文章,我和我的团队已经帮你做了基本的筛选。它们所谈论的话题和涉及的领域就是一个成年人每天都会去阅读了解的。

那,究竟“谁适合天天用英语”呢?

一切依然有着好奇心的成年人 ——

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谁不想?

在语言应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 16 岁以上的人都是“成年人” ——

大抵上,这个岁数过后,已经接受过最基本的“义务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已经足够“自学”或者“共学”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不要问这种问题:“我是零基础,适合来参加吗?”

首先,没有谁在成年之后还对“语言文字本身”是零基础的;其次,外语也是语音,拥有一切所有语言都共通的特征(比如,所有语言都也一样,一个简单句里只有一个动词,我也不知道为啥这样……);最后,也没有什么课程是针对“零基础的”,因为那样的客户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

还有就是,都是成年人了,刚开始吃力一点就吃力一点罢,还债就要有还债的样子,不是吗?

请注意:

所谓的“用”,是你自己用,绝对不是老师用来讲课,你被动地来听课……

你得在白天先用(预习),然后再到了晚上听听总结,而后再领取明天要用的材料。所以,词典要自己查,语法书要自己查,查不到就用

Google,实在不行的,再在课堂上提问…… 做不到主动,你就算了罢 ——

因为有人能帮你提高效率的前提是,你自己在动,在主动,在主动地动……

很多人信服“一万小时定律” —— 可作为一名经历了几十万名学生的老师,我深刻地知道一个道理:

别说一万小时了,稳定持续的“100小时”,都可以让人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人这么多年英语还不过关的原因实际上在于,“连持续稳定的100小时都从未做到过”(既然如此,竟然还能做到现在的地步,其实是相当聪明的呢!)……

用不了多久,你就会习惯了阅读英文,你就适应了用另外一种语言去了解整个世界。我相信谁都是一样的,有了更广阔的天空,就会长出不一样的翅膀……

如若是一辈子蹲在一口老井里,总是挺别扭的罢?

这个栏目会有不定期的抽奖活动,具体每次抽奖的细则,都会在课堂上公布。

除了每天定时课堂总结之外,我们还会在同学之中筛选“组长”,组织学习小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嗯,这是认识“好”朋友,“好”战友的“好”机会。

这个栏目非常朴素,就是给大家一个机会,一起“积累有效成长总时长”,谁积累谁知道 —— 少废话。

对了,这个栏目只卖年票(一天一块):

既然有了愿望,也下了决心,那行动就狠一点罢。

2017 年 1 月 1 日晚 21:00,第一场我来讲,“天天用英语 —— 开篇”,告诉大家怎么用好这个栏目。

?

?或点击这里转到报名页面

祝大家有个不一样的新年!

再见 2016!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我这一生有幸学到的最有用的技能是什么?

(2016-12-26 10:55)

转载▼

标签:

?

回头看,若是非要挑出一个“学会了真是太幸运了”的技能,并且只能挑一个的话,那就只能是这个:

当众演讲

这种能力,以我的性格,在学校里是学不会的 ——

你知道学校里的演讲都是什么样的。虽然小时候,在东北老家,我的同学们都管我叫“大白话” —— 东北话,读作“dà bái

huo”,最后一字轻音,指那些平时话很多、也很能说的人…… 跟“话痨”差不多,含贬义。

即便真的是“大白话”,其实也没什么用,我第一次当众演讲的时候,是以惨败为终的 ——

还没开始说话,突然之间低血糖,眼前一片耀眼的白光(不是“眼前一黑”),然后不得不后退几步,背靠着黑板缓缓地坐在地上,晕了过去……

我倒是有个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优点,就是脸皮好像天然挺厚,竟然没有因为这次的惨败而从此永久放弃,而是又接着去试……

凡事儿都是如此,第一次做不好的概率很大,甚至几乎肯定做不好,然而,只要开始做了,不断地做,总是会有进步;做很久,做很多,进步总是可以惊人地大。

然后…… 然后这个技能我就用了一辈子又一辈子。

自然,最初的时候,从未想象过这个技能竟然是如此威力无穷的东西,只不过是因为生活需要,就去做了,就去学了,就去进步了而已。

后来,做销售的时候,经常需要做培训,那我这种能演讲的人,简直占了天大的便宜。你想啊,你站在上面讲,很多人坐在下面听,所谓的“领导”就那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再后来,我去新东方应聘,去当一个所有认识我的人(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之前都不可能想到我可能、我可以去从事的职业:“英语老师”。其后的一辈子里(七年),我在新东方能够如鱼得水,全仰仗着这个能力

——

其实根本不是“英语能力”,因为“英语能力”实际上只不过是那个职业的最基础能力。并且,“半路出家”的我,怎么可能拼得过那些科班出身的高手们呢?

实际上,回头看这么多年我在互联网上生存的过程,演讲能力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虽然写文章这东西,看起来和“演讲”风马牛不相及,可实际上背后的机理是完全相通的:

与很多人沟通

只不过,演讲者是用语音、写作者是用文字去表达;而另外一端,不论是听众还是读者,其实都是靠感官和想象去理解。

我经常演讲,经常讲课,对于揣摩、理解受众(听众和读者都是受众)的感知与反应,我当然是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知道自己说一句怎样的话,受众会有怎样的反应,若是有多种反应,那么究竟可以分为几类,哪些类别是必须回应的,哪些类别是可以提前消除疑惑的,哪些类别是我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的……

所以,后来我写的文章越来越可以适应“更大数量级的读者”,其实是与不断演讲现场收集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写一篇文章,然后有数万读者,做一场讲座,有数万听众,这背后其实是一样的,核心就是:

沟通效率的极大提高

对我个人来说,“演讲能力改变了我的命运”,这话一点都不过份。

我知道,在这个时代里,演讲能力的价值将会几何级数级别地放大。我猜,2017 年,我们会看到很多过去不可能见到的实例。

我自己其实是多少被“吓到”了的 —— 2016

年最后一个季度里,我尝试着做了几次在线的讲座,一场下来,几千听众、几万听众,甚至十多万听众,这在移动互联网没有彻底普及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 线下找个万人剧场,不仅很难很难,也不太符合中国国情。

我认识的人之中,会演讲的人很多,能讲得比我好的人也很多 —— 不用说,罗永浩就是其中一个。

这一次,我把罗永浩同学请来,在微信服务号“一块听听”上为大家献上一场讲座:

改变命运的演讲能力(干货篇)

(2017 年 1 月 16 日晚 20:00,一个半小时以上)

罗永浩同学其实挺惨的,因为无论他做什么,民众总是更喜欢给他一个“相声演员”的标签,虽然他其实更想要的是名师啊、畅销书作家啊、牛屄创业者啊,甚至是“诗人”(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年轻的时候谁没写过几首盖过汪国真的诗呢?)……

然而,罗永浩同学的演讲能力肯定不是盖的 ——

你看他搞个“发布会”,都能搞成“盛典”,锤子科技的发布会,可能还真的是国内唯一一个不仅不花钱还赚钱还要把赚到的钱全都捐出去的“厂商发布会”……

这不仅仅是“人格魅力”,更底层的是那演讲能力,以及那准备演讲的所花费的极大精力与为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我认为,演讲这个东西,其实是人人都能学的,人人都用得上的 ——

只不过,别等到有机会了才发现自己并不会…… 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是绝大多数人终生吃亏的根本原因。

掉链子:东北话,比较形象的说法,指自行车的链条“秃噜”下来了 ——

哈哈,东北话解释起来真的是没完没了……

秃噜:也许是“脱落”的谐音?别看我是东北人,我也不知道咋解释……

别说你们了,我都很期待!

嗯,改变命运的演讲能力!

识别以下二维码或点击右下角“原文链接”报名,罗永浩同学的讲座,“改变命运的演讲能力(干货篇)”!

?

?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140天10万人1个实验

(2016-12-14 13:22)

转载▼

标签:

?

过去的 140 天里,我带着越来越多的人做了个实验:

体验“只字不差地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能力。

很多人体验到了这么做的意义,也体验到了它的惊人好处。

其实,我知道,这在很多人眼里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 甚至,绝大多数人以快速阅读、扫读、略读、跳读为荣。

我不那么认为,我觉得“只字不差地阅读”的能力很了不起,我甚至觉得这才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第一步 ——

如若在这个世界里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话。

先不说改变命运那么宏伟的目标罢,起码我知道“知识变现”的时代确实已经开始了。

某种意义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能够感知到知识竟然可以变现”这个事实本身,其实是我们这个国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一路坎坷才达到的境况。是一个难得的转机。

我 1972

年出生,我这个岁数的人,恰好经历了吴晓波老师所说的《激荡三十年》。这一路走过来,“知识就是力量”虽然反复被人提及,可实际上占上风的,其实是“知识无用论”。

知识无用论,总是可以死灰复燃,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变着花样影响着这个世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段子 ——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到近几年普遍的所谓“反思” —— “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也不是仅有我们国家才有的问题。在地球上“最先进的国家”,美国,有个常年不读书,永远只看电视的人,名字叫川普,一路骂骂咧咧,最终竟然当上了总统……

虽然“不读书只看电视”本身并不能证明川普不聪明,但,川普一贯表现出来的“反智”风格和形象,毫无疑问,将会深刻地影响美国下一代年轻人。

然而,知识的力量恰恰就在于“即便人们普遍轻视它,它还是依然自顾自地发挥着作用”。知识并不会因为大多数人反智,大多数人觉得它无用就真的变得无用

—— 这是所有求知之人的希望,不灭的希望。

2015

年初的时候,我四处鼓吹“互联网免费时代已经结束了”,“互联网收费时代已经开始了”,没几个人理我。我的洞察是这样的:

微信 2014 年 Q4 的数据表明,微信的月活用户已经到达 3.55 亿…… 相当于已经“几乎把所有城市人口连接了起来”……

某种意义上,这就已经是“几乎连接了所有人” —— 进而,再过一年,若是这个数字翻翻,那就可能引发另外一个结论:

互联网的免费时代结束了。

因为,互联网上的东西从来都没有免费过。之所以从用户角度来看很多服务是免费的,是因为这些年里,风险投资机构往里倾注了大量的资本,通俗地讲,就是在“让互联网公司通过免费的方式为互联网招新”……

等有一天,互联网不再需要“招新”的时候,就是等到互联网已经“连接了所有人”的时候,风险投资机构就不会再投钱用来招新,那么很可能,从互联网用户角度现在免费的东西到时候就只能付费了……

再进一步,最可能“有免费转向付费”的商品,只能是知识了。

到了

2015 年 8 月,我开通了微信公共帐号。起因其实因为回应我这个论调的人实在太少,索性,我就自己开始干了起来。到了 11

月份,我不仅开始自己组织收费社群,还帮朋友组织收费社群……

2016 年 1 月 1 日,我购买了 xinshengdaxue.com 这个域名,创建“新生大学”。2016

年 4 月,罗辑思维推出“得到”,知乎推出了“值乎”,5 月,在行退出了“分答”,知乎推出了“知乎 Live”,12

月初,情非得已推出了“一块听听”……

7 月 28 日,我终于履行了对罗振宇的承诺,开通了我的收费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今天,12

月 14 日,该专栏订阅数量超过 10 万 ——

而这时候,“知识变现”,不再是什么新词汇,而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了。

有效的“洞察”,也是知识一种形式,而这知识就是被我亲自变现了的东西。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会如此强调“只字不差地阅读的能力”呢?为什么在一个充满了语音的产品里,我这个栏目竟然“坚持不出语音版”呢?那是因为我一直坚信,学校里的教育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竟然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连这么个最基本的能力都给毁了,害的绝大多数人缺乏这个能力,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有这个最基本的能力

—— 你不知道不可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才最可怕。

我做过老师,我常常惊讶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一纸租房合同或者雇佣合同都看不懂,或者忽视了关键条款,而最终吃了亏却只知道心疼钱,竟然不知道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的阅读能力这么差?”

—— 几乎无一例外地,他们都不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问题。

这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内的核心就是交易,一切的交易,本质上都有协议,一切的协议都是需要字字推敲,字字消化的 ——

可大多数人就是不以为然,乃至于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就已经失去了交易的机会,或者即便参与了交易,也因为误读了协议而不断地吃亏。

现代金融市场,是目前财富流转量最大的地方,那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合同、协议。可是你知道吗?绝大多数交易者不要说“只字不差地阅读了”,他们甚至干脆不看!不夸张地讲,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本质上就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阅读能力”的一个体现。

另外一个更为夸张的例子是,每个上市公司都有法律责任定期发表财报 —— 你能想象吗?二级市场上 97.5%

的投资者(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根本就没有任何一次完整阅读过!调查结果显示,有 37% 的人直接拒绝回答问题,有 28%

的人表示自己确实读过财报,但于此同时坦率地承认从来没有认真读过,有 32.5

的人干脆表示自己从来不看“那么单调乏味的东西”……

只字不差地阅读有多难呢?虽然它其实一点都不难,但最终它“难”到大多数人都不做的地步。别说投资了,就算开个车都是一样的。路上开车的司机之中,竟然绝大多数从未真的坐下来花上几个小时把交规全部认真理解一遍

—— 其实你可以想象,有多少血案,原本仅通过阅读就可以解决 —— 思细恐极。

我非常确信:一切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获得,都基于这个能力:“只字不差地阅读”。甚至,这只是最基础的能力,在这基础上,还要练就一身另外一个进阶的能力:

“从字里行间搜寻那些虽然没写出来但事实上很重要的信息”的能力……

这个能力和“深入表象看透实质”是相通的 —— 我完全无法相信这种能力很强的人,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竟然赚不到足够多的钱。

没有人可以仅仅通过“阅读一个专栏的文章”就“直接获得财富自由”。请注意专栏名称的措辞:《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我可以给你指路,但那路必须得你自己走。那路上有坑、有沟、有堑,甚至可能有陷阱(哪儿没有呢?),但一定会有人走过去,至于是不是你,靠谁呢?肯定不是靠我这个外人吧?

正如,你要是开个餐馆,你得把饭菜做好,饭菜都做不好,你怎么好意思开餐馆?!写专栏也一样,我当然要把文章写好,否则我怎么好意思开写?尤其是,我怎么好意思收费?然而,我有比写好文章更重要的关心:

别说别的,通过 100 天的体验,100,000

人中有多少人真的学会了“只字不差地阅读”?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了“只字不差地阅读的天大好处”?有多少人已经离不开这种能力?有多少人已经不由自主地发展出了下一个进阶的能力?

要知道,这可是传统正规教育长期失败的地方,你却赢了,那我也就赢了。

哦,还有,十万人都体验了,我猜也许你也想进来试试。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把时间当作朋友2016读者网络见面会

(2016-12-12 11:56)

转载▼

标签:

2015 年 12 月 19

日,我在北京办了一场线下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七年读者见面会”,报名人数过千人,但,限于北京的特殊情况,最终只选择了

450 名听众参加。

转眼一年过去,再看这视频,依然有感动,有震撼。“转眼”,真是个形象而又残酷的说法,就那么一下,一年又过去了。

曾看到一个说法:

你的所谓经验,其实只不过是“过去的两年里获得的成就”,而大多数人所谓的“二十年经验”,只不过是“重复了二十次的二十年前的一年经验而已”。

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白它的深刻。幸亏,我是个不断往前走的人,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所以,每次往回看,看两年,总是做了一些之前完全没做过的事情,总是有一些之前甚至无法想象的成就,于是,略感心安。

今年的 12 月 19 日,我还会办“《把时间当作朋友》读者见面会”,只不过,不用受北京这个特殊城市的特殊限制了 ——

因为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做,因为我自己有了个工具,“一块听听”。

这个月初的时候,Kindle 中国的人跟我联系,说,我的这本书被入选 2016

年最受欢迎书籍之一,希望我能授权他们发行电子版,我同意了 ——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授权这本书的电子版发行。在此之前,我的书若是有电子版,一定只在网上发布免费版。我觉得我应该支持一下 Amazon ——

这些年来,这是我最感谢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还有 Google 和

Wikipedia),要知道,生活在一个想买什么书就能买到什么书,并且瞬间就可以打开看的时代,是有多么的幸福!仅仅是二十多年前,我四处淘了好几年,才找到一本“英法对照版”的《Animal

Farm》…… 至于《君主论》全版,要在此之后又过了几年才搞到。

这些年来,很多读者往我邮箱里发邮件,在 Twitter、微博上给我私信,或在微信公共帐号后台留言…… 感谢我和我的这本书 ——

这当然是我们之间共同的幸运。

然而,其实这本书对我自己带来的影响可能最大 ——

作品不是完成了之后就再也跟自己无关了的东西,它就在那里,肯定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存在,很多的时候,它像是个有灵魂的东西,就在那里,成为我的另外一个朋友

—— 时间的朋友的朋友。

这次 Kindle 中国发行《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的电子版,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当然也有不少的感慨 ——

我愿意与我这些年的读者唠叨唠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了我什么,我因此发生了哪些变化?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它给我的影响是什么?

另外,这次讲座的票价是 7 元人民币,若是在讲座结束后再报名听回放是 17

元人民币。注意:讲座结束之时,将有抽奖活动……

至于奖品是什么,等惊喜罢。注意:只有讲座进行的那个时段在场的听众才有机会参与抽奖。

?

请用微信识别以上二维码转到报名页。如果支付出现问题,请事先微信搜索公众号“一块听听”并关注,再转至报名页。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聪少爱学堂聪少
聪少爱学堂创始人,梅州市鹏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09年开始踏入互联网,10年互联网行业经验,资深自媒体人,自媒体优秀导师,咪挺微商团对营销引流顾问,业务包含:精准引流技术/代引流精准粉,专业小红书,知乎,微博代运营。
  • 38988文章总数
  • 1491136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