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的微博地位,居然被一个同样喜欢唱、跳、rap、篮球的已婚中年男子挑战。此男就是创作型歌手周杰伦。
2019年7月21日00:30,周杰伦终于登顶超级话题榜首位。
围观中,我恍如隔世。我想起当年用母亲的嫁妆——松下录音机听卡带,每次经过音像店都要买两盘磁带;想起盼望着第一款MP3到货的焦急;想起拿着一看视频就发热的纽曼MP5,趴在被窝里听FM107音乐台,窗外是雨声阵阵的夜晚。
华语流行乐坛曾经百花齐放,好歌不断,优质歌手频出。大约十年前,除了最时鲜的音乐作品广受好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歌也传唱多时。
我听的是王菲的《红豆》,周杰伦的《青花瓷》,林俊杰的《曹操》,陈奕迅的《富士山下》,莫文蔚《盛夏的果实》,S.H.E.的Super Star,蔡依林的《舞娘》……同一时期活跃在乐坛上的歌手还有陶喆、王力宏、光良、孙燕姿、刘若英、梁静茹、周传雄、张惠妹、戴佩妮、任贤齐……
十年来,听音乐的手段不断进步,可审美标准却一再下跌。流行音乐榜单上不知道到底出现了多少我根本不认识、没听过,听了以后一点不觉得好听,传唱度少得可怜,过一会儿热度就退散的“流行大作”。
洗脑神曲倒是一年比一年多,也一年比一年难听。走进任一家烧烤店、地摊、商场,背景音乐无一例外全是神曲,简直阴魂不散:
我们一起学猫叫;你说嘴巴嘟嘟;我要送你99朵玫瑰花;你的酒馆给我打了烊;我换了沙漠之舟,我背上烟斗和沙漏……
蹭热度的机械创作,可以立刻出品戳中大众搞怪、猎奇心理的流水线作品。如此口水歌曲,属于典型的消费主义快餐时代的产物。随意为之,东拼西凑,强行押韵,冒名原创……把大批原创歌手活活逼死。
以前当歌手,既要会创作,还要有唱功。现在,有些人不靠电音根本唱不了freestyle,海外刷榜倒是挺擅长。
人人都可以成为“知名歌手”。谁还寒窗苦读谋出路,不如尬舞尬唱求转发。抖音、快手上,打扮得花里胡哨非主流,再把磨皮开到最高,对着口型“翻唱一番”,或者来一段莫名其妙的社会摇,搞不好就火上了天。过两天再重复一遍,继续搅浑水。
艺术鉴赏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有意识的审美训练。让流量明星的粉丝们听一听王菲、周杰伦和陈奕迅,他们也知道此三人作品的水平和艺术性远高于如今的口水歌。
让现在的年轻人看两眼民国时期才貌双全的美人照片,看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小姐,再看看维密天使的登台表演,他们也会觉得蛇精一般的“网红脸”、“锥子脸”,乃至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韩国小姐、印度小姐是多么可笑。
让00后们欣赏一下小虎队、唐朝乐队和黑豹乐队,他们也会对选秀节目的获胜选手和韩国男女乐团感到枯燥乏味。
何故?美是一种能自然而然地征服人的力量。凡是美的事物,只要由人欣赏,无论什么种族,何种文化,都会有美的感受。凡是必须用复杂的名词、尴尬的概念和各种“帽子”,捏造逻辑、强行解释的美必然不是真正的美——美从来不靠扭曲和洗脑让别人认同。
审美标准为何一再退化?
审美降级不止于流行音乐。抖音、快手的流行梗,绝大多数是跟风之作。电视剧也一样:盗墓题材火了,跟风拍盗墓的不少;宫斗剧火了,跟风拍古装的一堆;穿越元素成为趋势,趋之若鹜着摩肩接踵。
玩梗的还有好莱坞大片。电影要是不模仿经典,多加几个彩蛋和致敬,就不能叫续集。这也掩盖了电影剧情老套的事实,比如《无敌破坏王2》和《头号玩家》——中国观众忙着搜罗彩蛋了,谁管你讲的啥?
2019年是续集电影的“扑街”大年。除了《复仇者联盟4》问鼎全球票房首位,《X战警:黑凤凰》狗尾续貂,《大黄蜂》无言以对。前几年《终结者5》、《虎胆龙威5》票房惨淡,未来的《终结者6》、《第一滴血4》也很难说。迪士尼接手《星球大战》以来,拍了好几部续集和外传,每一部都远不及乔治卢卡斯的原作影响力大。如此种种,说白了就是消费情怀,骗票房的。
为了迎合观众,有些经典电影的续集迫不及待地改变了原有风格。比如网飞刚上映的《夏福特》。本片找回了前三代演员,可也彻底失去了暴力血腥的黑暗风格,反而变成塞缪尔杰克逊一人耍嘴炮的搞笑电影。
还有漫威的《雷神3》。《雷神》三部曲风格明显不同,说明整个系列并没找到合适基调,反而跟随市场反应不断改变。最后一部票房虽高,轻松愉快,实则彻底失去了雷神形象的厚重和深度。
演员本身也饱受冲击。像濮存昕这样的优秀演员,已经没戏可演。实力派老演员根本得不到主流资本的青睐,也不会有任何真人秀来请他们当嘉宾,也更不可能有时尚大牌让代言。
相反,NBA居然请流量明星蔡徐坤作形象大使;年纪轻轻,毫无业务素质的流量明星居然成为选秀节目的导师,“指导”专业歌手;演技奇差的演员可以获得好莱坞大片的邀约;一潭死水的表演居然可以获得国内各大文艺界奖项……
审美降级也不止文艺界。现在外出旅游,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美食街和步行街。无论是济南的芙蓉街,重庆的解放阁,北京的南鼓锣巷,成都的宽窄巷子还是南京的夫子庙……个个打着“地方特色”的旗号,拥有的美食却一模一样。在济南的“长沙炸香肠”,到长沙反而是“北京特色”。
各种“历史古城”、“著名景点”也难逃厄运。凤凰古城,大理四方街都是古城,可店里卖得都是旅游纪念品,个个同质竞争,不是铜器就是银器。四方街的小吃都是五步一个,十步一双的“炸酸奶”。多少亭台楼阁被改建成披着古建筑外衣的商场了?
审美能力退化,即审美降级的主要原因,是在年轻观众所接触的范围内,再也没有优质的文化作品、优秀演员和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在流量经济时代,演员不需要好演技,歌手不需要好唱功,甚至不需要基础乐理知识。不然,真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优良传统”,成本会有多高,万一不火,风险会有多大?
按理说,偶像文化应当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全部。但资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风险最低、难度最小的盈利方案——借助成熟的生产线复刻大量流量明星,投其所好地向观众推送的精心编制的谎言。
从粉丝舆论到乐坛、影坛奖项,再到电影票房,资本对审美进行了巨大的解构和重建,逐渐将虚假改写成“真实”,与洗钱别无二致。当虚假的“真实”占据主流后,优秀的演员、歌手再也无法被关注,反而被边缘化,最终被抛弃。
好演员、好歌手式微,小鲜肉却此消彼长,一茬换一茬。反正外形不同,颜值各异,总会有观众喜欢打call,也总能挣很多钱。显然,这无疑损失了审美多元化,是对个性毫不留情的抹杀。最终,资本垄断了市场和利润,垄断了审美标准的解释权。
资本的唯一目的是增值。什么文化传统、民族特色、审美诉求、多元文化、职业精神,资本都不在乎。游客既然来了,就要买纪念品。无论提供什么样、什么质量的商品,只要让顾客别无选择就能挣钱,这就行了。
文艺界也是同理——流量明星身上独特的商业价值和带动的流量就是资本唯一看得上的东西。想看优质表演?没门,只能从屎味的咖喱和咖喱味的屎选一个。
因而,大量廉价的文化产品可以改变并制造观众的审美需求。文艺作品琳琅满目,群众看似选择无数,实际上别无选择。审美的多元化就被无情扼杀了。
说回周蔡二人粉丝之争,ikun之所以每次都能把第二名死死压住,是因为每个ikun的核心粉丝都囤积了大量备用账号,而每个账号各有数百积分,专门用于各种活动应援和“应急战备”。蔡徐坤粉丝们组成了“反黑组”、“爆破组”、“举报组”,把中文互联网上一切对蔡徐坤不利的消息全部挖出并号召粉丝们集体举报、辱骂。
上一次采取这种无耻斗争策略的,应当是前几篇文章中提到的美国“山达基教”。
面对有组织、无底线的ikun们,自发组织起来的周杰伦粉丝们放下了工作、孩子、学习、综艺和游戏,一起拿起手机为青春岁月奋力一搏,打造了绝无仅有的胜利。这不仅是两位歌手粉丝间的斗争,更是所有听着优质华语音乐长大的人,对如今流量明星当道的娱乐圈畸形现象的宣战。
流量数据是蔡徐坤的命根子,但却是周杰伦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周杰伦从头至尾没有参与,连微博都没开通。一场大战,高下立判。ikun如班门弄斧,自欺欺人一般。
流量是怎么当饭吃的,流量明星的粉丝们是怎么被割韭菜的?这就是流量经济的盈利链条,或者说是“循环证明”一样经不起推敲的空中楼阁和虚幻泡沫。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央视直接点名的“流量造假”。
无论何时,微博热搜前几条全是娱乐圈消息。热榜是可以靠买,评论可以靠改。凡是明星微博,评论全是“支持”、“感动”,只有几个是粉丝,其他全是机器人。粉丝们对网络上不利于偶像的言论的自觉洗地、辱骂和举报,使得舆论中的反对声音的影响“最小化”。
舆论假象就捏造成功了:粉丝一看,流量明星数据好,口碑也好,做啥都对,穿啥都帅。殊不知粉丝大多自欺欺人。可粉丝们越开心,就越要帮着清理负面言论,帮着刷数据,让偶像为拥有我们粉丝而开心。
偶像们不会为粉丝而开心,只会为利润开心。主动地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积极地被消费主义剥削,被流量经济迷惑,被资产阶级洗脑,可真是积极奋进的新时代韭菜苗。
最有趣的是,蔡徐坤的粉丝们还是输了。纸老虎的本质暴露无遗。至少十年来,周杰伦歌曲的高质量和高传唱度,培养了大批资深歌迷和喜欢杰伦作品的人,这便是无可撼动的粉丝基数。再加上对如今乐坛现状的不满,被团结起来的人只会更多,无论是路人还是其他乐手的歌迷。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支持周杰伦的人变老了,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被流量的虚伪掩盖。听音乐不再是追随音乐的品质,而是流量粉丝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打打闹闹。
多刷无益,十年后的传唱度就是最好的证明。十年后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听周杰伦,再过十年,流量明星们的作品怕是被扫进历史的故纸堆了吧。
乌云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