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文
本篇内容来自刘杨的《学会写作》一书。这两年,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从新媒体获取信息的习惯,很多人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打开手机看看有什么新鲜事。
写作的阵地也从报纸、杂志转移到手机上的微信、微博、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这些平台上来。
很多人喜欢写作,也愿意从事跟写作相关的工作,但心里可能会有种偏见,觉得写作只是个高雅的爱好,是文人墨客的体闲娱乐活动,不足以成为工作。或者更直白地说,很多人会觉得写作是不赚钱的事,不足以养活自己。
但是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以网络化、实时传递、社交属性为特征的新媒体颠覆了人们对文字和媒体的认识,写作在这个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让普通人靠写作养活自己成为可能。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写作方法和技巧,对书中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后,得到如下4个步骤,学会这4步,你也可以轻松掌握新媒体写作方法,加入内容创作者行列,让写作变现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
01
寻找话题
找不到话题这种现象在写作中非常普遍,不用说刚学写作的新人,就是成熟的作家,也经常有文思枯竭的时候。怎么获得创作灵感?怎么找到写作话题?这都是写作者经常会面临的问题。
作者提供了4个途径:从媒体中找话题、从热点中找话题、从大数据中找话题、从生活中找话题。
从媒体中找话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接触信息的渠道,看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这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带着思辨的眼光就会在这些信息里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书里讲得都对吗?报纸上这个评论讲得滴水不漏吗?电视上这个嘉宾的点评是客观的吗?网上这个评论是合理的吗?
对外界信息的敏锐感知让写作者很容易找到话题,那些很能写的人往往有自己定制的信息接收渠道。将这些渠道归纳起来,一般有下表所列的这么几类:
从热点中找话题。关注热点、讨论热点是自媒体时代特别重要的议题。很多人也是因为希望参与某个热点话题的讨论,才想到了写作。那么如何通过热点找话题呢?
第一步是通过搜索引擎,包括网页搜索、微博搜索和微信内容搜索获取跟热点话题有关的资料。搜索获得的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关于这个热点话题写作的基本素材。
第二步是验证工作,网上的好多内容需要鉴别真伪。到底是不是确有其事,引用的东西到底是不是准确的,需要核査一下。检査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去当事人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去验证;可以去视频网站找到当事人的采访;也可以査阅一下相关的纸质资料。
从大数据中找话题。技术的发展也带来写作方式上的革新。个人能捜集、辨别的数据是有限的,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写作者可以快速找到最近的热点、热点的关注人群、热点话题间的交叉性等对写作非常有帮助的参考数据。
媒体大数据的工具很多,比如新浪微博和百度搜索上,都会提供“实时热点”“实时热搜榜”这样的排名,这样很容易找到热点话题,除此之外,在百度指数和谷歌趋势里,会有更细致的数据分析,包括趋势研究、需求图谱、舆情洞察和人物画像等等,这些数据都可以作为我们创作热点话题文章的基本素材。
从生活中找话题。日常生活中藴藏着最多的话题。看一本书,希望评论,这是话题;去一个地方旅游,希望记录,这是话题;跟朋友聊天,有收获想归纳,这是话题;老同学聚会,有感悟希望表达,这是话题。总之,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话题。
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信息、发现话题,生活中的话题怎么来的呢?一个来自于生活一线的经历,比如经历的风波、惊喜、欺骗等具体的故事;另一个来自于对生活经历的评论和体验,比如两个人交流中会聊到最近的房价,两个人关于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和观点本身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02
展开叙述
有了写作素材之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了,写作说难很难,说简单又很简单,写作其实就是根据想法或者主题有条理地把话说清楚,落实到纸面上,这就是写作。
把话说清楚的方法就叫作叙述方法。作者在文中介绍了3种叙述方法,分别是故事叙述法、事件脉络法、主旨散发法。
故事叙述法:在写作的叙述方法里,最常用也最容易掌握的就是故事叙述法。所谓故事叙述法,就是像进故事一样,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出场人物、发展过程、结局和解决方案都说明白的一种方法。故事叙述法就好像我们跟身边的人描述一件事,希望通过语言让别人进入我们所描绘的情境中,让人跟着故事的节奏,一步步了解事情的全貌。
事件脉络法:就是描述事情一步步发展的轨迹,让读者跟着故事的脉络走。常见的事件脉络叙述法由三部分构成,就是我们常说的:故事的起因、故事的经过和故事的结果。
其实不管大事小事,事件推进的线索是一样的,从起因到发展,从经过到结果,一个完整的事情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写作中,为了完整地展示事件,可以通过流程图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梳理事件,为我们的写作服务。
主旨散发法:在散文或者一些情节推进不那么明显的文章中,主要使用的是主旨发散法。现在的新媒体写作也经常采用此法,所谓主旨发散法,就是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点,所有的内容都是核心点的延伸,用以支持主旨结论。
举例来说,有一篇文章叫《这不是一颗流星》,主旨是孙子和外婆的感情。作者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马戏团表演,孩子突然说,要是黑熊死了就好了,就可以有熊皮手套了;第二个场景,病房里孩子在外婆的耳边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给你买一副熊皮手套,这样你的手就不会生冻疮了;第三个场景,外婆去世了,孩子如星星般的眼睛一闪一闪地说,那怎么昨天做梦还梦见她了呢?
这三个场景都是围绕着孙子和外婆的感情这个主旨,并以这个主旨为核心,发散出很多回忆的小碎片。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再次回到这个主旨。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能大概理解什么是主旨发散法。
03
行文逻辑
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整体,好的文章像带着读者爬山,起起伏伏,错落有致,有引人入胜的叙述,有思维缜密的推理,有慷慨激昂的抒情,有一锤定音的总结,这一切就像带着读者经历了一场文字构建的奇妙旅程。
但不管如何起伏,也不管运用了多少写作技巧,文章一定要有逻辑,这会让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分散的存在。
那么如何保证文章内在逻辑的完整性呢?一般要做到以下3个方面的连贯性:语意连贯、结构连贯、形式连贯。
语意连贯: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写作技巧,叙事、议论、评论,甚至虚构、感慨也许会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里。虽然文章可以用到多种表达,可以由故事偏离出去发感慨,甚至跳脱出去讲另外一件事,但所有表达的意思要连贯,不管跳出去多远,最后一定要回归到主线。
结构连贯:写作时,为了讲述一个复杂话题,作者会搭建文章的内部结构。长的文章,没办法一口气说到底,人们就会分章、分小节、分层次、分段去表达。虽然分了不同的结构去表述,但是表述的内容要一环扣一环,也就是要做到结构连贯,这样作者写起来很自然,读者读起来也顺畅。
形式连贯:写作时,为了更好地表达语意,写作者可以设计很多特殊的形式让文章更像一个整体。比如,文章中要引入某种表现形式,但限于篇幅又不可能整篇引用,那就可以做成“附录”或者“索引”的形式,只在文中提及但并不全文展示,有需要的人可以在文后找到。再比如有些新闻采访稿件,被采访者的回答很精彩,但碍于篇幅又不可能全篇照抄,那就可以做成附文的形式,在最后有问与答的部分,完整展示对谈的过程。类似的设计还有很多,像评论某篇文章时,正文是评论,附录是被评论的原文等等。
04
锤炼语言
一篇文章有构思、有框架、有修改、有调整、有各种为了写文章所做的工作,但这些读者统统都看不见。读者只看得见语言,也就是文章所呈现的最外层的东西。我们判断文章好不好最直观的感受也是语言,语言优美,语言犀利,语言有个性,统统说的都是文章外在呈现出来的样子。
想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认清语言表达的三个维度---用词、句式和风格。
用词首先要做到达意,在此基础上再追求精炼和个性化。
句式就是写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比如复杂的长句子、简洁的短句子、排比句、比喻句……句式本身没有好坏对错,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用着顺手的,坚持下来,经常联系,过不了多久,这种句式就可以成为你写作时的有效工具。
风格是文章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表现出来就是文章的特点和调性。比如大家说王朔的文章透着痞气,是因为他写了很多脏话吗?倒不是,而是他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对问题的看法让大家有这样的感觉。比如大家说台湾作家吴念真的文章很暖心,是因为他说了很多安慰别人的话吗?倒不是,而是他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对普通人的温情让大家觉得暖心。我们在练习写作时可以尝试不同的风格,这样出来的文字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写在最后
大家可以通过上面给出的写作流程和方法不断进行写作练习,逐渐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虽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每个人提供了更多面对公众写作的机会,但是也正因为这种“人人平等”的传播机会,争夺读者注意力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吸引到读者,我们还需要不断的研究读者,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偏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带着读者一起high,实现文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