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为什么鼓励长文
刘一霖(作家、书评人,原发《南方教育时报》)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陈平原先生的书评,对他平易近人的语句和广博的知识甚是敬仰,手拿陈先生所著的《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略看目录,便想起明代朱熹的读书之道,两者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是为慢读书和读好书。
具体是怎么个好玩法呢?喜读书的人公认的一种心态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从前这么想也这么做,于是一直借书。当然,也多亏那时候有借书的环境,大学的图书馆就是最佳去处。和家人住时距图书馆也近在咫尺,不借书简直对不起自己的漫漫人生。
但现代人的烦恼却是,书太多,市面上的各式潮书已经涌现得不成样子,文化市场空前爆炸,且网络书店打折力度巨大,稍一不留神,囤积几年,便汗牛充栋,导致攒一屋子书,真正读了的却很少。看来少买多去图书馆借,不但环保还能敦促阅读。
如果选了买书,钱,金字旁,利器也,就该用它狠狠提醒自己耗费金钱买的书,如果不好好读,就太对不起自己赚钱的心力,也浪费了那些被做成纸的树木了。
一
陈先生在开篇的序言中便表明了此书的核心思想。“谈起读书,我欣赏晚明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的说法:“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
但在如今,在校学生一般感觉不到这一点,总是埋怨老师布置那么多“必读书”,实在不人道;青灯苦读着实辛酸,考试前夜埋头书堆中亦是痛苦。填鸭式教育太凶猛,很多学生在大考完毕之后便选择把书本一撕了之,或者卖掉。在走出校门后,为谋生终日忙碌,之后才意识到,能有时间、有精力、有心境“自由自在”地读书,确实是很幸福的事。
古代圣贤都喜欢劝人读书,甚至拿“黄金屋”、“颜如玉”来“引诱”,俗气又实在,但也不失为有效。家长每每教育孩子,都是:你要好好读书。读好书才能有出息。
这是心理学里所谓的奖赏机制,引你入门,发现趣味,自然就迷进去了。进去之后,不用诱惑,各种思辨趣味扑面而来,受益匪浅,反而是再也丢不下读书这事了。
为了让读者从开始就对此书抱有阅读的激情,作者在第一大章节中便从阅读量和读者喜爱度较高的小说史和武侠小说开始讲起。读书的最根本,就是书得有人看,且乐在其中。由此看来,此章也是篇用心良苦的劝学文。
二
陈先生在书中表示,“我之落伍,最新的表现形态是拒绝微博。”微博引入中国没几年,用户总数约为3亿2千700万,全世界第一。自主发布,实时播报,短小精悍,写作便捷。但如此随时随地发感慨、晒心情,也是知识及思维日益碎片化的表现。
另外一方面,微博上出口成章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前辈老作家前所未有地离我们这么近,过去这几年间,中国文化的转变真是处处都是精彩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我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它们将是下一个十年所回顾的文化革命。
从前的文化传播,大多以地域开始的;如今却只是在博客上、网络评论人笔下玩一下击鼓传花,就演变成了新的趋势。但又有谁能说新的传播方式、新的技术不是对人类文化的新启迪?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最大最成功的新浪微博,虽然规定一条状态不超过140字,但却非常鼓励用户作者发表长微博,也就是完整的长文章,甚至专门给予奖励。这很能说明问题,优质的内容,才是不变的王道。优质内容从哪儿来?恰恰是从读好书,从肯用心琢磨的作者的原创当中来。
陈先生拒绝微博是对的,他的时间精力宝贵。但他酝酿出的好文章,却会在微博传播,甚至还在微博推出了专门的读书频道。
喜好纸本的人,仍然可以保留实物书香。喜好知识本身的人,也可以换个载体,认真阅读,二者其实不矛盾。归根结底,我们谈的是读书,而不只是在什么载体上读书,否则我们只能回到竹简时代。
微博也有好文章,但我们要学会选择判断,择优而读。
三
陈平原先生还写道,“以前的人,经由一系列学习,到了二十岁左右,其知识及经验已足够支撑一辈子——除非你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家。“
读书所为何?除了成为专门的人才,也可以从中得到职业的乐趣。我曾经亲眼看见,有人研究花艺的书,成为专家,也见到有人研究吃茶,从种植从土壤从流派逐一研究阅读下来,成为专家。
要说纯粹为了吃饭,这是辛苦活,而且没有那么庞大的金钱回报。若不是其中的乐趣,对上自己的脾胃,又怎么会坚持不懈?
这就是所谓的深读书,在一个行当里深挖读下去,顺带就收罗了其它学问。还是说吃茶,了解好茶就要了解地理历史,还有山川掌故气候影响培植,进而是器皿和陈设美学,一个学问是会不断延伸开的,走向交叉学科,自然而然,会系统化地吸收到东西。
四
读书本是平常事,是最自由自在的个人化喜好。但我们需要倡导“读好书”,高效且深入地读书,这很不容易。在如今网络便捷时代的影响下,我们很容易偏向追求阅读的数量与速度,这样很可能“读不好”。
成长于网络的年轻一代,很容易养成浏览性的阅读习惯,即朱熹说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通俗地说,就是信息多余,看些无价值的东西。
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世界这么大,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不懂得,一点也不奇怪。陈平原在《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一文中称:“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这是他关于“阅读”的基本立场,也是他要传达给我们的初心。而且在他看来,“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偏食’是正常的。因为,有‘趣味’就意味着有个性、有边界、有局限。第一次面对人人说好而你很不喜欢的书籍时,心里很惶惑,也很茫然。久而久之,明白自己的‘阅读趣味’,你就坦然了。”
朱熹曾说:“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读书,看起来辛苦,其实乐趣无穷。有人说美剧情节紧凑发展快,令人情不自禁地高度紧张投入。我曾经认真计算过《红楼梦》的情节推演,短短一两万字,几十个人的十几件事情密集发生,而且句句有深意,刀刻一般,入骨三分可见血,这才叫高度紧凑。于我而言,读《红楼梦》,亦如看美剧,手心流汗,打起万分精神。这不就是朱熹说的意思吗?
阅读是国民素质的基石,也是人生内在丰足的必需。得其门而入,里面有大趣味。多读几本好书,找到书中的真趣味,我们的人生便能得到有力的内心支撑,变成鲁迅所言的勇猛精进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