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篇炮轰流量造假的 " 扒皮文 " 刷屏了。
三天前,一个名为 " 创业途中的奇闻趣事 " 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推文:《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 " 僵尸舞台剧 ",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流量却为 0!》,经过两天发酵后在昨晚迎来了 10W+。
群众对于扒皮文向来是喜闻乐见的,更何况站在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作者称得上深谙 " 十万加套路 ",标题中集合了各种 " 爆文 " 套路:" 真实还原 "、" 一夜爆红 "、" 流量为 0" ……
猎奇题材 + 爆文标题,刷屏并不让人意外。
那么,这篇推文到底扒了件什么事呢,我们简单做个回顾。
今年 9 月,作者所在的公司找到了微博最大的 MCN 蜂群传媒做投放,后者给指定了一位粉丝 380 万的时尚博主:
合作形式也简单,时尚博主拍一支 Vlog 帮作者的公司带货,而带上这条 Vlog 的微博定在 9 月 27 日的 19 点发布。据作者的说法,这条 Vlog 的数据看得他 " 满心欢喜 ":49 分钟时间,12.1 万的观看量,几百的评论,几千的赞,一百多次转发。最终,播放量定格在了 300 多万次。
不止如此,Vlog 下的评论区更是一片 " 买买买 "、" 下单了 "、" 领券了 "、" 种草了 "、" 安排了 "、" 太需要了 "。作者表示,此时他已经 " 偷偷的在查看我们的库存是否充足 "。
形势大好的一次 Vlog 推广,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没看错,最后的结果是,作者公司的淘宝店最后的成交量为 0,难得被领走的 2 张优惠券还是来自 MCN 蜂群传媒的工作人员。
我们打开了这条 Vlog 的微博,下面清一色一群自带编号的 ID,仿佛一群没有感情的转发机器:
好不容易找到其中一个看上去有点 " 人味 " 的点开主页,但发现几乎没有发布原创内容,而全是被各路博主 " 种草 " 的内容:
这说明了什么,我不用说各位也明白。
事情发生后,大量吃瓜群众涌入这条微博,有人笑道 " 小姐姐你可能会通过这一场大戏变成一个真网红 ",基本矛头都指向了 MCN 蜂群传媒。
但我们想聊聊一些之外的问题。
01 作者离投放圈太远
这篇推文刷屏后,我在不少微信群中看到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代表的我们的看法的之一的角度是:
" 作者离开市场太久了 "
所谓离开市场太久,在于作者的投放套路基本上还处于一个新人水平。如果作者公司要问责,我认为第一个需要开掉的就是这次投放的负责人。这次投放至少犯了 2 个重大错误:
其一,投放单一博主;
众所周知,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信息流社交平台,这就像一座拥挤的广场,只投放一个博主的效果,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站在广场的另一头冲着潜在受众喊,不可能溅得起一点水花。
营销圈有个经典 " 热搜公式 ",想要维持热搜内容需要 " 大 V 做内容,中 V 做口碑,路人做传播,僵尸做声量 "。为什么 MCN 往往推荐 " 套餐 ",一个大号带上五六个小号,说的就是一个 " 环绕声效应 ",只有关注的大半博主都在推荐同一个东西时,才有可能引起真正的关注。
其实换个角度说,投放多少的博主,和电视时代都去抢央视标王是一个道理。渠道的含金量,对于用户而言是降低决策成本的关键一环。社交媒体时代,能砸多少大 V,某种程度上也是品牌实力的反映。
其二,投放渠道错误;
稍微用心观察,微博其实承接了大量奢侈品、汽车、数码品类广告。
这类投放大户不傻,与其合作的公关公司更不傻。在营销圈内部来说,微博本质是一个私域流量 + 公域流量社交平台,底层的动力是 " 话题 "。什么是 " 话题 ",讨论的人多了才叫 " 话题 "。
一方面上面提到了,单一博主自然没有话题可言;另一方面,要形成一个舆论场必须有 " 回声基础 "。大 V 必须站在山谷里喊话才能有回音。所以微博营销,往往都与事件相结合,引起对某种现象的关注,本就不是做效果广告的地方。
作者要的是 " 里子 ",而微博更擅长给 " 面子 "
说白了,抛开 MCN 方面的数据真假不说,作者公司负责投放的人明显缺乏投放经验,这次投放也更像一次交学费。而这样的交学费,别说网红带货,就算投信息流,缺乏经验被套路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
" 里子 " 要怎么走?也简单,走 CPS。这类投放渠道的选择也相当丰富,以 " 种草 " 等关键词在各个社交平台搜一搜有一大把。这类媒体通常会以诸如 " 秋冬水乳霜清单,双十一就这么囤 "、" 卫衣丢一边,这些又美又仙的单品你们一定穿穿看 " 做硬广,给出淘客链接,直接赚佣金。
但他们的前提是,有真正流量,不然就饿死了。
02 割韭菜反被割
为什么不投能给出 " 里子 " 的媒体呢?
简单来说,这类带货媒体,卖的是自己的口碑。不说有绝对的性价比,至少不能坑人,不然口碑砸了之后,断掉了佣金这条收入基本等于饿死。
说白了,甲方的东西要够硬。那么作者公司的产品够硬吗?说实话,把我看笑了。
作者说了,这是一款" 通过香港的专利技术 "打造的科技产品,第一个目的是造福社会,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其次才是赚钱。看看这个觉悟。
在那条 Vlog 的微博中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名为 "E 飞养宫宝 " 的产品,工作原理是" 靠光能技术,导入振动光波能量,加速血液循环 ",实现" 预防和缓解痛经 "。
听起来的确是造福社会,但似乎让人嗅到了智商税的味道……
顺藤摸瓜,我们找到了这款产品的官方店铺,以及作者公司投放广告的这款产品:
有趣的是,在这款产品的详情页中,对 "E 飞养宫宝 " 的权威性的叙述,来自于它的前身—— "EEFIT LITE 依飞神笔 ":这支 " 神笔 "由香港锦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它不仅是" 腾讯科技 ",更荣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研发使用"。
这个香港锦南科技有限公司一下子吸引我的注意,直觉告诉我能研发出 " 神笔 "、" 养宫宝 " 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公司一定不简单。比如,他们家最知名的产品,是一款 "E+ 引擎兴奋器 ":
这是个什么产品呢?它 "能够让座驾引擎动力、油门敏捷度及车身整体平衡性能得到提升 ",而这家公司的创办者王南履历更为光鲜,他是" 香港著名的音乐家、物理学家、科技企业创办人 ":
仔细一看工作原理:" 主要是通过量子力学效应物理场的机制,全方位地利用振动频率来改善全车各部件的效率 " ……
然而,这款基于量子力学的产品,一举优化涡轮、变速箱、悬挂等诸多汽车部件的产品,售价仅仅 748 元,使用方法竟然简单到只是插进车内的点烟口?
这果然是让我想起了那句统领审美界的老话: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风格跳跃,虚拟世界;
解释不通,穿越时空;
不懂配色,赛博朋克;
脑洞不够,平行宇宙;
画面老土,追求复古;
不清不楚,致敬克苏鲁。
在这家公司的宣传中,有一个细节提到这家公司是一家" 通过利用自主创新 EEFIT 依飞量子传导技术,集产品设计、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新型科技企业 "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啥今天早些时候各路媒体都用 "eefit" 去谷歌搜索,检索到的都是什么 " 地震工程现场调查组 " …………你们没有审题啊:
来,我们再复习一下锦南科技技术的核心:主要是通过量子力学效应物理场的机制,全方位地利用振动频率来改善全车各部件的效率 "
振动啊!朋友们!之前的项目用振动让车兴奋,现在的项目准备振动让人也兴奋一下,一以贯之的技术!谁说和产品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
至于 " 腾讯科技 " 和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研发使用 ",我都不希得扒了,其中的猫腻懂的人自然懂。
03 以及
说白了,这件事可以盖棺定论了:想收智商税的公司,反被收了智商税。
从这件事说开去,为什么流量造假难以打掉?
原因多方面。其一,投放效果依旧需要量化,只要需要量化,就难以避免造假,这是全行业宫共同面对的难题;其二,识别造假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事,大公司在明处,灰产黑产在暗处。
而更重套的事在于,平台如何处置流量造假?封号还是关小黑屋?
无论是哪一种,都很难避免成为同行之间恶意竞争的武器。看你做得比我大,直接给你来个十万加,反手再是一波举报在挂出来示众,就算不封号,恶心你一次也是够够的。
一场闹剧,背后竟然是两个行业的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