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友热议《中国诗词大会》
图为主持人与嘉宾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录制现场。(资料照片)
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在微信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账号,都在发布有关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亿次。特别是在2月7日节目总决赛播出后,关注热度达到了顶峰,参与节目的众多选手,也都成为了新“正能量网红”的代表。究竟这档节目有何魅力,其在网络上引发的讨论热潮又给社会带来了何种影响呢?
火爆与好评
“这才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全家老少一起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真佩服选手们的诗词储备,看得激动!”这些新浪网友的留言,满是对《中国诗词大会》的赞誉之词。“好像很久没看到一档国内原创的电视节目,能达到几乎‘零差评’了。”网友“Sue”如是说。
的确,《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酷云网数据显示,第二季总决赛一场比赛,甩开众多热门节目与剧集,收视率破1,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
而除了收视率高,节目更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豆瓣网上,两季节目评分均超过8分,网友盛赞其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更有节目的忠实粉丝“Ltt”表示,“每期都跟,每次都记笔记。空闲里,包里常塞一本语录体诗词,就像读古人给你发送的一条条短信一样有趣。”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节目。上海主持人曹可凡在微博上表示,《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供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爆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才华与感动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豆瓣网友“弥呀”称,“被武亦姝妹子圈粉,一种波澜不惊、古典高冷范儿,是个妙人!”
各大媒体网站对武亦姝的追捧也持续升温。截至2月8日晚,在百度上搜索“武亦姝 中国诗词大会”,相关结果超过3万条。尽管赛后武亦姝及其家人婉拒了各类采访,但在网络上《北京晚报》的《武亦姝夺冠之后愿求“常清静”》等文章,仍然吸引了大量关注。
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观察者网推出文章《她出现在昨晚<中国诗词大会>上,诠释了真正的诗意》,介绍了两位出身平凡但挚爱诗歌的选手的故事:40岁的河北邢台农民白茹云以及65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海军。文中写道:“这些人,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的农民,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却始终乐观,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真正的热爱。”
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是传递了温暖与感动。网友“红松林海”表示,“一些选手的坎坷人生,离不开诗词给予的慰藉和激励,深深打动了我们。”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除了选手们“红了”,节目的几位点评嘉宾以及幕后工作人员也都有了各自的粉丝。网友“王绥”开玩笑说道:“答什么题啊!让康震老师和王立群老师一直讲下去好吗!”微信文章《“中国诗词大会”:繁华落幕,速去读书!》中,就介绍了包括总导演颜芳、“幕后导演”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家李定广以及出题节目组等共同保障节目精彩呈现的“幕后功臣”,此文章也收获了“10万+”的阅读量。
文化与自信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夏有”留言称,“理解古典诗词,融到自我人生,是最有意义的方式,这次大赛为此做出了努力。”网友“美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和标识!”
而由于节目中许多取得优异成绩的参赛选手,都是年纪轻轻的学生,这也引起了有孩子的家长,对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网友“悠然”说,自己8岁的儿子居然这么喜欢看这个节目,“真是令人欣慰!感觉小伙子有潜力!”网友“小陈”则表示,“《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适合全家观看的节目,如果能形成全家一起探讨学习的氛围,是乐事一桩;如果成了考孩子、徒羡慕,则可能会给孩子们形成阴影。希望大家善用资源,让诗文带来好心情。”
许多媒体也以诗词大会节目为契机,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澎湃新闻联系到了武亦姝所在高中复旦附中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与网友们直接问答,收到了来自网友的130余个提问。黄荣华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版图’有多大。否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学生应在古诗文教育中,感知生命与周遭事物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自觉形成文化史的概念。”人民日报微信推送文章《武亦姝诗词大会夺冠,母校特级教师感叹:应试夹缝传承传统文化有多难?》,也整理了黄荣华的相关采访,指出“‘应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诗文教育”。
此外,从中央提倡的“树立文化自信”层面看,微信公号“学习小组”推送了文章《想看更多的武亦姝?中央文件大力支持!》,从诗词大会的火爆关注到近期两办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这个《意见》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文章认为,“中国,诗的国度。诗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它们,需要好的节目,也需要‘偶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需要,也必然伴随文化复兴。诗词大会和武亦姝的火,时代需要,时势塑造。没有诗词大会,也会有别的大会,没有武亦姝,也会有李亦姝、王亦姝。”
能够在这一层面上,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做出贡献,《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和意义显然更为深远。(李 贞)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