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佬齐!
原先沉寂下去的直播平台最近又开始火起来了,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原本已经开始进入“末尾淘汰”的直播平台能够“回光返照”?
答案就是问答直播!
2018年初可以被定位是问答直播年,包括王思聪在内的大佬们都在直播“”!
问答直播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从四大一线直播平台到十八线的小平台似乎不上个问答直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答对12题!瓜分100万~成了最热最in的口号!
奖金从10万、50万、一直到百万,犹如火箭一般的蹿升!身边好像所有的人都在讨论问答竞赛,都在网上找题库!
那么到底这种知识问答类的竞赛有什么魔力,能让无数上班族、学生党甚至是在家带孩子的老人们乐此不疲呢?
有人说这个奖金太诱人,不赚白不赚!
有人说他知道的xxx通过答题平台一个月挣了多少多少万,balabala~
人人参与的模式+一夜暴富的噱头,确实这是最吸引人的组合!
但这些问答真的能赚到很多钱吗?
问答到底能不能赚钱?
答案似乎不能,根据小编和同事们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便都答对了也真赚不了多少钱,比如这周我们在某平台一起几乎把脑浆都烧干了,算了答对了所有问题,但真的到手能有多少?网友瓜分奖金之后,平均真正到手的都不足5块钱……
实际根据小编的调查发现在身边热衷参与问答直播的人不少都有过全题答对的经历,但是真正赚到手超过10块钱的都凤毛麟角!
当然那种连玻色子与费米子和量子纠缠的关系之类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的高人不在其列……
大多数群众喜闻乐见的还是“题傻钱多”的福利场~
那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平台要会搞这么多所谓的福利场?那不等于就是在扔钱么?难道他们不怕亏本?
一切都是流量游戏
事实上,这就和支付宝抢红包一样,玩的是一个烧钱、流量、社交的三方交互游戏。奖金只是引子,通过奖金引人关注,利用游戏进行大规模的在线社交,然后获取流量。这比赤裸裸地花钱买人刷赞那姿势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于是乎,几乎所有你叫得上名字的和你叫不上名字的直播平台都在给上问答!像YY这样的大平台更是一天能上20多场!堪称问答界第一劳模!
而用户们也是追得不亦乐乎,有网友表示:“天天赶好几场问答直播,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等通告的演员似的!”
其实问答形式是极佳的流量导入端口,因为这种形式带来的往往是具有群体增幅效应的优质流量。
什么叫群体增幅效应,小编打个比方你们就明白了。
在我们上平台答题的时候,为了能够尽量多的答对题,除了搜资料之外,我们最常见的举动是什么?
找同事、同学、朋友啊,群策群力,有了群体智慧胜算当然就高了!
那么这就造成了我在A平台答题,可实际上我的同事B、我的亲戚C我的同学D我的闺蜜E我家的小狗F等等……
都在和我一起进入A平台参与活动,那么参与之后,这些人就都有可能成为A平台的用户。
然后以他们为节点,又能带来一大串用户,这就是流量的“群体增幅效应”。
说到底,不管你们是不是赚到钱,你们的参与、你们的话题、你们的转发都已经被实际转化成了平台流量。
流量=人气=钱
有人可能又要问,既然如此,那只平台只要维持一个花钱和引流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就好了,为什么要如此疯狂烧钱呢?这岂不是恶性竞争?
为什么平台烧钱越来越疯
答案就为了抢占先机而产生的焦虑和浮躁!从去年前年的VR到去年的共享经济,资本风口和热点关注的变化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抓不住这次机会就很有可能掉队!”这种心态是目前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初创型的互联网企业所共有的。
因此,宁可烧错钱,也不能错过站的做法其实是当下的通则!当初的直播喊麦如此,后来的共享单车如此,如今的问答竞赛也是一样。
另外,烧钱也是一种以本伤敌的普遍做法,你烧10万我就烧100万,通过资本比拼,那些大鱼们就可以把市场上的小鱼挤压、吞噬殆尽。
互联网圈子有个通行的28定律,那就是当一个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少数的强势企业会吃掉市场的8成份额,而那些小企业则只能分剩下的2成。
而小编在这里可以打包票,不用多,基本上半年之内问答直播圈就会逐渐分化,最终靠问答赚大头的企业基本不会超过3家!
立贴为证求打脸!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太快,过去的大鱼吃小鱼,已经变成了快鱼吃慢鱼,为了速度风口在哪里大家就一窝蜂地冲向哪里。有条件要上,没条件造个假条件也要上(其实现在就有不少网友反映一些二三线的问答直播平台流量造假)这就是现状!
各位看官,你们对问答平台的未来都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