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点丨一亿转发量?半年疯赚800万!谁干的?
钱眼
关注钱眼,理财无忧!
刷微博时,有些明星的微博动不动就过亿的转发量,评论量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些令人咋舌的数据,也引发了许多疑问:这些转发、评论都是真实的吗?
近日,一则网络造假的刑事案件就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透露,制造一亿微博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被查封。该APP利用粉丝给“爱豆”刷流量的需求,疯狂牟利,半年内吸金800余万元。
1亿转发量幕后推手被端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6月10日,北京警方侦破一起利用非法APP恶意刷量、流量造假的刑事案件。
涉案APP“星援”被查,主犯蔡某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已被批捕。
星援APP通过破解微博加密算法,实现批量转发微博内容,利用粉丝给“爱豆”刷流量的需求,半年内吸金800余万元。
这款APP即明星蔡徐坤去年一亿微博转发量的幕后推手。
2018年初,微博监控到通过星援APP操作的批量转发。2018年11月,微博向北京市公安局报案,2019年3月初,专案抓捕组将星援APP制作者抓获。
“星援”APP如何制造1亿转发量?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一条明星发布的微博竟然有过亿转发量,以目前中国微博总用户数3.37亿人的比例来看,相当于每三名微博用户当中,就有一人转发了这条内容。
那么,这个“星援”APP是如何制造1亿转发量的呢?
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 曹永寿:它不是由真人刷出来的,而是由机器利用软件刷出来的。
根据曹先生的提示,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新浪微博的名称,系统优先给了大量帮助用户涨粉丝或是数据增量的业务选项。
这些所谓的商家向记者推荐了不同需求的套餐,基本上是10块钱,就能买到400个粉丝,或可以转发指定微博100次。还可根据需求,实现粉丝活跃程度和地域真实性的专门订制。
为了让记者相信数据修改真实有效,卖家宣称有很多艺人和网红都来找他们购买过,且跟他们拥有长期合作关系。当记者试图追问具体的艺人名字,卖家称不便向记者透露相关信息。
记者又在搜索引擎,以“流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在得出的前100个结果里,共有23个是与刷流量相关的第三方软件及平台,提供涵盖几乎所有时下热门平台的刷量业务。
记者尝试下载了其中一个自带“创建粉丝”和“创建转发”功能的软件,将一个近期没有任何更新的微博账号填入指定位置,通过扫码付费11.92元换取了足够积分,并分别输入涨粉500人和转发300次的目标值。
操作几分钟后,记者发现该账户下不断涌入名字雷同的关注者。一条几天前发布的微博,也会立刻被来路不明的陌生用户集体转发出去。操作结果均能按照用户希望的数量,实现数据的篡改。
在微信和微博的聊天群里,记者也发现大量公开招募所谓点赞人员的信息。
记者以应聘身份申请加入其中一个聊天群,名为“接待老师摇钱树”的管理员简单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和可支配时间,就向记者发来了工作要求——为指定客户的抖音账号添加关注和点赞,完成即算一单,可获得1-3元不等的报酬。单日工作量不设上限,工资也可当日结清。
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 曹永寿:水军有几个特征,第一个是内容特征,水军造的内容几乎都是一致的。第二个是很多水军都是在凌晨上线,两点到四点去发,你觉得这个事正常吗?如果一万个粉丝,每个人注册了十个白号,每个白号每天发一百个资讯或信息,那就是十万乘以一百,一天就能到一千万,其实真实数字只是一万人。
谁在助推“流量造假”?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当流量造假变得轻而易举,遭到滥用也就在所难免,究竟是什么助推了“流量造假”?
调查显示,热衷选秀节目和狂热追星的粉丝通过雇佣水军为支持的偶像刷榜刷量,艺人经纪公司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也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在背后推波助澜。
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丝自发组建或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应运而生。据曾经在数据站参与过打榜的小雨同学透露,个人转发艺人微博只能算日常签到任务,想要快速增量,花钱买数据早已是粉丝间的共通手法。
明星微博站前工作人员 小雨:因为现在大多数粉丝都觉得,转发或者是评论特别重要,这种数据越多越好。我们有时候买,都是别人发给我,我就存下来了。有时候微信群里会有链接,或者微博群有链接。
买这些号,金钱投入也很大,可能一个号就三四毛钱,但一买就买几百个号。群里有的可能会细分专门管微博评论的,有的专门负责转发的。
为节省人力和时间,粉丝群里还会分享提供自动刷榜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进入其主页,选择心仪的明星,无论打榜的日期还是文案均可供挑选,粉丝们需要做的,只剩下付费而已。
明星微博站前工作人员 小雨:如果像“抡博”,数据组可能每天都会有任务,必须有经纪公司统一安排才行。比如你连续多少天,转发这个微博多少次,你坚持下来就会有一个奖励。这些数据经纪公司可能会看,有些品牌方可能会看,但是究竟真的会不会看,其实也不太确定。
玩弄虚假数字繁荣必将付出代价
实际上,在今年2月,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就这种现象进行了披露,数据造假不仅损害了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基本原则,也让演艺市场陷入不注重品质而唯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
不可否认,这样的造假游戏狂欢,确实能帮助相关明星增加曝光度甚至是知名度,提升吸金能力,数据造假产业链也获得了可观利益。可别忘了,狂欢之后,没有真本领,没有高质量的作品做支撑,那些拙劣的表演终将被揭穿。
《人民日报》发文表示,应该加强网络文化治理力度,加大对各网络平台的指导和监督,避免“通过算法只推送偶像相关信息”或有意引导用户消费的行为;此外,社会和家庭教育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网络平台、演艺人员、经纪公司、各大商家应共同维护法律权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