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信任危机——从微众直播与围观说起
摘 要:近期,“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逐渐平息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该消息的最初传播载体——微博上,引爆微博信任危机。在中国,当微博的媒体属性被扩大后,微博便以新兴自媒体的姿态为人们提供另一条信息传递的渠道,但因公民新闻未经把关便进入该渠道,使得微博上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的裂变式传递给网民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构建真正的“更正与答辩”平台来维持微博信息环境的清洁。
关键词:微博;直播;围观
一、迈入微博元年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交互平台。微博支持以自我表达、获取资讯、交流、分享等为目的的网民经由电脑、手机、IPAD等多种客户端登陆并发表限定字符数(如新浪微博限定140字)或不限定字符数(如搜狐微博)的文本、图片或视频。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7月份以来微博的国外原型Twitter的独立访问用户数量在美国基本一直没有增长,美国《时代周刊》也把2010年年度人物的殊荣留给了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而不是Twitter。视线转到中国,情况甚是不同: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分析预测,2011年中国互联网实际不重复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到1亿,在2012、2013年底,可分别达到1.68、2.53亿左右,新浪微博凭借其在14个月中打造出含5000万人口的网络社区的强悍实力获2010年《新周刊》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传媒之网站奖。中国网民在2010年迈入“微博元年”,“围脖”成为2010年中国网络最热词之一。
微博的爆炸式增长态势奠基于名人效应,通过构建用户间的弱连接与其他SNS应用一道扩张现代人社会纽带,以此带来工作机会、伙伴关系等各方面利益以及认同感的收获,但是我们不应将微博仅仅等同于粉丝聚集地或是交友平台、商务平台。微博带有独特的媒体属性——无论是运营方极力赋予的还是中国整体大环境所指向的,是一种新兴的自媒体。微博与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一样,出现其平台上的信息同样具有海量、迅速的特点,但在程度上与信息需要编辑等把关者筛选的门户网站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微信息的裂变式和即时性更能代表微博平台上信息的特点。正是由于海量信息以裂变的方式迅速即时集散,让期望微博打破某种程度上的言论桎梏的网民躬逢盛事,也因如此,我们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微博大联欢景象背后日渐显现的信任危机上。
二、微博客的两种独特传播行为
本文主要以新浪微博为例,讨论微博上存在的两种特别的传播行为来分析微博平台上传播者、传播方式及信息的特点,以此展示微博信任危机的产生原因。
(一)微众直播
新浪微博推出的直播产品比起传统网络直播确实有优势之处,如互动性提高、无需跨出微博平台便可参与讨论等。但本文讨论的并非官方组织的直播,而是用户自发组织的直播行为,可称为微众直播,即微众作为全民记者参与突发事件或公共事件直播、作为旁观者参与普通事件直播、作为个体进行个人事件直播等。回顾11·15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事件,从大火发生到救援,再到事后问责以及悼念,微博参与整个事件过程的直播与报道,彰显“一秒钟现场”优势。火灾附近的微博用户在火灾发生时将所见所闻即刻发布到微博上,多附有手机拍下的照片,全方位多角度向事件关注者直播火灾现场实时动态,还原真实现场。全民记者早于专业记者起跑,全民新闻在时效性和多源求证方面体现出的新闻价值可以说正在超越传统媒体。
专业记者有时也会作为全民记者,不是按照制度严格、条理明确的传统媒体报道流程而是通过微博——此时可看作为自搭建的滚动新闻条——进行个别事件的直播。近期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在9月16日直播宜黄拆迁案中钟家姐妹于南昌昌北机场厕所被困情况,3个小时内发布20多条微博,通过关注者多级转发引起百万网友强烈关注,舆论产生的压力最后促成宜黄政府与钟家姐妹坐下来谈话。
当微众变成记者、手机或PC变成简易直播设备、微博变成直播平台时,把关人却丢失了应有的位置,而网民记者不受专业记者职业道德的约束,致使消息的来源、真实性、直播动机都不甚明了,极端行为时有发生。8月27日晚网名为“苏小沫儿”的济南网友在微博直播自杀,被发现后警民微博联动试图挽回年轻的生命,次日“苏小沫儿”重新现身微博表示自己平安。舆论虽对其直播动机和真实性有争议,但基本随着“苏小沫儿”删除所有自杀直播微博逐渐平息,因为无论真相如何,没有鲜活的生命被抛弃,这是广大网民愿意看到并给予体谅的。故事似乎圆满,但笔者担忧的有两点:一是微博作为自媒体,是否可能会像传统媒体一样因报道自杀事件而引发维特效应,甚至由这种互动式的自我负面直播产生更大的社会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微博不要求用户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