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运营人,你会选择运营渠道吗?
前几天去到一个朋友的公司,整个运营部只有三四个人,却要负责微信、微博、头条、百家等二十多个平台,问及对方效果如何,朋友一脸苦笑,只说阅读量寥寥无几,更别说转化了。
其实这也是大多数运营的现状,因为不知道如何去选择,只觉得渠道越多越好,以“量”表功,将所有的平台都注册上,然后将每日编辑的文案一键同步,坐等人撩了。
可是广泛撒网真的有用吗?是不是说把所有热门的平台都运营起来就等于成功?渠道越多越好呢?
并不是!
运营的本质在于能够带来有效的流量,并不是在于渠道的本身,如果只是为了渠道运营而去运营,那根本只是白白的浪费人力财力,长此以往,不仅打击运营人的自信心,就连老板可能也会怀疑你的能力问题。
什么是有效的流量?
是跟公司本身的行业及产品特点息息相关的,能够产生转化或者合作可能的流量。
而说到获取流量的渠道选择,其实也是对自己公司产品及服务的属性偏好分析。
我们先从企业的自媒体平台讲起,如今大部分的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媒体平台,比如杜蕾斯的微博、招商银行的微信公号,也都取得了很不错的业绩。
而现在,企业面对微信订阅号越来越难完成KPI指标时,又该怎样调动手上的资源,将自有媒体渠道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呢?
我们先来看下大部分企业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自媒体平台:网站、博客、微信微博、企业APP、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博客中国等)、搜索引擎产品(百科、知道、经验等)、问答平台(知乎、天涯问答等)、视频平台(优酷、腾讯等)等。
那么这些渠道我们当然不能全部都去做,在内容投放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搭建什么样的渠道矩阵,才能高效的引导用户流入。
进入一个新的产品领域,也许你刚开始并不清楚哪些渠道引流的效果更好,就可以先筛选出3-5个流量较大的渠道去投放,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去得知哪些用户是从哪个渠道而来?有没有转化?转化率是多少?
这是前期的一个测试阶段,可以制定一个测试的期限15—30日皆可,采用渠道引流+数据分析最终选出最容易获得有效流量的渠道。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好用户沟通的问题,要善于引导用户进行内容反馈,以便改进你的下一次工作。
如果在测试阶段就能发现一些渠道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支出,说明它的优化空间非常大,值得你在后期深耕细作,这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渠道。
选出核心渠道之后,我们将要将要进入一个精耕细作的阶段,以便带来更多的流量,如果公司的人员只有两三个,那么目前的渠道完全够运营,不需要再额外分神。
核心运营渠道确定之后,要做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进一步挖掘和发展核心渠道流量,拆解你的工作内容,要把每一个渠道需要做的东西以及注意事项等罗列出来,比如说微博和微信:
制定每一个渠道投放频率
发布内容的素材类型范围整理
注意事项
一定周期时间的数据评估
把工作流程化、具体化,这样,无论是从平台还是到量性,我们都有了明确的参考值。
不需要盲目的拓展新的渠道,做好核心渠道,就可以为你带来持续稳定的流量,让用户可以持续地消费你所提供的内容。
除了企业自有的媒体平台之外,还有一些互联网媒体渠道,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工具属性、社区属性、内容属性、电商属性、搜索属性这五大类,那么他们适合的投放的渠道就可以参考以下这个图表:
他们的选择也可以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筛选,一个成熟的公司运营体系,必然是有稳定的渠道矩阵来支撑,这样公司的业务才会更加稳定。
不仅如此,在渠道选择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随大流,今天做个小红书,明天做个抖音,后天又做个某某某……
一定要思考的问题的就是这个渠道是否真的能够帮助到你,热门渠道,就一定适合自己的产品吗?
还有一群人,很喜欢分享一些大品牌公司的各种宣传广告,然后去借鉴对方的创意,可是创意是运营的核心吗?在公司发展初期,获得可评估的营销效果才是更实际的。
所以在产品初级阶段应该选用可以监测效果的营销渠道,这样才能根据数据调整产品和营销内容,才能尽快地摸索到用户的行为方式,从而尽快实现盈利。
只有当我们已经跑遍了整个业务流程,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及影响力的时候,我才建议大家可以采用更规模化的方式去获取流量。
比如SEM百度竞价排名、地铁广告、报纸、杂志、媒介等在内的渠道,甚至可以去尝试一些能够带来更多流量数据的硬广投放。
到那个时候,可能给予公司的不是数据上的影响,而是一种品牌上的无形提升,这也就不是短期内可以拿数据作为衡量指标的了。
总之,运营是一场点—线—面的升级,围绕着公司自有平台为中心点,去重点发展一部分核心渠道,最终扩散形成公司的品牌效应。
所以,运营并非一蹴而就,更需要精耕细作的坚持和耐心打磨,内容,渠道,策划,分析与反馈,缺一不可。
优秀的运营一定是能够明白并将不同的对象定位到合适的阶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执的较量,更是一场思维模式的迭代升华。
不点个喜欢,支持一下么╮(╯_╰)╭!~ 不是下面,是再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