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新青年》---1915年上海,群益书局,陈独秀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初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改本名。16开月刊,每6号一卷。创刊号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打出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42.《每周评论》---1918年北京,《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形势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一样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内容丰富,议论精辟。初期陈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怀有幻想,对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怀疑观望甚至非难。后随巴黎和会的进展而彻底改变错误观点。五四期间发挥积极舆论先导作用,作连续系统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引导,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时表现出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报纸类型上创新。4开4版的小型报纸、栏目新颖多样、重大事件出增刊随报赠送。1919年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37期。前25期陈负责主编,李为主要撰稿人,鲜明宣传革命的,倾向社会主义。后由胡适接编,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成为实用主义刊物。
43.《湘江评论》---1919年长沙,主编毛泽东,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4开4版、小型周报,全用白话文写作,以评述为主,精心编辑,发表评论文章近40篇,长篇政论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深刻阐述《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和策略主张,反映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被当时各地报刊相继转载。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见解最深的刊物。主销湖南外,沪京鄂粤川等地都有读者。1919年遭湖南军阀武力查封。
44.《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主编周恩来,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三日刊,有时发号外。评述为主,“飞飞”评论精辟,富有战斗性。创刊号社论《革新、革心》主张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的思想。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被赞为天津的“新曙光”“全国的学生会报冠”。除发行天津外,还行销全国各地,最高日销达万份以上。
45.《共产党》月刊---1920年上海法租界,中国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程,酝酿建党的重要纽带。16开本,每期约50页。刊物不标编印发行地址,广告启事假称广州发售。作者多为上海发起组成员,全用化名写作。宣传内容:1)党建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运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俄共资料和列宁著作。2)革命道路和党纲策略,社义、共党才能救中国。无产阶级联合建立俄布式的中共。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是革命夺权。批驳资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1921停刊,共6期。
46.“三劳”工人小报—《劳动沪界》、《劳动京音》、《劳动穗者》---出版背景、基础、宣传宗旨、读者对象、编辑版式等都基本相同,被称为兄弟刊物。被工人群众报看作“喉舌”,解放”明星”。.出版表明马义传播和工运的结合,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47.《劳动界》---1920年,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工人周报,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新青年》社发行,宗旨“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语言浅显、事例生动,向工人介绍马义基本理论,大力报道国内外工运情况,尤其是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鼓动工人组织起来斗争,改变受压迫的地位。1921年初,军阀政府查禁该刊。共24期。
48.《劳动者》---1920年广州,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周刊,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放。受到影响,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1921年停刊,共8期。
49.《劳动音》---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周刊,编辑邓中夏、罗章龙等。内容版式与《劳动界》基本相同,着重反映受压迫的悲惨生活,发表评论给以支持,并指导工人正确的斗争方法和途径。被军阀政府查禁后又改名《仁声》继续出版了几个月,至1920年12月5日停刊,共5期。
50.《向导》周报---1922年上海,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6开周刊,总书记陈独秀亲题刊名、撰发刊词、各种政论、专论200余篇。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指导该报筹建,参加前期编撰。中央和各地党委主要领导大多参与过编撰(如:蔡和森、瞿秋白等)。报道分析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阐释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舆论上的论战以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国共合作后,大力宣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和关于建设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并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热情帮助和善意批评。《向导》的出版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种种迫害,但在广大民众的支持爱护下,发行量最高达10万份,读者遍布国内外。1927年终刊,共201期。
51.《中国青年》周刊---1923年上海,32开本,每满25期合一卷出版。中共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青年团中央的机关报。首任主编恽代英。恽和萧楚女为读者最喜欢的编撰人。宣传宗旨:“为中国一般青年服务的”,“忠实的友谊的刊物”。内容到形式都十分注意适合青年的特点。编排生动活泼,后期增加漫画、插图,做到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经常发表读者来信,征求读者意见,改进编辑工作。内容要求“有益而有味”。1)热情关心青年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2)评述国内外政治时事。3)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1927年10月出至第8卷3号停刊。
52.《劳动周刊》---1921年上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主编李启汉等,每期发行多达5000份,累计16.5万张。从现存几期看,大多出版于罢工高潮前,广泛报道京沪穗苏徽等地的罢工斗争,被人称为“教育训练劳工们的一个最好的机关报”1922年出至第41号被勒令停刊,李启汉被捕关押,罪名是“登载过激言论”、“鼓吹劳动革命”。
53.《中国工人》月刊---1924年上海,25 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邓中夏、罗章龙先后主编。引导工人参加政治斗争,结合工人争取目前利益的斗争和国民革命,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有力揭发工贼的破坏活动。邓发表《我们的力量》针对陈否认工人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的右倾观点,充分阐明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雄厚和强大,指出只有他们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领导者。1927年广州停刊。
54.《政治周报》---1925年广州,16开期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的中央级机关报。毛泽东主编。主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会议、文件、报告,知名人士的撰稿,部分新闻报道材料,《反攻》专栏刊发短小犀利的时评。注重用事实说话,宣扬广东革命政府领导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揭露国民党反动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撰写了发刊词,发表论坛、新闻、时评、通讯近20篇。每期发行达4万份。1926年6月停刊。
55.《热血日报》---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中,中共中央创办的党报史上的第一份日报,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4开4版日报,瞿秋白为主编,每期1万字,刊载短小时评,读者通信和大众文艺作品等,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点,13天后被迫停刊。
56.《京报》---1918年北京,邵飘萍独立创办,自任社长。1919年8月因揭露段祺瑞卖国政策被封。邵流亡日本,1920年皖系军阀倒台后,回国恢复出版,锐意改革,使该报成为北方一份有影响的大报。
57.《扫荡报》---1932年南昌,迁汉口。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抗战爆发,还派人深入内地开拓新阵地。出版重庆、桂林、昆明等地分版,发展为仅次于《中央日报》社的大报团。桂林版出版过外围小报《小春秋》,以刊登社会新闻及小文章为主,3天一期,4开1张。
58.《中央日报》---1927年汉口。初为国共合作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主办报纸。4开5张,逢周日增出《我们和世界》一张,综合评述一周来的军事、政治、党务以及国内外新闻。另有英文版,材料皆取自中文版,由林语堂等担任编辑工作。“四&S226;一二”和“七&S226;一五”政变后停刊,共176号。1928年上海复刊,日出3大张12版,1928年停刊。该年冬迁南京,1929年2月1日正式出版,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中央宣传部党报委员会直接管辖,叶楚伧任主席,下设经理、编辑两部。32年整顿,实行社长负责制,程沧波任社长。在事业上发展迅速,兴建新楼,轮转机印报,日出3大张,销数增至3万份。“七&S226;七”抗战爆发后,立即采取应变措施,派部分人员水陆两路向南、南西迁移,建长沙、重庆版。后又在昆明、成都等地办分版。抗战胜利时已建成一个庞大的《中央日报》报团,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
59.《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而复刊。吴鼎昌独资5万元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人总编辑兼副经理。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打得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成为北方大报之一。国民党政府建立后,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既讨好蒋介石,又迷惑一般读者。新闻业务和经济管理方面,也锐意改进,推出了不少有益于发展的举措,事业蒸蒸日上,全国范围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1936年上海版创刊,触角深入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60.《布尔塞维克》---1927年上海,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周刊~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任主编。全力揭露国民党叛变革命的罪行,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才领导中国革命。以大量篇幅歌颂中共领导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英勇斗争。创刊时白色恐怖最严重,为迷惑敌人,免遭迫害,常采用伪装封面和合不断改换刊名的方式发行。但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也宣传过错误政策、主张和口号。1932年停刊。
61.《红旗日报》---1930年,由《上海报》和《红旗》合并而成。李求实主编。初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改为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发行量达12000份,有国外订户,影响巨大。创办初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甚大。发刊词《我们的任务》第一次明确指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设若干栏目,每周发表一篇综合述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版,屡遭查禁和迫害,发行人员先后被捕四五十人。报纸篇幅逐渐缩小,1931年停刊,共182期。
62.创造社—《文化批判》/太阳社—《太阳月刊》/鲁迅—《语丝》=〉左联《萌芽》
63.《语丝》周刊---1924年北京,孙伏园主编。鲁迅积极支持出版,力图办一份“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刊物。鲁迅利用该刊等文艺周刊和报纸副刊,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对章士钊派(甲寅)和胡适、陈源(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64.“记联”---1932年,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在“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和“集纳协会”基础上成立起来的。通过各种方式,团结进步新闻界,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同时与国民党的反动新闻统制及其育秧的反动新闻事业进行斗争。“记联”成立不久创办了国际新闻社,以报道革命抗日活动为主,稿件为国内外报刊所采用,四个月后被封闭。1934年创办小型报纸《华报》,直接进行宣传活动,不久被迫停刊。同年出版周刊《集纳批判》,强调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提出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批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统治服务,从而欺骗压迫人民大众的反动新闻事业;探讨建立无产阶级新闻学和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新闻事业。4期后被迫停刊。35年“记联”建立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对外发稿,一直活动到36年5月。抗战爆发后,该联盟部分成员参加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青记”)。
65.《时事简报》---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后出现,并迅速发展。根据中央规定,各军及各纵队均应办统一命名的壁报,每周一张,毛笔手抄,内容为国内外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及红军工作情况。31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签发《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并附《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进一步推广这一宣传形式,被认为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
66.“红中社”---1931年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无线电台对外发布新闻,宣告中国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播发大会重要文告、宣言等文件。标志着“红中社”的诞生。它的创办与早期红军无线电事业有密切关系。二次反“围剿”后,为扩大影响、打破封锁,中央郑重提出用无线电向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发出通电,红色中华新闻社应运而生。该社成立后,利用仅有的收报机,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塔斯社英文广播,编译刻印成“参考消息”--《无线电材料》(后改为《每日电讯》)。同时利用中央机要电台和军委的电台,以红中社名义,每天对外播发几条新闻电讯,有时也发英文稿。
67.《红星》报---1931年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初为不定期出版。每期约17000份。长征期间条件极为艰苦,铅印改手刻油印,每期七八百份,发到连队。邓小平、陆定一先后主编。办报目的是为加强红军政治工作。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丰富多彩。除社论、要闻、专电、前线通信、国际时事外,还先后设有十多个固定专栏。同时该报还注意插图的运用,评论及新闻甚至理论文章,常常也配有漫画或绘画。发刊词《见面话》形象生动全面概括了人民军队报刊应具有的提供新闻信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指导工作、批评监督及文化娱乐等多种职能。虽然编辑人员少,通讯员队伍却很庞大,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和连队基层的干部战士。1935年终刊共124期。
68.《青年实话》---1931年龙岩,后迁瑞金。少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16开4版单张印刷的报纸~32开本的杂志形式,半月刊、旬刊、周刊。陆定一等主持编务。1934年长征前夕停刊,历时3年多。深受青年读者特别是红军中青年战士的欢迎,发行量后增至到3万份。文字通俗生动、内容活泼多样,适合青年需要。经常刊载团中央文件,交流青年团工作的经验,介绍马义基础知识。创刊方针和宣传中心“应该是报纸为着战争”。发动青年踊跃参军,努力生产支前,组织青年积极参加拥军优属活动等等。同时还向青年介绍当前国内外形势和革命任务。
69.《新中华报》---1937年中共中央为团结抗日计,将《红色中华》报改名而成。先后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主要发行于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内,版面4开,三日改为五日再改三日刊。油印改为铅印。1941年停刊。积极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发表大量社论、重要评论和中央文件等,全面系统的报道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以及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报道“皖南事变”真相,阐明中共政策。此后新报刊的纷纷出版逐渐形成《新中华报》系。
70.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延安创刊,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日出对开,一张4版。社长博古后廖承志。总编杨松后陆定一。毛起草创办通知,部署安排工作,题写报头发刊词,撰写修改重要社论、评论、新闻和文章。初期国际新闻过多、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践的倾向。。42年4月1日,在中央指导下改版,目的是要使《解放日报》能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登载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指导性)原则,并检查了创刊以来的问题。版面焕然一新。一版各解放区要闻版,二版陕甘宁边区版,三版才国际新闻,四版副刊专论。改变脱离实际的做法,以报道根据地新闻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办专刊,辟专栏,集中力量报道、指导整风运动。宣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方针,提出“全党办报”的方针。军事宣传力度大大加强。
7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底建立并开播。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也是当时解放区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中共新闻事业中有了无线电口语广播这种新型现代化宣传工具。当时是新华社的组成部分。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向国内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实况,宣传中共的各项政策主张。12月30日首播日,后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呼号“XNCR”。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中共中央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重要论文、国内外新闻、抗日歌曲等文艺节目。由于设备简陋零配件奇缺,只得时播时停。1943年大型电子管烧坏,暂停广播,抗战胜利后播音恢复。
72.《联合日报》---1945年,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提出的争取在上海办一份民间日报的建议而创办的。由重庆派来的刘尊棋、王纪华等人筹建,为隐蔽党的面目,由美国新闻处任发行人,并声称“以纯粹民间资本,无党派立场,发挥民间舆论精神”后被国民党当局指令停刊,经中共努力又恢复出版,改名《联合晚报》,由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直接领导,该报的复刊小言明确宣称“唯一的依靠是广大的读者,要讲出人民要讲的话。报道人民要知道的事情”
73.《建国日报》---1945年上海问世,报头栏标有“上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字样,以示其与抗战初期创刊的《救亡日报》一脉相承。一张4开。《救亡日报》总编辑夏衍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返沪筹划出版。原定恢复原名,后经周恩来交待改为此名。周就办报方针与宗旨作了指示:要争取公开合法,重点放在反对内战,争取民主;是民报,与党报(《新华日报》)分开。该报一出版就因其内容充实,文字简短、敢于说话等特点而吸引了大批读者。15天后被查封。
74.《文萃》周刊---1945年。据毛、周电报精神创办的集纳性、文摘性刊物,孟秋江主编。主要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旨在将内地之民主运动扩展至上海。黎澍接编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
75.《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1948年8月15日,总结了党在城市报刊宣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该指示,提出关于城市党报工作的三大注意事项:1)报纸主要为工农兵服务,但同时也要为干部、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服务;2)报纸以报道农村与工厂的消息为主,同时兼顾市场、学校以及其他地方;3)报纸副刊,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的对读者作教育工作。
76.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中共中央在其所在的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1)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2)提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i.e:i要有正确的态度;ii必须独立作相当艰苦的工作;iii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iv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删除
|
赞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