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在移动互联网上赚钱的话题,有点不合时宜。虽然市场从2009就开始升温,但提起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关键词不是赚钱,而是抓用户或者拿投资。IDG合伙人熊晓鸽(微博)提出的观点是,只有用户基数、智能机用户数达到3.5亿,整个行业才能规模性盈利。但是,最近不少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都开始面临“钱”的考验。
VC变得理智了
2011年下半年是移动互联网项目融资的黄金时间,投资人不见得都能看懂这个行业,但不妨碍他们因为怕错过下一个大公司而凑上去看看。不过到了2012年初,投资机构对移动互联网的狂热就开始降温了,“愿意投的机构,预算的钱也都投的差不多了,加上投了几个公司后,对行业的认识深了,后面的项目再想拿到钱,光凭概念肯定不行了。”一位投资行业的人说。第一波投资高潮过去后,投资机构更希望投资有明确商业模式和盈利前景的公司。
熊晓鸽用2000年的互联网来形容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全行业不盈利、泡沫但用户持续增长,某件事引爆收入,于是全行业盈利。换句话说,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所面临的,就如马云(微博)当年曾面对过的:明天是美好的,如果能熬过今天的话。所以不妨提前聊聊赚钱的话题。
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上赚钱的方式跟互联网大同小异,所有收入的来源可以分为:来自用户的钱、来自广告主的钱和来自电子商务的钱。移动互联网里的公司按照财务状况可以分为:有收入有净利的公司、有收入没净利的公司和没收入的公司。
有收入有净利
移动互联网上第一波赚到钱的公司是通过用户收费或广告。游戏公司就不说了。向用户收费的还有专业工具类app,如名片全能王,这好比互联网上的软件产业,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和收入但缺乏更大的想象力。再说广告,可以把广告模式分成几个层次:媒体;渠道。任何一款app流量足够大了,就具备了媒体属性,比如墨迹天气,现在移动互联网上通过流量变广告方式赚钱的各种小工具类app,可以看做是互联网上做流量的个人站长,它们以后的“钱”途和发展路径,猜测也会遵循互联网上个人站长的路径。
广告渠道在国外有非常细的分工,比如可以分为:ad exchange、 ad network、ssp、DSP、DMP,但国内广告渠道专业化分工没有做到这么细,其中缺失角色也意味着创业机会。不过国内生态环境还未形成,竞争会更加恶劣。市场里已有的公司往往也想身兼多职,同时做app联盟、分析工具、广告主投放联盟等。比如力美、指点、友盟、多盟、madhouse。其中友盟更具备大数据实力、力美偏重做广告主投放联盟。他们的发展可以套用互联网上广告联盟及相关角色的路径。另外,目前看来,百度的云服务平台推出后,友盟将面临百度的正面竞争。
而移动电子商务在产业链中,位于广告的上游,当更多广告主进入移动商务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广告价格才会涨起来,赚钱的时候就到了。现在赚到移动电子商务钱的是如耶客这样的服务商。之前“O2O”概念大热,投资人看重的就是线下商务生活移动化中的机会。
有收入没净利和没收入的公司
这里主要说那些用户不断增长,因为追求用户指标高于变现指标,而没有净利的,或者用户持续增长,但商业模式不清晰。一般来说,最赚钱的公司会出自这里,当它开始赚钱之前,已经在所在领域获得垄断性市场地位,一旦开始赚钱赚得就是垄断利润,比如互联网上的QQ、淘宝、百度。移动互联网社区类产品都是这种情况,比如微信、陌陌、唱吧、照片分享社区,还有云笔记产品,都处于用户PK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