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件发生在武汉的事情,放在一起比较一下,颇有些意思。
一件是被“拍客”范先生碰到并拍下来的:两名小学生,背着几乎和他们个头齐高的蛇皮袋,沿路拾荒。范先生本以为他们是因为家境贫寒,想通过拾荒赚钱购买学习用品,谁知,一路跟踪结果让他大跌眼镜:两个孩子卖了废品,却拿着辛苦赚得的7元钱直奔黑网吧。(3月16日荆楚网)
另一件则是关于一位2000年就已高中毕业的青年的。他毕业后曾在外打过一段时间的工,因受到挫折,索性回家过起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每天睡到下午才起床,然后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直到凌晨四五点。母亲拔掉网线逼他外出找工作,他竟然以绝食相要挟。(3月16日《楚天都市报》)
网吧禁止接待未成年人,这是有明文规定的。显然,两名小学生上网事件,无论是黑网吧,还是当地的主管部门甚至老师、家长对此都负有一定的责任。这些且按下不表,我们来讨论另一个问题,即小学生上网费的来源——捡破烂赚钱问题。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有钱肯定不能上网。即使是那位在家“啃老”的武汉青年,他这十年的上网费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了的,而妈妈的辛苦钱。
遇到困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选择积极面对,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寻找解决困难的良方;有人选择消极面对,就像鸵鸟一样,顾不得露在外面的腚会怎么样,先把头埋到沙子里再说;还有的人会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比如跳楼。积极面对和走极端都需要勇气,所以,一些缺乏勇气的人往往选择消极应对,找个地方躲起来,就像这位蜗居在家里“啃老”的青年一样。
两名小学生,不过十岁左右的年纪,需要钱的时候,不敢跟父母要,或者要了也不给,但他们想到的不是去偷去抢,而是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单就这一点,就比那们“蜗”在家里“啃老”的青年强百倍。
人遇到困难选择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与受教育程度有关,更与其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已的主观能动性息息相关。两名小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弟,父母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赚钱养家的,吃苦是家常便饭,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受到影响。相反,男青年的父母虽然也是靠劳动养家,但对他却娇生惯养,以至于儿子好逸恶劳还要拿父母在他小时候的过错为自己找借口,说:“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不管我,现在你还嫌我?”“啃老”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还要为自己“啃老”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以证明“啃老”的正当性。
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正如网友所说,“蜗”在家里十年,研究点什么都得成专家了,却还要这般“啃老”,说到底还是因为怕吃苦。同样是上网,赚网费的方式差别咋那么大呢?
稿源:红网 作者:张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