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热衷于“炒”,简直是用生命炒一切可炒之物,不光明星炒作,普通人也炒,上世纪炒兰花,后来炒邮票、炒股票,现在的年轻人也不闲着,他们炒鞋。从厂家出来的鞋放在店里,从店里到第一个消费者手里这叫炒鞋一级市场,而从第一位消费者到一些球鞋交易平台上,或者从个人到另一个个人手里,这叫炒鞋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中有寡头,他们会用各种方式垄断球鞋发售,然后通过自己的渠道发售这些鞋子,一双鞋加价30%是常有的事情,热门的鞋子甚至能翻出好几倍,一双鞋倒个手就能赚4、5000元。
谁在炒鞋?
对这个隐秘圈子略知一二的人,很可能会痛骂那些鞋贩子,认为是他们把好好的鞋市搞得乱七八糟,他们利用人们对特殊品牌的喜爱,垄断发售。但其实,早先的球鞋市场还是很理智的,人们对于球鞋的认识和运动装、运动背包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彼时,一双发售价近1500的球星签名鞋,它的真实售价可能也就500元上下,人们注重的是鞋子的舒适性和功能性,但在2015年,球鞋市场开始躁动不安了,人们开始注意到体育明星穿的鞋子,定制、联名、限量等概念被厂家接连抛出。
据统计,2015年全球知名厂商做出的限量概念鞋的规模近10亿美元,这些鞋能卖出比普通鞋高几倍的价格,品牌商们用饥饿营销的方式完成了第一波收割。特别是阿迪达斯、耐克等知名大厂,他们几乎是联手策划,让整个球鞋市场陷入疯狂。
鞋贩子们看到其中的利润空间,开始投身这个市场,当厂商发起某款鞋的营销时,他们在身后推波助澜,煽风点火,让市场大量关注,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垄断发售,反正就是不让普通人买到鞋,然后再高价卖出。
可以说是厂商和鞋贩子的默契配合,完成了对球鞋市场的炒作,二级市场的消费者有的是为了再倒手自己赚钱,也有的是为了“信仰”,反正就要买,一双鞋上万元也在所不惜,即便买来不穿,放着供起来也要买。
18岁少年炒出百万身家
球鞋市场已经“出圈了”,不管你是不是真的会穿这双鞋,甚至没有脚都没关系,炒就完事了。在美国,今年18岁的本杰明·卡普卢什尼克(Benjamin Kapelushnik)就是炒鞋高手,在圈内,他被称为Kickz,而他建立的网站在圈内也是非常出名的。
12岁时,他的妈妈送给他一双耐克球鞋,他穿着这双鞋在学校里被所有人夸赞,这让他意识到,原来鞋子可以是一门大生意,毕竟有这么多人关注,他也开始认真考虑卖鞋这件事情,他的第一单生意是一双耐克的勒布朗定制款,他花400美金买入,转手就卖了4000美金,此后的Kickz一发不可收拾。他的网站一年的销售额可以突破一百万美金,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Kickz,他们在美国,在欧洲,在中国。
这已经不仅仅是球鞋的事了
对于庄家来说,这完全就是一门生意,而不仅仅只关于球鞋。2018年11月,一款“AJ”联名鞋即将发售,地点在昆明,L先生专门坐飞机奔赴昆明,他还为此次的发售组织了50个人前去排队,这些人要排24个小时,酬劳200元。
最终,L以1299的价格买下了26双鞋中的21双,根据二级市场的价格,一双鞋L能从中赚到4000元,这一单,L获得毛利8.4万。讽刺的是,这双鞋的主题是“禁止炒作”(Not For Resale)。
有钱赚的地方就有资本的关注,2018年,各种炒鞋网站、app层出不穷,就连王思聪也亲自为某鞋类app站台,他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抽奖信息,获得了一百多万的转发和74万的评论,但这个市场真的健康吗?
耐克曾迫于市场压力,在自己的发售网站上进行整顿,比如禁止用户频繁点击,提升违约金等等,但另一方,这些大牌厂商还在进行着限购、限量等恶意营销的行为,整个市场已经越发畸形,大部分的人已经失去了买鞋的初心,即便是真的爱鞋心切,但在这样的环境下,鞋已经不是鞋,他成了谋利的产品,更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是逐利而不是简单的买鞋,最后,还是希望厂家不要再玩弄消费者,还市场一个理性。
文章来源: 富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