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悟空问答对答题者有什么好处,答案很简单,两个字:成长。
有人想来赚钱,有人想来出名,有人只是来凑热闹,有人偶尔打发时间,但其实,悟空问答最大的好处,是让人成长。
为什么这么说?有三个方面的理由。
一是促使你更好地学习。
悟空问答各种问题都有,涉及各种类型、各种学科、各种知识。你要去解答问题,过程一般会是:先回答熟悉的问题,发现效果不错之后,就对一些半熟悉半陌生的问题也有兴趣了。
而要回答半熟悉半陌生的问题,你就需要学习。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教学界早已有答案: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也不是完全没有指引的主动学习,而是取两者的中间,即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是一种半引导半主动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为什么是最好的?
我正好举爱因斯坦的例子。
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就跟他的这种学习方式有关。他的学习方式,总结一句话就是:一生追随几个大问题,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学习,去交流,去钻石。
正因为脑袋中始终带着问题,爱因斯坦的工作和生活,全部会自觉不自觉地全部围绕着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而展开。
比如,在上班路上,他都在思考复杂高深的问题。比如,有一次,他坐车离开一栋挂着钟的大楼时,他就在想:如果车子是以光速行驶的,那么我会看到什么?他想:钟应该是停止的,因为在光速运动下,只能看到车启动时的光,所以时间就定格在那个时刻。由此他明白了:光速不变,时间却不是均匀流逝的。
同样的,他走在路上,都会想到:我朝前走过去,目标越来越近,那么,是我人在过去,还是路缩短了?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人会觉得问的人是个神经病。但这个问题导致了一个重大的发现:物体自身的尺寸,是在速度中变化的。爱因斯坦由此得出:物体尺寸的变化,其实是空间的变化 。
一个人心中有问题,就会让这个人自觉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全部能量,通过学习,通过思索,通过交流,竭尽全力去解答这些问题。爱因斯坦正是如此。
可以说,是问题成就了爱因斯坦,让他具有了非同常人的奇异的思想。
一生不变的几个大问题,让爱因斯坦拥有了一生的主题:解决这些大问题。结果,他有了许多答案。这些答案,后来都成了伟大的理论,除了光量子论和相对论,还有引力理论、宇宙学理论等等。现在,它们被逐步证明是正确的。
而证明它们正确的那些实验和发现,在依次拿着诺贝尔奖。
二是提高你的思维层次。
悟空问答里的问题,稀奇古怪,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什么都有。如果像上面说的,你不但想解答对自己熟悉的问题,也想解答半陌生半熟悉的问题,那么,就会涉及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这里我同样举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说。
我在回答悟空问答里的另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在大学成绩真的是全班倒数第二吗?”时说:惯常的科学教育体系,并不符合爱因斯坦的思维模式。爱因斯坦的思维模式,应该是前现代的宗教/艺术式的直觉思维,辅之以一定的现代理性思维。
由于悟空问答不同于学术问题,不同于师生问答,不同于长辈对晚辈的回答,不同于领导对下属的回答,而是网友对网友的平等问答,所以,即使你是一个专家,你也要把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用语去回答。
这样一来,你的学术思维、专家思维、师长思维,所有那些牛皮哄哄的思维,就需要转换为平等交流思维。不要小看这种转换,它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不但是平等意识的形成问题,更主要是思维方式的灵活训练问题。
以爱因斯坦为例。在他身上,有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他在论述时,所用的人称,经常不是“我”、不是“你”,而是“他”。仿佛,他是替这个“他”说出真理。
这个角度的转换,是对思维方式的突破。通常,你只会把回答者当作自己,我怎么想就怎么说,但如果,你把回答者当作第三方,想象他在怎么想、怎么说,你的视界和知识面,立即就拓宽了;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全部不一样了。
而爱因斯坦的这个第三人称的他,还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上帝。就是说,爱因斯坦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解答自己心中的问题的。
这正是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的根由。他不但在拓宽自己的思维界面,而且在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因为上帝不但是人类的旁观者,而且是人类的关爱者。
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爱因斯坦16岁开始,就思考这样的问题:“假如一个人能追上光,会看到什么?”一直思考到26岁。
一个孩子能想到问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特别,而他十年如一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上帝”的作用了。
他带着这个问题去上学,发现学校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就成了调皮的学生,不爱听课,只喜欢跟大学生去交流,只喜欢去看大学图书馆里的书。
作为一个孩子,普通人也许会偶然想到这样的问题,但绝对不会化百分百的精神去钻研这个问题,因为普通孩子,要应付考试,要应付作业,要和同学玩乐,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
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穷究到底的时候,他就会拼命去学习很多知识,包括微积分,包括麦克斯韦方程,包括洛仑兹变换,等等。
想想,一个普通的孩子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就是想到了这个问题,肯定也只是一闪而过,怎么会十年如一日去钻研到底呢?
他会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不是站在人类的角度看问题,而是站在上帝的视角看问题(学生时代有一段时间他很痴迷宗教),所以这是上帝的意志在驱动他这么做,就像天命一样。
三是训练你的表达方式。
这跟上述第二个用处——提高思维层次,紧密相关。
虽然是解答者,但在这里,你不是师长,不是专家,你是和提问者一样的网友。在解答问题时,你没有身份的无形束缚,你的表达方式,就不需要套上身份的套路。
这样一来,就需要对你在现实中所用的表达方式进行一番转换。
你平时的语气,可能是专家语气,可能是长辈的语气,可能是同学的语气,但在这里,就是看不见的网友的语气。
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达,会让你的解答内容,焕发新的生机,产生新的可能。
这里仍举爱因斯坦为例。
实际上,爱因斯坦一直是用科学家的语言,在表达一个先知和艺术家的思考。
爱因斯坦自己说,他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进行思考,之后不得不寻找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自古以来有非常多的人像他这样思考,古代的思想者、诗人都是如此,像老子、孔子、李白、李商隐,或者像《圣经》里面的预言者和《佛经》里面的佛陀,都是如此。
爱因斯坦与这些先知艺术家的区别是,他们都是用比喻、用意象,来说出心中所想,爱因斯坦却是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出。
比如,对于光电效应,当时有不少的解释。但它们都无法与麦克斯韦方程协调,也无法给出修正意见。但爱因斯坦竟然说:麦克斯韦方程最后可能将会以某种几率的形式出现。
方程会以几率的形式出现?这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啊。这就是以物理学的语言说出哲人的思想。
现在略微懂点量子力学的人,大致能听懂这个话。而当时,根本还没有量子理论,物理学还处在完全决定论的时代,完全没有几率的存在余地。所以,这又是一次横空出世。
这,靠的就是先知思维、艺术家思维,用直觉、想象、画面去思考(他基本上不做物理学实验,而是从直觉直接推出革命性的结论,然后希望由别的天文学家或物理学家用实验去证明它)。艺术家也会这样思维,但他们不会用科学的语言去表达。
可见,用不同领域的表达方式,去解答不同门类的问题,可以让思维产生新的碰撞,可以产生新思想的火花,可以让答案呈现别样的角度和效果,最终也会让提问者和解答者,都有一个非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