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巧拿到了一份今日头条2012年-2013年期间B轮融资的BP,看了一遍发现亮点果然不少。
熟悉头条的朋友,应该知道B轮可能是头条迄今为止融资最艰难的一轮。
A轮和A轮之前,主要靠张一鸣及其团队本身的背景以及和投资人的私交拿的钱;C轮开始,沈南鹏突然发现自己投晚了,非常后悔,红杉资本连续在C轮D轮都加了钱。
但B轮融资从2012年开始,谈了很久都没有下文。中间的时候,A轮投资人海纳亚洲王琼为此还专门给了一个A+轮,100万美金,再加100万的过桥贷款,好让头条团队顺利过冬,并把数据给再做得漂亮些。
就这样,他们在2013年下半年才等到了DST,这家俄罗斯知名基金已经投了一个叫Prismatic的产品,也是在做个性化阅读软件。王琼联系上Yuri后,对方评测完头条当时的产品,就给了一个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估值,投了1000万美金。
听上去是一段传奇的开始,不过故事的另一面是,Prismatic在2015年就已经倒闭了。所以说,有时候投资人下注,从结果来看和瞎蒙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同样逻辑投的东西,一个没过两年就挂了,一个成了可能有千亿美金市值的庞然大物。
接下来,我挑PPT里有意思的几张给大家讲讲。
就和马化腾曾经非常想卖掉OICQ一样,头条融资PPT的第一页就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新媒体。
回过头来看,肯定说小了;但顺着时间线走,这好像是成立不到一年的头条,在当时对资本市场能讲的最大的故事了。
下面这个图大家应该已经非常眼熟了,箭头的左侧代表的本质是信息,右侧代表关系。这个箭头模型后来经常被用来区分这个产品到底是社区,还是社交,还是新闻产品。
但在2012年前后,能表达得这么明白还是不容易。当时在很多人的幻想里是做出这样一款产品:让信息最大效率传播,又在这个过程中沉淀所有的社交关系。
但就算每个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的今天,这两者又怎么可能同时最大化?
比如,当时业内最大的一个论调就是:以微信IM为基础的朋友圈和微信公号生态出现后,微博是不是就要死了?
后来事实当然是微博没死,但微博的熟人社交基本死了,也就是关系被无限弱化了;但以明星和大V为节点的信息分发立起来了,也就是信息的传播效率提高了。
后来靠着社交媒体和二次崛起的概念,微博股价还比最低点时涨了差不多有15倍。
但让张一鸣可能没想到的是,他当年很可能是想让头条能成为位于箭头中段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但上述箭头模型在后来很多年的不断衍化里,今日头条APP由于体量大、分发内容广,但平台关系弱,渐渐成为了大家最爱举例的、处于最左端的纯信息分发型产品。
在头条成立前后的很多年里,张一鸣对微博的思考之勤,可能是除了微博管理层之外最操心的人了。
前面头条自称基于社交挖掘做新媒体,其实这个社交挖掘说的主要就是从新浪微博上爬数据。比如PPT下面这一页说到社交挖掘分析,直接用的微博web页面的截图做的举例。
早期非常依赖微博数据的张一鸣也让微博在C轮左右投了进来,后来发现不对的曹国伟赶紧撤了,尽管财务上赚钱了(毕竟是曹会计),但也失去了狙击头条长大的最好机会。
后来被头条拉大V+爬数据的微博终于受不了了,封了一切头条相关的接口和链接,并且和后来头条系内容无法在微信朋友圈传播一样,当时双方也爆发了一场狼性公关战,当然这对实际业务并没有什么影响。
该狭路相逢的对手一个都逃不掉,只是头条从基因层面决定了它可以走得比微博稍远一点儿。
因为这个时候的微博和头条,其实在产品和数据处理层面,已经拉开了差距。
新浪本就是以编辑和运营见长的公司,技术能力脆弱。印象中,微博自己到最后都没做出一个好用的能快速找到关注和粉丝交集的工具。
当年融资的时候,今日头条这个APP应该才上线5个月,日活不到80万,每日新增用户稳定在2-6万左右。苹果的留存和活跃都比安卓好(后来应该相反了?),日均打开1-5次,且每次使用1-10分钟的用户最多。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头条,尽管增长还可以,但因为当时的安卓机销量还没彻底爆发,它依然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产品;看上去没有任何的技术壁垒,核心内容都不属于自己,社交数据也要从其它平台抓取。
在这个时候融资的头条确实无比艰难,当年头条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包在个性化推荐外衣下的一整套推荐算法及其对应的加工研发流程。但当时能看明白这些,并给出合理估值的投资人并不多。
张一鸣的背景大家都相对熟悉了,其实和他一起创业的人里,也没有一个是弱者,大家都有名校背景,清北南开的比例很高,且大都具备创业经历或创业精神。这对资源并不占优的头条来说,是相当关键的。
我过去创业&参与创业公司最大的感受是,一个牛逼的方向,需要有牛逼的人把它琢磨出来。但需要有更牛逼的人把它执行下去,打出一条路来。
尤其是牛逼方向上遇到了之前无法意料的困难,只是聪明(伪牛逼)的人就退了,真牛逼的人才能走下来。
前不久在杭州和一个创业者交流。
他和我提到,虽然他现在只是围绕抖音生态在做工具和流量变现,但是他养的这只队伍,以后会做教育。
我大惊失色,忙问哪方面的教育,他说是短视频学院。
他的看法是:也许抖音有一天不再火了,但是短视频、广告、电商这些行业和需求依然是存在的;但凡他们存在,就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他先让自己的团队成为最懂这方面的人,再为业内培养和输出这类人,他认为他这是在借假修真。
我又问,是不是杭州的互联网从业者因为马云的缘故,都很喜欢提借假修真。
他说,这是有一次听到去美团的那个阿甘的分享知道了这个词。
我说,那还是因为马云啊,阿甘毕竟是阿里铁军的老人。
借假修真的具体意思其实非常简单,体现到业务层面的大意就是,你做这一摊事,目的不仅是为了完成眼前的任务;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起其它核心竞争力,能帮助你做下一摊更大的事。
很简单的一个举例:
如果年轻人拼命工作取得成绩,只是为了让公司给自己加点工资分点奖金,那是得不偿失的。在加班过程中快速锻炼出核心竞争力,几年后当然能挑战更大的项目,钱自然会来找你。
另一个例子是在带人层面:
如果你推动下属只是为了让他尽快完成一项又一项具体任务,那么长期来看,业绩不会太好,关系也很难融洽。如果你在推动的过程中把目的换一下,是让下属不断提升和成长,任务只不过是成长的过程,那么结果很可能是皆大欢喜。
借假修真在老阿里人里被提及范围甚广,以至于有了一些被神化的意思。
但其实也没那么玄乎。
比如,今日头条APP并不是这家公司做的第一个产品,也不是最火的产品。但在尝试过的数十个产品里,头条修出了一种后来被称之为APP工厂的供应链能力,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整套推荐算法及其对应的加工研发流程。
从一个维度上看,头条没被单个APP的“假”给掩盖耳目,而是修炼出了针对所有C端内容消费推荐的方法论这个“真”。这让它从基因上就更领先只有一个APP的微博和在移动端无所建树的百度。
但从另一个维度上看,头条滥用了这套“真”,把这个方法论用在了社交、电商、金融、教育等领域,结果头破血流。
有,请看下面的例子。
(来源:财经杂志)
这种方式,如果是做纯内容产品,头条可能早就做起来了,但泡芙至今反响不大。
实际上,头条年初推过的几个电商类产品都不温不火,到最后和阿里签下大单的还是抖音,还是基于广告的合作。头条系的达人,接点广告可以,在带货层面远弱于淘宝和快手。
不同的领域,需要炼出不同的真。
这可能也是张一鸣为什么让最能打、跟了自己最久的陈林去接手创新业务,并彻底放下头条APP等老业务。
修炼新的真,无异于一次从头再来的创业。
创业是一件持续操心的事,除非失败退出回去打工,不然难有解脱。
从张一鸣的经历来看,创业对他就如宿命一般,从大学毕业开始就没停下来过。
下面这段话,由他和他在海内网的拍档王兴说出来,别有一番滋味。
2013年的时候,美团也不好过,尽管千团大战告一段落,但是市场前所未有的看空团购这个低毛利商业模式的持续性,王兴拿了阿里的钱但双方逐步产生矛盾。
回头来看,美团也是借团购这个“假”,锻炼出了地推团队这个“真”,才有了后面外卖和酒店业务的反超。
美团今天(11月5日)短暂达到了一下100港币,希望头条也在钢丝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