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日头条更改标题推送全网,背后藏着怎样的谜团?
5月30日,一篇《新华社:要多少文件腾讯才肯收手》经今日头条发布后,快速刷爆各大新闻资讯推送。各大资讯平台紧跟其后转发。
很快,上述文章快速攀升,话题热度直登微博热搜榜。
一时间,互联网哗然,腾讯近期在游戏业务的防沉迷系统上改进明显,为何时隔一年,新华社会再次点名发难?
了解新华社的读者,仔细阅读文章便会发现蹊跷所在,署名为“新华社”的文章充满着诸多谜团。
谜团一:新华社文章不见署名和电头
作为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刊文时,对于稿件的格式要求极为严格,一篇正常的新华社文章开头一定会列明点头和数名,如下图所示:
或者这样:
但相比之下,从今日头条穿出的新华社同批腾讯稿件却是这样:
对比可见,上述稿件既没有电头,又没有记者署名。
谜团二:多个版本标题变种
仔细查阅发现,稿件原标题是《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网游对少年儿童的戕害?》,标注的渠道是新华网不是新华社。以今日头条为首的媒体在传播中,有意对标题出现多个版本的引用,人为篡改痕迹严重。
2015年,为有效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互联网媒体转载他人作品,不得对标题和内容做文字性修改和删节,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和作品的原意。
而这一篇攻击腾讯的稿件,竟然公然挑衅国家版权局的政策,任意更改标题,甚至冠上错误的出稿机构,这样的行为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谜团三:没有署名
由于稿件首发后在及短时间内出现多个版本的变种,内容非常混乱。有的版本带新华社电头与日期,有的版本不不带电头日期。更蹊跷的是,来自央媒的报道,却居然无法查到这篇文章的发稿编辑。
谜团四:非正常传播路径
更为吊诡的是,稿件的传播路径非常奇特,一经头条首发后就快速被各大资讯网站转发,更在短短10分钟内登上热搜排行榜,完全有悖正常的新闻传播规律。相对于正常的舆论发酵,这样的传播路径,更像是幕后有人刻意操纵。
综上可见,一篇新华网批游戏行业的稿件,经过背后层层推动后,忽然变成了一篇“新华社批判腾讯公司”的文章,并大肆在媒体平台传播,其操作手段令人惊异。
由于不久前头条系跟腾讯刚刚开打公关战,这一反常的传播举动也引发业界对头条系公关“自导自演”的猜测。
对此,知名互联网人葛甲作出评论,直指此事件的负面影响:“普及下知识,新华社和新华网是不一样的,大不一样,不能把两者混淆。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新华网则是一个上市公司,经营单位,两者的内容也并不是全部互通的。头条拿新华网的文章当新华社的推出来,不妥啊,呼吁对中央级网络媒体加强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出现。”
知名互联网人士俊世太保,在经过翻阅查询之后,更是直接怀疑到头条身上,直指其为幕后推手,甚至指出了其操作手段:
这背后,以今日头条为主的媒体平台,是否存在利用主流媒体恶意篡改标题?假冒国家通讯社进行商业攻击,这样的行为又是否合乎商业道德与法律?不经核实随意转载推送,平台方是否有推波助澜的嫌疑?
一篇新闻稿件,影响能够扩大到如此范围,影响力看见一般。而当事实真相逐渐清晰,主流舆论反而将枪口对向了有着最大嫌疑的今日头条。
事实上,近期今日头条及旗下产品持续通过公关舆论稿件“碰瓷”腾讯,其中一篇是关于西瓜视频的稿件,在文章最末竟言辞激烈的称“腾讯挺让人看不上的”,这样的碰瓷公关和恶意攻击,着实让看官们大跌眼镜。
然而,在这一波黑公关反转之后,头条又能拿什么为自己洗地?被一众互联网大V扒皮,落下“利用新华网标题危言耸听”的头条公关,对自己的这波黑公关操作,又能打几分?
此次事件之所以影响深远,根本在于这不仅暴露出头条在公关层面的幼稚,更反映出作为内容平台,头条缺少基本的价值观。
内容生产者和媒体渠道具备商业价值同时,也必须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传统的门户网站往往面临严格监管,因此具备完善的采编制度,而今日头条的内容生产及传播,尤其是「唯技术论」的算法推荐制度,一直受到外界的质疑。
此次利用自身平台对腾讯的攻击,是一次内部衡量优势之后的一次单方面的任性。即使不谈此次事件,头条在算法推荐和流量激励机制下,内容方向很容易导致大量失实、夸张的报道出现,这次的公关,不过是延续了此前作风,而更有针对性的大范围不当的传播行为。
尤其目前腾讯正与今日头条在新闻客户端、短视频等多个领域竞争,今日头条的做法不仅超越了商业竞争的边际,挑战了商业道德,更反映出作为媒体平台价值观的缺失。
这样的行为动机做多了,其平台的公信力,将随着一次次的失信而荡然无存。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孰是孰非自然会有公论。在互联网这样透明的平台上,个人不检点的行为都会被放大,一个企业若不能守身持正,一味依靠黑公关和碰瓷为自己添砖加瓦,这样的企业,又能够走多远?
愿中国互联网企业都能踏踏实实做产品,堂堂正正做公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