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的时候,我还是个计算机系的大二生,在西祠胡同看到电子电脑报招一个兼职编辑兼评测员,外加珠江路行情跑腿的,我就去了,考试很简单,写个性价比高的配置单证明你不傻就行。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月我写了一篇ABIT主板的评测,4篇珠江路行情(此处修正,每周一篇),稿酬是千字60吧,还做了几个版,编辑费是每个版80的样子,月底结工钱,给了我1600,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然后,我把这1600请了全班同学吃麦当劳,然后买了点礼物给我爸妈,然后庄严地向他们宣布:你儿子从此站起来了,再也不用你们供养学费和生活费了!
然后,报社这边每月稳定的1500-2000元稿费,到2000年中的时候,天极网的李青找到我,说看到报纸上我写的电脑行情很不错,天极网需要很详细的南京行情,于是向我约稿,每周写一次行情,每月给天极网写两次大综述,这样,从2000年底开始,我每月的收入提高到了3000+
然后写了一段时间之后,电脑报的编辑看到我写的东西,觉得还可以,比他们华东办的人写得好,于是跟我约专题稿件,每月收入又多了1000块
接着,计算机应用文摘和微型计算机的人找到我,迅速以千字150-200外加特约作者的Title把我招安,到2002年的时候,如果我努点力,已经可以做到每月8000+了,期间还得过远望集团三次最佳季度作者奖,发了奖状和奖金,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接下来半年稿酬提高每千字50块,把我高兴坏了。
那时候最爽的就是看到一回家我妈就拿着一大把汇款单,说,你的稿费到了,或者看到邻居帮我签收的汇款单,跟我说,你真牛比啊......这一个月真不少赚
微机和PCD有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跟我约评测,因为那时候很多产品是先到渠道,之后厂商才会给媒体送测,因为我这几年和渠道上极好的关系,我可以第一时间拿到到货的新产品,写成评测发给PCD和微机。
在那个年代,我家里还有个常备评测室,和陈寅初他们差不多,都是居家评测类型,写专稿的。
再后来,被Intel、nVIDIA和Benq看上,千字500-1000写软文,我懒,每月写4000字左右吧,不过有几年Benq的光储稿件都是我写的。
后来,写的太多了,圈子也熟了,经常给中计报和中国电脑教育报救场,经常他们主编或编辑大半夜跟我约稿,然后早晨就要看到,一般都是三四千字的加急稿件,比如内存价格暴涨之后的市场分析什么的,或者他们出现一些缺版,缺稿,需要紧急补救的,那就什么稿子都有了。我后来已经能做到一夜写一个质量还说得过去的专题给他们,大概四个报纸版,加起来一万字吧,还有图。
再后来,2003年底,我正式被赛迪招安,成为一名在编记者了......也算实现了我毕业时候的寄语,我当时在毕业晚会上说,我写了两年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南京,去一家牛X的IT媒体做个记者,报道前沿动态。
然后我就不再给别的媒体和厂商写了,我在中计报的时候还是挺有职业操守的,不像现在有些记者拿着本单位发的薪水和稿费,还在外面给别的媒体写稿子和专栏,把最好的内容留给别的媒体,自己在自家媒体上糊弄事。现在也有一些财经媒体和IT媒体还在跟我约稿,我都说,不写了,我就在知乎敲字,不在媒体发东西了
写到这里我也蛮欣慰的,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之一,就是应了电子电脑报(一个江苏省新闻出版集团的小报纸)的聘,勇敢的踏入这一行,然后努力的写,一直努力的写,努力地结交IT媒体圈的朋友,最后,我那些同学都去招聘会的时候,我天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评测,敲字。不能否认的是,2003年,IT编辑是个非常好的工作,我拿到的中计报的Offer是月薪4500,相当于每月北京四环内一平米的房子,这个Offer吸引力之大,足以让我离开家乡跑到北京来鬼混。
而我这辈子,一直混到今天,混的其实很差,也从未富贵过,但我依然很欣慰,因为见识过很多东西,而这一切,都是从第一个1600元稿费,开始的......
最后发一张照片吧,这是2001年,那年我大三,还是个学生,受早已退出主流显卡市场的Matrox亚太区的邀请,参加G550的中国首发仪式,那年我才21岁,真的是个青涩的孩子,当对方给我500块信封的时候,把我吓坏了...... 我手上拿的,就是G550的产品资料。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我参加了Parhelia512的首发仪式,并拍下了中国区第一张Parhelia的照片。
参加Parhelia512中国首发仪式,稍微胖了点,不过也就120斤,来北京之后长到170斤,现在恢复到了135斤,我旁边的这位是Matrox亚太区的首代 李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