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号运营,这又是一个曾经无人不谈,但现在相对而言又很古老的话题。即便到现在,但凡有微信的,除了一些不太识字的老人,有哪个不关注几十甚至上百个微信公号?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说其古老,更多而言是一种传统媒体话语权秩序的一种恢复,这是因为,关注量最大、阅读量最高、专业度最强的那些订阅号,还是手握各种优势资源的传统媒体或大腕(比如老罗、比如樊登,他们都是传统媒体出来的)。但对于普通企业或个人,其公号想成为客户手中的掌中常客太难了,太专业的不愿意看,太生活的不感兴趣,太直接的又很反感。
到底还有没有机会或价值继续做公号?跟谁学的公号矩阵,每天号称850万的活跃粉丝,让这家虽然去年上市成功,但家底略显单薄让很多人并不看好的企业,在2019年实现四五倍的业绩增长(当然今年也没少花钱买流量,营销费也跨入X亿元级别),一下成为了K12培训赛道的主流玩家。尤其是,由于其公号的强大引流作用,降低了获客成本,让公司的利润还能维持增长(但利润率在下降)。
这又一次激发了人们,尤其是教育行业从业者坚持做公号的热情,现在跟谁学的公号运营经验几乎成了所有主流教育机构高管及老板们的必然研究对象。大会小会,言必称跟谁学。我也不例外,加了很多他们的订阅号和服务号,整体感觉,与其说内容好,不如说运营的好,确实很用心,比如,服务号推送的文章,在早晨6点多发送,家里没小孩上学完全不理解,但有小孩的又觉得这太会找时间了。
当然,跟谁学的公号运营也谈不上完美,仅从客户的角度而言,觉得还是有些细节需要完善。如下图,这是我刚加入的一个群,具体路径如下:打开跟谁学官方服务号,看到昨天发的第一篇文章《你越骂,孩子成绩越差!用这一招,孩子想不优秀都难!(家长必读)》(一看标题就是套路满满),文章打开后,到没有跑题,但想看的内容太少了,主要还是各种广告(占据文章篇幅的60%+),这个比内容还突出,功利心再淡点可能会更好。而且,从标题里面看不到跟小学数学有关的信息,不知道为什么本篇文章主要推小学数学的课程,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这样客户也没有那么精准,我选了应该是人数最多的6年级群,进群是才40多人。
这篇文章阅读量是3.8万人次,自己号称有1456人进群,入群率3.8%,也还说得过去,不算高。但我进的6年级群才40多人,另外三个年级估计更少。估计实际总进群人数不会超过200人,最后再缴费的应该没有20%。这样一算,贡献的业绩……
点了最下面的阅读原文,便进入了跟谁学的小程序,里面按年级做了筛选,选择一个年级就出现了该班级群的二维码,长按进群。
最后还给我发了一个中奖的消息,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显得企业过于贪婪,推完孩子的课程又推大人的课程,这个真不叫贴心。
当然,以上只是我鸡蛋里面挑骨头,整体来说,跟谁学的公号运营还是相当成熟的,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引流转化的变现整体机制都是相当完善和高效,当然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后期的销售转化机制,这一点对于很多教育机构来讲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
很多机构公号天天做,但最大的缺陷却是不重视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不会变现,具体如下:
从产品角度来说:没有设计适合公号销售的单独产品,只是通过公号售卖公司现有产品,至于现有产品是否适合公号售卖则完全不关注;跟谁学的大班及较低廉的价格,低价高质,决策成本极低,完全适合公号推广。
从推广角度来说:很多公号运营人员完全不懂产品,当然更不清楚如何恰当的在正文中引入产品;跟谁学所有文章都落地在相关的产品推介上,直接但不粗暴。
从潜在客户信息获取角度来说:只是简单的让客户提交电话参与某项福利或抽奖,没有跟谁学这种成熟直接的潜在客户信息获取机制:识别二维码或阅读原文直接落地进群页面,每篇文章至少有两个进群页面二维码,而且进群之前先筛选分类:按学科和年级等。
后期跟进及转化策略:在传统机构,公号潜在客户质量差单底小,很多销售不愿意跟,导致很多资源浪费,这必然会严重打击公号运营人员的绩效和士气;跟谁学设置单独销售团队,每群至少有一名专职销售,专门跟进公号资源同时可以调配教师和教辅资源,送给客户的礼物有含金量有吸引力,老师又会协助卖力宣讲,这个肯定是跟个人收入挂钩。
这套销售转化变现机制才是最关键的。内容上,谁也不比谁好多少。一切都服务于变现,其他都是套路或者说是包袱。
我个人的观点:一切以变现为核心没有错,毕竟企业是盈利性组织,这也是我过往对公号运营团队的唯一要求,我只关注变现。当然,这里有一个更大的前提,所有的铺垫,都是在淡化营销的形式下对客户提供真有价值的资料包、文章或引流课——确实对客户有用并且成体系(逻辑严谨内容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