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文
既然这么困难,那他自己为什么还在做公众号?
这都是套路。
能使一个人赚钱的并不是一个行业,而是自己孜孜不倦的输出能力和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说对行业的热爱可能有点跑偏了,应该都是对钱的热爱,什么这个那个的,都是扯淡。
这篇文章大约3000字,基本包含了公众号从无到有的变现模式。
接广告
做电商
打造自己的品牌,做知识付费
其他
广告变现是公众号变现方式中最最最为常用并且有效的方式,没有之一。
头部情感大号咪蒙的头条广告价格现在是88W一条,并且还要预约档期。
当然了,我们做不了这么大,但是做到平常水平就可以。
01
广告变现
流量主
公众号粉丝到了5000的时候就能开通流量主功能了,也就是我们在文末看到的小广告。
就是这个文末的小广告,一个读者点击一次的话,号主会有一块钱的收入。
需要着重记住的是,一定要跟用户做好互动,不然他不给你点广告。
软广
新媒体的本质就是营销
现在公众号的生存方式就是接广告,无论是宣传别人还是自己做品牌,都是要卖东西的,这时候就是体现软文广告的水平了,有的公众号号主甚至写一篇软文能把读者给写苦。
但是大多数都是比较娱乐性的。
这是GQ实验室接的一篇法拉利的推广软文,文章前段2/3都以漫画的形式讲生活,结尾给你来个猝不及防的法拉利软文推广,看来我真的太飘了,300万的车都敢看了。
当然,也有比较“硬”广告。
直接上来就是卖货,不跟你讲感情,只跟你聊钱。
买不买就在这里,你看着办吧。不过这种广告对粉丝伤害性很大,不建议接。 一般大品牌都会以软文的形式做推广,硬广读者看着太别扭,销量也不太好。
现在公众号接广告的价格一般是一个阅读一块钱,两千个阅读就是两千块钱。
当然,一些头部大号,比如咪蒙、HUGO、六神磊磊读金庸这些,都是看产品定价格的,没办法,谁让他们粉丝多。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找不到人来投放广告。
现在我们来聊一下,自己的公众号做起来之后怎么接广告。
(1)、去新榜有赚平台接广告
(2)、加入Wemeida/碉堡等新媒体联盟;对接更多资源
(3)、组建自己的小圈子,矩阵接广告,价格更高。
自己的公众号越优质,内容越好,与粉丝粘性越好,接广告的单价就越高。但是像一些比较垃圾的营销号,三天两天发广告的那种,价格注定是高不了的。 像经常发《震惊,老年人竟然balabal》经常发这类文章的公众号,注定活不长久,金主爸爸一般不会傻到去找这种号做广告。
(4)、长期广告
一般会有合作方去找公众号放一些长期广告,主要是在文末或者文章末尾放个链接或者二维码。 价格可能不是很高,但是胜在稳定。
一般这种广告只有行业的大牛才能接到,为啥?因为他是行业KOL。
(5)、自己策划宣传,加大公众号的宣传力和用户粘性。
这类活动一般只有比较大的公众号才能做,比如近期咪蒙的线下会和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丢书活动。 这种活动可能不赚钱,甚至赔钱,但是活动造成的影响力非常非常大。新世相逃离北上广活动一天涨粉20W。
不要被朋友圈的微商给洗脑了,电商虽然是卖东西的,但是跟微商不一样的。 电商可以分为这几种,
(1)、内容电商
通过自己输出的优质内容来吸引流量,然后让用户产生购买意愿,和软文的形式差不多。 内容电商,内容和运营都是关键的要素。你不仅要有好的商品,还要在故事和精神层面上进行包装。
公路商店:小众而有趣的商品大汇集
这种方式也是大号玩的居多,一般都是有自己专门的部门来进行操作,人力物力投入都比较大。 做内容电商是现在的一种变现模式的趋势,毕竟谁也不想一直做乙方靠别人生活,自己做甲方才是最爽的。
(2)、服务电商
这种电商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但是它却在我们很扁,并且做服务电商的人富得流油。 比如:十点读书。
(十点读书:陪你十点读书)
服务型电商是在公众号链接自己的小程序,基本团队结构里面肯定是有程序猿的。 这样的公众号都是有自己的产品,然后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推广就可以了,十点读书粉丝三千万,基本上卖啥啥清仓。
这都多亏小程序的功劳,你想啊,开发一个单独的app可能成本几百万,但是小程序几千块钱可能就搞定了,况且十点读书公众号本身就有很大的流量,只需要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了。
03
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从16年开始兴起,17年开始大规模铺开,到了2018年的今天,已经算是处于红利期了,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公众号的号主了。 可以把知识付费分为下面这几个模式:
(1)、打赏
干脆直接,省事爽快,喜欢你就给你打赏
(2)、知识星球
知识星球,链接一千位铁杆粉丝,一般稍微有点名气的公众号号主和行业KOL都开通了知识星球,加深与粉丝的互动。
个人就可以申请,有精准粉丝的人可以在这里沉淀用户。
尤其是经常不爱更新的公众号号主,可以开个星球,当星球到达一定人数的时候,就会进入自运营的状态,不需要你更新太多,粉丝自己就会在里面更新。
(3)、付费课程
这个跟上边的服务电商差不多,区别就是服务电商做的是乙方,知识付费做的是甲方。
是不是在朋友圈看到过很多类似的刷屏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