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小包总从2018年春节后开始写,最初只是个人的工作笔记,比如“信用债内评体系搭建,基于券商场景下的探索|债券研究”;个人破产时代众生惨象:监管骤需健全金融消费者债务退场机制。写了“风控与金融监管”系列合计15篇文章,很多文章专业的只有业内极少数人才会点开阅读。
后来开始觉得台湾金融很好玩,写了“从台湾看大陆金融业的未来与镜像”35篇文章。中国大陆金融业发生的太多事情和台湾金融曾经走过的压着一样的历史韵脚, 从台湾看中国大陆金融业的未来与镜像:台湾金融及经济研究系列报告,比如卡债危机、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和保险代理热潮、金融监管改革、科创板、个人破产法、金控集团趋势等等都是在小包总写完文章当下和不久发生的事情。
再后来,无意间写下的“处江湖之远,浙系金融四十载简史”;“海亮向右、精功向左:民企抉择和命运的分化|浙江实业”;埋头干实业不如搞城投,浙股接连5家被外省城投入主火了,我就开始沿着这个方向,写了“浙系金融与实业笔谈”系列27篇文章。之后又断断续续开辟了期货与期权系列、债券系列、股票系列等。
要说为什么能够一篇篇坚持 ,还是要感谢那些收下我稿件的专业财经媒体和杂志的主编大大们,从写下“债券型基金的巨赎劫难,台湾14年前这样走过”这篇后,就不断有专业的财经媒体和杂志几千元一篇的和我约稿。然后就是一篇篇的精品被认可,专业的财经杂志和我约稿越来越多,不乏很多知名财经平台类型的媒体,我就莫名其妙的在催稿中,养下了写作的习惯。
但写公众号真的不赚钱,这是找骂的一年。质疑、抨击和不屑比你们想象的要多,不管是文章后留言还有公众号留言。专业型的质疑我很开心看到,比如我和小伙伴一起写下惊心动魄的PTA期货大战,华泰期货巨亏背后的风控逻辑|期货期权研究这篇后,被一个期权专家质疑,我和他后台互动了一个下午,学到很多东西。并因此提议建立了一个目前已有百余位金融机构期权从业和期权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期权实战交流&行情分享”微信交流群。
但人格型和莫名其妙的质疑我真的不接受。比如我写下期货市场的应许之地,全市场在给杭州打工这篇后,没删除重发(误接了广告,被机构合规部要求删除20篇文章底部的广告)之前阅读量达到了10W+,但留言区轻者说是捧杀,重者自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毫无根据的污蔑我这个号和我的文章(他也是蛮无聊的)。再比如,我写下“期货公司排行榜,谁在助力客户盈利”这篇后,有人留言说见一次,打一次;更有人留言说小心他找黑社会上门,吓得我瑟瑟发抖,似乎触碰了什么利益集团的蛋糕。
质疑、抨击和不屑如果说抗抗压就过去了的话;抄袭我的文章、观点,流量还比我大就有点伤害自尊了。有时候也会困惑为什么同样的内容,某三个自媒体大V(怕被封杀,不敢实名得罪人)抄袭我整段文字、观点和看法,反而流量巨大,很多人给他们留言、点赞、赞美、朋友圈转发。
更有半年前,某观察报、以及不下于10家野生自媒体直接抄袭我在“杭州P2P倒闭潮幕后的深层原因”这篇文章中的观点、逻辑和数据。
最近呢,还有一篇署名某大型金融机构高管(我们这种金融民工实在不敢得罪),以及某小包总之前很敬佩的某宏观分析师直接抄袭我全篇文章的观点、内容和数据,也不标注引述。
自古文人相轻,洗洗稿更健康嘛。
01 定位:做好自己,清风自来
早期这只是个人自言自语的投研笔记,理解金融,尤其是资产增值的随笔。从台湾写到浙江,全网你找不出和我一样的内容(最近那些抄袭小包总的不算)。从债券、股票、期货、期权到房产,我力求给自己搭建一个完善的大类资产配置研究和投资体系,也希望与君同行。许你,有温度的金融。 02 小包总的能力圈:六年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训练,多年多份金融业(银行、保险、证券公司总部)内从业经历
懵懵懂懂的十八岁放弃了学中文,跪倒在金融学金光闪闪的招牌之下。四年金融学本科学的是中国式大学倾向于教的“货币银行”那套计划经济残留下来的金融学知识体系,困惑过、迷惘过,而今已彻悟金融是实践,而理论靠后站(一图理清现代金融体系和各行业之间的勾稽关系)。混过香港、待过台北,搞了个金融工程的硕士学位,但《期货、期权及其衍生品》至今没怎么学懂,编程的水平也是渣渣。
实习时就辗转北京沈阳香港上海杭州深圳和台北,混过六七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工作后又折腾了很多家金融机构总部的岗位。第一份工作让我去了国内不少城市,调研了不少企业;第二份工作让我年级轻轻从管理视角的层面深入接触遍了所有的券商业务,基本上自己系统学习了所有券商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第三份工作在保险机构总部干投研,就不再赘述……..
03 我的关键资源能力:挖掘出被市场忽略的点、换个角度解读资产增值,逐步搭建自己的大类资产配置体系和财富管理咨询能力
起码读者大大在我这边看不到任何媒体思维的水贴、传播快讯为目的的消息文、财经自媒体的划水八卦文,专业度是第一保障,我有自己的逻辑和写作目的,如果你不明白可以问我,但请不要瞎抨击,有事说事
写了那么多内部的投研报告,我也力求写出的每一篇发公众号的文章是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且原创,我不会去编造一个数据迎合结论,但直接发公众号的文章(没有在财经杂志投稿),我已经在慢慢迭代升级让格式更加美观,但每个图、表下面我还备注下数据来源,TM要知道微信的排版功能有那么多垃圾和磨人,个人精力有限…..
03 盈利模式:顺带说下财经自媒体和IP的赚钱逻辑
财经自媒体的风口大概是2012年底出现的;而后随着雪球、集思录、华尔街见闻、格隆汇等等平台的一波波兴起,网络产财经大V(财经类IP)慢慢取代财经自媒体成为新的风口。
财经大V要说赚钱能力是远不及抖音快手的娱乐类IP能够年入千万,但绝对比财经大V自己在金融业搬砖赚钱的多了。
财经大V早期的变现模式比较单调,甚至很多集思录出来的大V纯粹是写着玩;到了2019年,财经大V变现的方式简直玩出了花来:
盈利模式是一切的核心,你看懂了财经大V如何盈利,才知道如何被收割流量。这一点上,小包总想说明的是,我是一个没有互联网和变现思维的财经写手,统计了下这一年来的2万不到的兼职收入,我从读者大大你们身上没有赚什么钱。
我主要的变现手段就是一杯杯咖啡、一个个深夜熬出来的原创、深度、数据格式完整的而且被采编的报告,卖给媒体和杂志…小包总写作一年的盈利来源占比专业型财经媒体、学术型财经杂志的投稿知识星球微信流量派点及读者打赏92.68%5.87%1.45%
04 价值: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玩意?
为什么要写这些玩意?大概就是有初学者想要了解金融,我会转发过去“从台湾金融看中国大陆未来金融业趋势”系列,让他能够明白金融业态的特征和格局是历史、人文和经济发展阶段造就的,不是它天然就该是这样。有人想要从经济和金融角度了解浙江这片土地,我会转发过去“浙系金融与实业笔谈”,因为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着草根的活力,值得我们爱的深沉。有人…….
大概我老了,自娱自乐的出一本书,不枉费我学了、干了那么多年金融,而对业内毫无贡献。
反正90后这一代,房贷卡贷车贷学贷,在康波周期下早已注定命运,大家都那么艰难,生活与工作总要找点寄托,用输出倒逼输入,比考CFA、FRM更能够学到东西。
读者大大,你们能看到这里,大概明白了这是一个什么号,致谢你们读完~
金融小包总
解码资产增值,定制财富管理。扫码加入“浙里金融”知识星球,这里有小包总和他的合伙人为客官们打点的,关于金融的一切。我们常驻杭州,有线下活动场所,秉持“受人之托,尽责为人”的理念,愿与君同行,许你有温度的金融,实现中产阶层的财富增值。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文章已于2019-09-2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