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聪少自媒体网 > 副业赚钱 > 正文

农家副业生产指什么.第一节副业生产概述2016/11/30 19:42:30

2021-07-04 副业赚钱 聪少自媒体

历史上,本地副业生产较为活跃,是发展农业和改善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杨王古镇已建有王家花园,设计讲究,供人游赏。

清末民初,庙泾王秋相是个花卉爱好者,从浙江引进多种花草,并种植了一棵本地罕见的杨梅树,产量甚高。就近三官、齐贤、南桥一带,久闻其名。

民国二年(1913),褚家阮炎石创建了一个占地五、六亩的枇杷园,园内布局颇有公园特色,地名“枇杷园头”沿用至今。

据现所知,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官中学引进意大利蜂种,为全县养蜂最早者。

解放前,本地每个农户一般全年养猪一、二头,大多上市,少数富裕者自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户每家常养鸡鸭四、五只,大多自宰自食,余者上集市自行销售,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户养有大牲畜,以黄牛为多见,用作耕田和拉车灌溉;少数农家也有养羊习惯,冬令季节宰杀食肉。

旧时,捉鱼摸蟹、种植蔬菜、植树种竹等家庭副业也很时兴。有些农民在完成田间农活之余,穿村走户,沿街叫卖农、副产品,少数农民利用冬闲季节,搞狩猎等收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兴趣爱好者还养狗,猫、鸽,享其乐趣。

解放后,副业生产得到发展,禽畜饲养更为普及。特别是人民公社成立后,建立和健全副业机构,集体副业生产开始得到重视,多种经营项目日益增多,产量、产值不断增长。此时,还引进不少新的副业项目,如养殖奶牛、兔、貂、地鳖虫,种植磨菇、芦笋、外贸西瓜、芦竹、白树、泡桐、香樟、水杉、龙柏,苹果、生梨等果树,以及水产养殖。

“文革”期间,副业和多种经营生产时起时伏,未能得到正常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社逐步走上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副业、多种经营生产门路广,品种多。目前,已有畜牧、养殖、种植、水产、绿化造林、园艺等六大类二百余个项目,其中有的是工农生产所赖,有的是人民生活必需,有的是为外贸服务,由于副业经济效益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一九八二年,本社有大队牧场一十二个,生产队牧场一百零五个,磨菇场六十四个,奶牛场一个,养貂场一个、养鸡场三十三个,果园七个。全社副业及多种经营管理人员共一百五十三人。据近四年副业、多种经营生产实绩统计,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平均每年净收入六十七万一千四百元,比一九七八年的四十四万四千三百六十八元净收入增长百分之五十—。

一九八三年,副业及多种经营,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牧场大多废除,出现了许多养猪、养鸡、养鸭、养兔、养鱼和种植西瓜、丝瓜络等专业大户,使全社副业多种经营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其中兔毛生产发展迅速,养兔户日趋增加。

一、猪

养猪是当地副业生产的主要项目。解放前有较多农户私养肉猪,平均每头猪体重为一百斤左右,一般出售于肉庄,农户饲养母猪很少。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养猪事业,贯彻执行“私有、私养、公助为主,集体饲养为辅”的方针政策,农户养猪积极性高涨。一九五〇年,养猪户已占总农户百分之八十九。所需苗猪大多来源于浙江。

公社化初期,平调农户私养生猪,搞大集中,兴办集体养猪场,养猪全部由集体牧场包揽,农户私养生猪基本绝迹。时有社办畜牧场三个,光明、朱家、湾张三个生产队(大队)也办起大队级畜牧场。全社共有养猪棚三百余间,饲养员七十余人。至一九六〇年底,大队一级畜牧场已发展为一十二个,有部分生产小队也办起畜牧场,全社共有棚舍六百五十间,饲养员增至一百余人,全年共养生猪四千七百四十五头。

一九六一年,中央工作会议重申“私养公助为主,集体饲养为辅”的方针政策,纠正平调风,养猪事业又得到发展。至一九六四年底,公社畜牧场一个,大队牧场九个(原二场、三场均并入大队牧场),生产队牧场五十个,全社共有棚舍七百间,饲养员一百一十二人,全年生猪饲养量达九千三百头。私人养猪户占总农户的百分之八十。此年,还引进苏白、长白、约克夏等公猪和梅出母猪,不断改良猪的品种,使其土种化和纯种化。

“文革”期间,不准私养母猪,片面强调集体养猪,农户养猪积极性又一次受到压抑。至一九六八年底,公社牧场一个,大队牧场一十二个,生产队牧场一百零三个,全社共有棚舍一千零一十一间,饲养员三百余人,生猪饲养量一万四千八百三十头,其中集体饲养头数占百分之七十五。

一九七一年,粮管所和副业部门在庙泾一队、湾张八队、光明二队和四队试行“三定一奖'制(即定任务、定人员、定饲料和超产奖励),取得良好的成效。一九七三年全面推广。此年,全社上市肉猪比一九七一年增加一千零一十九头,饲养量为二万一千三百八十四头,每亩达一点零六头,而粮食饲料却少用六十九万斤,经济上达到扭亏为盈。一九七四年秋,“三定一奖”受到压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继续鼓励社员和集体积极发展养猪事业,采取公私并养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并对养猪奖售政策作了变更。从“三定一奖”逐步完善到“五定一奖”,直至联产承包大包干,全奖全赔,超产分成。本地养猪事业得到大发展,涌现了不少典型户。一九八〇年,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发出简报,肯定光明公社党委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上实行岗位责任制的经验和成果。至一九八二年,光明、友谊、公社牧场三个养猪单位实现了半机械化一条龙饲养。八十四个生产队牧场实行“五定一奖”,一十六个生产队实行专业承包,一十二个大队牧场,公社一场和三个附属养猪单位实行家庭式大包干,成绩显著,有百分之八十四养猪单位超产,有一百四十人获奖,平均每人奖到金额七十八元。全社有母猪八百一十六头,生猪饲养量二万三千四百二十七头,全年上市一万四千四百二十二头。

一九八三年起,本社(乡)养猪以私人饲养为主,集体饲养为辅,生产队牧场先后停办。全社私人养猪四千三百八十八户,饲养量一万六千二百五十头,集体养猪一百一十九户,饲养量三千一百一十六头。

二、牛

本地耕牛历来以黄牛为多,均为农户私养,是打水、耕田、耙田的主要畜力。解放初期,农户饲养黄牛数占百分之七十,饲养水牛数占百分之三十。一九五六年,有耕牛七百七十头,其中水牛二百三十头。

公社化后,耕牛归集体所有。各生产队都建有耕牛棚舍。有一至三名耕牛饲养员负责管理,大队由兽医负责耕牛的防病治病。公社管委会对耕牛复膘十分重视,每年拨出四万七千六百斤棉仁饼给生产队作饲料,平均每头耕牛吃到二百斤,耕牛复膘率保持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一九六〇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推广,电力灌溉代替了耕牛打水,中,小型拖拉机代替了耕牛耕田,牛的劳役强度有所减弱,饲养数目逐步减少。黄牛因力气小逐趋淘汰,水牛继续繁殖使用。至一九八一年底,全社耕牛数已下降到二百二十九头,均为水牛,仅作耕翻小块土地、抄四岸、兜耙通沟之用。

一九八三年,全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牛市场,定期进行耕牛交易。并对养牛户予以必要的奖励,使农户重新注意耕牛的饲养和繁殖,耕牛数量趋于回升。至年底,全社有耕牛(水牛)二百五十二头,其中母牛一百一十三头,仔牛一十九头。此年,杨王大队还创办奶牛场,发展牛奶生产。引进奶牛五十六头,配备饲养员二十五人。该场现有八头奶牛已正式产奶,年产量二百三十斤。

三、羊

历年来都是农民家庭私养。解放前,本地羊的种类单一,饲养的都是山羊,平均每五户养有一头。解放后,羊的饲养有所发展。一九六一年圈存量为一千三百八十头,上市一百三十一头,其余都为社员自宰。目前,本地饲养的有山羊、绵羊、湖羊。山羊为本地品种,绵羊一九五四年引进,湖羊一九五八年引进。一九八二年全社有羊三百三十二头,其中山羊三百一十九头,绵羊五头,湖羊八头。上市六十七头。

本地养羊均为圈养,一般建有小型棚舍,割草喂养,积攒羊塮。为使羊不糟塌庄稼,很少在外拴栏,更无散放习惯。绵羊和湖羊以剪毛为主,山羊供食用。当地养羊者在冬令季节都有宰羊习惯,有的作菜肴,有的煎羊膏,滋补身体。

养猪发展情况表

(1958年至1983年)

(表二十一) 单位:头

(续表二十一)

一、鸡、鸭、鹅

本地农户向来有饲养家禽的习惯,母鸡多于公鸡,历史上均为私养,蛋肉自食,鹅、鸭饲养较少。

解放后,家禽品种较多。鸡主要有本地草鸡、浦东鸡、三黄鸡、黑杂尼、红考尼许、芦花鸡等;鸭主要有绍鸭(俗称小暑鸭)、北京白鸭、娄门鸭和少量荷兰鸭;鹅主要有太湖白鹅、花鹅等。

一九六〇年,公社创办养鸡孵化场,场址阮家堂,是本社最早集体养禽单位。时有种鸡五、六十只,种鸭三百余只,并为全社提供部分苗鸡。一九六六年大队牧场养禽先后出现,一九七四年生产队养鸡场亦随之涌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鸡事业发展甚快。一九八〇年进圈苗鸡六万九千零五只,上市六万五千四百四十三只,成活率百分之八十五,净收入五万三千六百九十七点九六元, - 九八二年进圈苗鸡八万四千四百八十只,上市七万零五百四十六只,成活率百分之八十六点七,净收入七万二千八百六十八点零六元。此年,还进圈苗鸭二千四百只,其中蛋鸭一千九百只。

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二年三年中,石家大队牧场,养鸡净收入一万三千零二十六点三七元,平均每年净收入四千三百四十二点一三元,名列全社大队集体养鸡单位前列;西胡六队集体养鸡场三年中净收入一万二千三百零三元,平均每年净收入四千一百零一元,名列全社生产队养鸡单位前列。

近年来,广开生产门路,让农民尽快致富,公社畜牧场每年向社员提供苗鸡一十余万

只。目前逐步转为以私养为主,家庭饲养鸡、鸭、鹅较为时兴,出现了不少养鸡(养鸭)专业户。一九八三年,养鸡单位社办三个,大队办一十一个,生产队办二十个,全社有管理人员七十六人,另有养鸭单位二个。私人家庭养鸡甚普遍,一般农户都养有鸡、鸭十余只。在粮食作物成熟时,采取圈养,作物收后放养。私养鸡、鸭除解决肉蛋自食外,还有剩余出售。

二、蜂、蚕

三官(光明)中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已由樊焕如老师从外地引进意大利蜂黄金种。一九五〇年,吴瑞初、方鹤鸣开始私人养蜂采蜜。一九五七年,创办红旗高级社和光明高级社两个集体养蜂场,个体养蜂三户,共有蜜蜂三百五十三箱。

一九五八年十月,建立幸福人民公社养蜂场,下设一十一个支场,共有蜂群五百八十八箱。一九六一年蜜产量九千四百二十七斤,皇浆产量七千三百五十八克,产值一十六万元,利润一十二万元。《解放日报>予一九六二年一月十日刊登《千方百计赶花期,三官公社养蜂场蜂蜜丰收》的报道,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农村广播》节目里也播送了这一消息。一九六三年蜂群发展为六百余箱。数年来,该场离地跨省到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江苏,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放蜂采蜜,所产蜂蜜全部当地收购。

一九八二年底,本社共有蜂群五百五十箱,管理人员二十三人,产值三万五千余元。目前饲养的绝大部分是意大利种蜜蜂,中国蜂极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产量、产值有所增长。

养蚕始于清末民初,养者较少,一般都为个体饲养。民国十四年(1925),种桑养蚕有增,蚕茧销售于南桥横泾滩蚕茧行或南廊棚蚕茧行。一九三七年后养蚕逐年减少。

一九五二年,本地掀起私人养蚕热,饲养户数达百分之二十五,多数自孵、自养、自缫、自用,很少出售。一九五六年,县府免费供应农户桑苗,本地部分高级社有种植。一九六一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弃桑种粮。

集体养蚕始于一九六七年。西胡、工农、张弄等大队共办有一十个养蚕场,并在零星十边地上种植蚕桑一万余株。公社管委会有一名副社长兼管,供销社有专人负责,蚕蚁也由供销社统一孵化,然后分发给养蚕场。各场一般养蚕二、三张,管理人员二至五入,高峰期四、五人。蚕茧由县土产公司废品经理部收购。一九六八年全社产蚕茧三千六百余斤,产值七千二百元。后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桑树被毁,养蚕渐趋下降。一九七一年停养。

三、兔

解放前本地主要饲养肉兔,有青紫蓝、中国白兔、日本大耳朵、力克斯等品种,仅作食用,很少出售。时有养兔人员一十人,肉兔一百余只。

一九五五年,本地有不少农户饲养肉兔,辉煌农业初级合作社(今湾张四、五、六队)开始引进长毛兔二十余只,不到一年,小社并入大社(幸福一社),有陆火林发起组织集体养兔场,有兔棚一间,养兔人员二人,至一九五八年长毛兔发展到八十多只,棚舍三间,饲养人员五人,全年产毛一百二十多斤,产值三千余元,并出售小兔,收入五百元。

一九五九年秋,私人养兔基本绝迹,湾张养兔场改为畜牧场。一九六三年后,私人养兔重新出现,但发展缓慢。“文革”期间,农户养兔又减少。

一九七六年,饲养长毛兔开始发展。公社派出多种经营专管人员,先后去江苏、浙江及本市南汇等地采购优良兔种,组织专业养兔人员赴先进单位学习取经。一九七七年,褚家六队、湾张四队、红光四队、庙泾一队先后办起集体养兔场。次年发展为一十六处。农户个体养毛兔也迅速增加,肉兔逐渐减少。一九八一年,公社管委会提出“一人一兔”的要求,集体和个体养毛兔猛增。西德纯种、德中杂交为当时本地优良兔种,均于一九八一年引进,本种石兔开始淘汰。一九七九年全社产毛九百斤,产值三千二百七十元,一九八〇年全社产毛八百九十二点七斤,产值一万五千七百五十四点三二元;一九八一年全社产毛一千八百九十二点一六斤,产值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三点七六元,-九八二年产毛六千五百九十八斤,产值十

万八千零六十九点八五元。

一九八二年五月八日,县举行毛兔比赛,沈绵洪所饲养的一只德日杂交兔一次产毛四两七钱,荣获第二名。

一九八三年,毛价多次下跌,农户养兔积极性低落,饲养数随之速减。一九八四年,因兔毛出口销售趋旺,连续四次提价,从原每斤二十七元提至五十五元,毛兔饲养再次得到发展。一九八四年,全社共养毛兔六千二百一十只,七百五十户,全年产毛四千五百斤,产值一十二万二千元。

四、貂

本地养貂始于一九八二年,由褚家大队畜牧场饲养,建棚舍八间,从南汇下沙引进种貂四十五只,其中母貂三十三只,有饲养专管员二人。小貂由场内自己繁殖。貂形似黄鼠狼,毛黄黑带紫,有光泽,喜欢夜间行动,善食烧熟的饲料鱼,以饲料菜为副。貂皮甚珍贵,上市于县外贸公司,由上海市外贸公司皮装厂加工出口。一九八三年貂的产值为三千四百元。

五、地鳖虫

又名鹰虫、土鳖,身体扁,棕黑色,为较好的药材原料。当地个别农户在一九六六已有饲养,但数量甚少。一九七九年,除个体养殖外,光明大队卫生室和张弄大队卫生室进行集体饲养,有管理人员三人。饲养较佳者是牌楼六队张国权,一九七九年购进地鳖虫子五斤,一九八〇年为繁殖阶段,至一九八二年底,净收入达一千余元。因地鳖虫管理难度较高,故养殖者渐趋减少。现全社养殖地鳖虫近一十人。

一、蔬菜

本地农户向有自己种植蔬菜的习惯。利用宅前宅后,浜滩十边和田岸四周,种上各种蔬菜,有的还在田间套种或插种。农村各户都能做到一年四季不断青(菜),日常吃菜靠自给。民国十八年(1929),庙泾每个农户都兼种一、二亩“长棋白梗菜”,出售于闵行菜行。其中王永康、唐瑞、蔡寿和陆祖旺等人擅长种菜,富有技术,颇有名气。当时一般亩产七、八十担,每亩产值八十余元。至今,本社(乡)农民仍勤种蔬菜,自产自食。剩余部分进入集市贸易,繁荣蔬菜市场。

集镇居民的吃菜,均靠市场供应。多年来,城镇蔬菜供应一直偏紧,供不应求。供销部门每年从上海市区和浙江等地调运一部分蔬菜供应本地居民。

一九六一年,公社党委把蔬菜的产、供、销纳入议事日程,在光明一、二、三队开辟蔬菜基地一十亩,专种各类蔬菜供应市场,给集镇居民、工厂、机关、学校提供菜源。三年后由光明二队单独种植,时有菜田六十七亩。一九六七年转让光明二队种植。_九八〇年又转于褚家二队种植。一九八二年集体种植蔬菜六十七亩,全年上市四十六万八千一百二十九斤,产值二万二千三百七十元。调进蔬菜九万八千七百四十八斤。一九八三年个体种植蔬菜增多,自由市场趋于活跃,蔬菜供应紧缺矛盾开始缓和。

二、瓜类

解放初期,当地农户沿袭旧时种瓜习惯,一般以棉田夹种为主,荒田种植甚少。夏季食用的瓜种类有西瓜、甜瓜两大类(黄瓜、冬瓜、丝瓜、南瓜归蔬菜类,这里不作叙述)。西瓜分杨瓜(又名马铃瓜、崩瓜,皮簿瓢甜水多,遇雷电自行暴裂)、乌皮西瓜、花皮西瓜,枕头西瓜、平湖西瓜、解放西瓜、台黑西瓜,还有中育一号;甜瓜分雪瓜、雪梨头、糖加梨头、白梨头、八轮瓜、黄酥瓜、杨瓜、话面瓜,黄金瓜、长生瓜等。旧时,夏季食用瓜类,农民多数自种自食,很少出售。有“六月有瓜瓜活命,十二月无瓜无那能”之说,故每年六,七月种瓜者天天上田采摘瓜果,每人每天总要吃上三、四斤,是农家夏季饮料佳品。有的因吃不完而烂掉。

一九五四年,各乡先后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棉田夹种瓜类逐步消失,农民吃瓜相应减少。一九五六年,农业生产高级社兴起,由集体安排一定数量的十边地种植甜瓜,成熟后分给社员自食。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多种经营生产,将农村棉田夹种甜瓜的传统习惯改为开辟一定数量的土地种植瓜类,也有不少社员在自留地或十边地上种植少量瓜类供自食,基本上解决了吃瓜难的矛盾。一九七六年开始,国家分配给本社二百亩西瓜种植面积,当时因专管人员有的未落实,一般都有大队牧场兼种,结果产量甚低,所收西瓜均上市供应城镇居民。一九七八年后,公社生产组有一名农业助理兼管西瓜生产,按国家分配的西瓜种植面积下达到生产队,选择有经验的农民种瓜,并实行“三定一奖”制度,种瓜积极性高涨。近年来,每年超额完成西瓜上市任务,农民自己也能吃到较多西瓜。

一九八二年,本社西瓜获丰收。全社有一百二十七个西瓜种植专业组,专业人员三百四十九名,共种植西瓜八百九十亩,总产四万一千五百四十八担,单产四十六点六担,总产值二十七万六千六百五十二元。其中褚家大队产量全社最高,种植西瓜一百零八亩,总产六千一百五十六担,亩产五十七担,完成上市计划百分之一百八十四点四,产值八万四千二百六十元。一九八三年因雨水过多,西瓜产量欠佳。

三、白木耳

白木耳是滋补身体佳品,还能作甜炒使用。_九七四年,光明小学开始栽培,当年取得成效。一九七五年,农药厂、庙泾一队和二队等单位也开始栽培。一九七六年普及为一十八个单位栽培,管理人员一十八人。年产量三百六十斤。总收入一万三千六百八十元。为本社白木耳栽培史上最高一年。后因缺少接种树段,产量逐年下降,一九七八年全部停栽。

四、蘑菇

一九六〇年西胡六队试办磨菇场,管理人员三名,每年种植磨菇三千三百六十六平方米,产值三千二百九十八点六八元,一九六二年停办。一九七九年,庙泾六队种植磨菇一千平方米。一九八〇年,全社有七十六个单位种植,春菇一万八千七百平方米,秋菇九万五千平方米,全年总产值十一万三千七百元。一九八二年,共有三十六个单位和二户社员种植。所产磨菇当地收购,经塘外加工制罐后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磨菇脚多数由当地农民自己烹调食用。一九八三年磨菇种植有减。

五、芦笋

又名石刁柏,以刚抽出的嫩茎作食用。一九八〇年从美国引进“华盛顿500号”白头

良种芦笋,由石家、庙泾、褚家三个大队在金汇港光明北段两滩试种。面积一百二十亩,南北纵长零点五公里,两旁滩地各宽六十米,管理人员三名。所产芦笋为本社出口的名贵食品,经上海泰康食品厂加工制成高级罐头食品后畅销国际市场。本社芦笋风味鲜美,纤维柔软,芳香可口,有一定药用效能。

六、蓖麻

民国三十二年(1943),本地已有个别农户在宅前宅后种植蓖麻(俗称大芝麻),但数量极少,仅作家蚕食料。

一九七七年春,友谊四队(原解放六队)试种蓖麻,收到蓖麻籽二百二十四斤。一九七八年全面推广,利用旧宅基地、屋前屋后,茅草滩,龙沟滩等十边,经开垦平整,种上蓖麻。公社由多种经营办公室兼管,粮管所农村组有专人负责,大队由粮管员兼管,生产队有一至二名辅助劳动力专业种植。对蓖麻专业人员建立“定任务、定人员、定棵数”三定一奖岗位责任制,超额完成生产指标的种植者,生产队适当给予奖励。

全社蓖麻总产:一九七八年二万二千六百八十八斤,一九七九年六万九千二百三十七斤,一九八〇年六万零四百一十六斤,一九八一年五万零二百四十四斤,一九八二年五万三千一百八十九斤。五年中,全社共出售蓖麻果二十五万三千余斤,为集体和社员增加收入九万五千四百七十四元,得奖励油票四万二千五百斤。一九七八年本社被评为县“广种十边蓖麻”优胜单位;一九七九年被评为市粮食系统“发动群众大种蓖麻”优胜单位。

解放一队蓖麻专管人员王仁和在全社夺冠,连续五年蓖麻获丰收,共出售蓖麻果九千五百一十六斤,为集体增加收入四千三百九十六元,平均每户增收九十七元六角九分。

一、水产捕捞

本地水面条件优越,水产资源丰富,有较多农户从事捕鱼摸蟹。特别是张弄、友谊、光明历来是专业捕捞的集居地。

解放前夕,本地有专业捕捞渔民二十人,鸬鹚船一十二条,罱网船四条,鸬鹚(鱼鹰)九十六只。半专业捕捞渔民二十五人,农忙从农,农闲从渔,以麦钓、丝网为主要捕鱼工具。另有五分之一的农户利用业余时间捕鱼摸蟹。该时,以自然水产为主,放养水产为副。渔民多数把鱼卖给鱼行,很少自食。野生鱼类常捕的有鲫鱼、乌鱼(黑鱼)、鳜鱼(桂鱼,俗称蛀鱼)、黄牛、餐条鱼、沙鳢鱼(塘鲤,俗称花花鱼)、鳑鲏鱼、鳗鲡,黄缮等。养殖鱼类常捕的有白鲢、青鱼。贝、甲壳类常捕的有河虾、鳑蟹(河蟹)、甲鱼、蚌、螺蛳等。

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扶持渔民组织起来,发展水产捕捞。一九五九年成立公社水产队,时有渔民四十户,从事常年捕捞专业人员六十九人,四十二条小鱼船。使用的渔具则是丝网、麦钓、鸬鹚、五大网(麻网)、蟹簖等,年捕量为八万余斤。一九六一年又置办了一条三十二匹马力二十瓩的电捕船,捕捞量有所上升。主要上市,支援城市,少量就地销售,基本满足当地群众生活食鱼。因三年自然灾害影响,为大办农业,水产队于一九六二年解散,渔民回乡务农。群众食鱼由个体渔民捕捞解决。

一九七一年四月,恢复水产队,捕捞专业人员二十三人,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渔具进行更新,捕捞设备不断完善。目前已有向水簖六个,分布于红旗港、漳泉港、浦东运河、长浜港,年捕量一万九千二百余斤,五十匹马力三十二瓩的电捕船一条,四个月捕鱼量二万九千九百余斤;拖网一根,年捕量六百斤;精养塘四只,占地二十八亩,每年放养鱼苗二万五千尾,上市成鱼一万四千一百斤。一九八二年,除就地销售外,全年上市鲜鱼六万四千二百斤。

近年来,公社(乡)采取多种措施,对水产资源加强管理,并有不少农户开辟鱼塘养鱼,丰富了市场水产供应。现扁鱼,鲤鱼等鱼量有所增加,鳜鱼几乎绝迹,沙鳢逐渐减少。

二、内河养殖

解放以来,除组织集体水产捕捞外,还发展家鱼养殖。早在一九五六年,当地农户就利用园沟宅河,零星水面,放养花、白鲢家鱼。有个体放养,有联户放养,鱼苗来源于青村荒墩水产养殖场和光明鱼苗养殖场。人民公社化后,均为生产队集体放养。所养白鲢成活率高,长势快,肉质肥。一般在逢年过节自捕自食,也有支援城市居民。

一九五六年,光明高级社创办鱼苗养殖场,时有人员五人,鱼苗塘五只,占地八亩。花籽采取于长江口,带回自己培育,时有鱼苗(花籽)十万尾。一九五九年光明养殖场(后合并为公社水产队)得到发展,人员增至二十五人,鱼苗塘扩展为二十五只,占地三十四点三亩。养殖鱼苗三十万余尾,鱼苗除到长江口采集外,鲤鱼苗自繁,采用淋水孵化法培育仔口鱼种。基本满足了全乡放养家鱼的需要。

一九八三年,公社水产队有鱼苗塘三只,占地五亩。花仔来源于青村荒墩养殖场,鲤鱼苗仍有自己进行人工孵化。品种有草鱼、花鲢、白鲢、扁鱼等。每年可向全社提供十万尾家鱼苗种。除水产队四只精养塘自己放养外,还可满足部分生产队和社员私人发展养鱼的需要。

一、树木

本地树木历来零星分散。解放前,旧政府所推行的植树造林,仅流于形式,无成效。当地群众在宅前屋后、河沟两旁和坟园隙地广种树木,均属自发,成材后自伐自用,制作家具,搭建房舍。一九四九年树木覆盖率较现在为高,达百分之二十五,但建材、用材树种较单调,落叶乔木主要有榆树、苦楝、乌银、桑、柘等,常绿乔木主要为柏。

解放后,政府积极提倡植树造林,实行“谁种谁有,多种多有”的政策,树木有所发展。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加上历年农田基本建设,兴建水利,建造新村,树木大肆砍伐,毁坏严重,榆、柏等珍贵品种亦随之受损。尽管每年春季发动植树,但由于管理不善,死多活少,收效甚微。

一九七八年后,公社党委和管委会重视绿化工作,每年春季大搞群众性植树活动,落实“谁种、谁管、谁用”的责任制,在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中,干部带头植树。不少大队、生产队采取集体购进树苗分发到户,扶助各家在宅前屋后栽种树木;有的大队还利用道路、渠道、河滩集体栽种树苗,安排专人管理。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〇年四年中,全社共植树_二十八万二千一百九十四株,其中一九八〇年管理得当,成活率较高,达百分之八十。至一九八三年,全社树木覆盖率为百分之二十。

公社副业部门逐年从外地购进大批新品种树苗。白树一九六五年引进,泡桐一九七二年引进。这些树木均为本社建房造屋、制作家具的好材料,有的已成材砍伐。本社现有名贵树种为榆树、香樟、龙柏、雪松等。

为解决树苗的供求,全社一十二个大队各开辟少量土地作苗圃,其中张弄苗圃二亩,副业场苗圃一亩,分别培育各种乔、灌木类和其它经济树种。一九八二年,全社育苗面积已达一十六亩五分九厘。近年来,基本上满足了全社集体和个人绿化植树的需要。

二、竹

解放前,农户在屋后宅旁大多有私人竹园。一九四九年时,竹林面积为一百五十余亩。其中一庙泾王家宅(一队)有篾竹、蒲基头竹园八亩,生长旺盛,庙泾桥蔡家宅有篾竹、燕笋竹、浦基头竹园三亩,许家堂北(今解放七队)李海林宅有蒲基头竹园二亩。这些竹园,在当地颇有名气。

解放后,竹子伐多植少。特别是大跃进,竹子砍去大批,竹园严重受毁。一九六〇年,全社竹园总面积仅存一百零二亩。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因白蚂蚁危害,竹子普遍开花,全社百分之八十竹园又受影响而毁。蒲基头衰败更为严重。近几年,随着建房造屋和自然村落的拆迁,私人竹园大为减少。一九八三年全社竹园面积为一十五亩。

三、花卉

本地花卉栽培已有较长历史。明、清时期,钟、李、杨、王四姓集居杨王古镇,建有王家花园,种植多种花卉,园中池内还有清香荷花。清末民初,王秋相(今庙泾一队)亦爱好花卉,每年有浙江朋友摇船将花草卖于他,王先后培育了菊花、月季、牡丹、金橘、蔷薇、腊梅、桂花等不同品种花卉十余种。

民国期间,三官中学有较多花草树木,是当地种植花卉最早单位。庙宇也有少量种植,富贵人家设有小型花圃园地,一般乡民均无种植。农村中以荷花常见,荷花洋沟有三十多只。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花木者也随之增多。一九七八年以来,广大群众种花积极性高涨。宅前屋后,室内盆景,到处能见。目前,栽培花卉的农村社员已占农户总数百分之二十五。城镇居民占居民总数百分之六十五。社镇企业单位一般都建有花坛,种植花木者占百分之九十。

名贵花木也日渐增多,现有杜鹃,茶花、桂花、月季、广玉兰、大丽花、栀子、荣莉、腊梅、兰花、水仙、铁树、塔松等,普遍种植的有凤仙、鸡冠、菊花、蜀葵、牵牛、月季、美人蕉等,荷花近几年日趋减少。

一、编织

解放前,有的竹匠用竹编成篾制品四乡兜售,有的男性老人搓草绳、编草鞋,上茶馆带上售卖。解放后,除个体传统编织外,集体组织手工编织也有发展。有的编织草帘,有的编织草包,还有机绞草绳。一九八一年始,副业场还开设编织柳条箱工场,产品分黄白箱和白条箱两种,销于本县和上海部分工厂,用于包装。一九八二年编织柳条箱产值为三千二百二十八元。

二、副食品加工

本社除集镇有豆制品加工场外,还有不少大队也开办副食品加工场。工农大队牧场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〇年办过豆制品加工场。公社畜牧场于一九七三年始开办酒厂,曾酿造过白酒,今酿造酒精。目前,光明、立新、湾张,牌楼、工农、张弄等大队均有豆制品加工业,品种有豆腐、豆腐干、素鸡、油豆腐、豆腐板子、臭豆腐和麻腐,也有的开办宰羊加工场,方便群众,增多了市场供应的品种。

三、动物饲养

狗、猫、鸽的家庭饲养,本地有长久历史,至今仍时行。

狗,旧社会多为地主豪绅和富有者所养,穷苦人很少饲养。现在,农户养狗均作看家防守之用。狗种类很多,本地主要有草狗、哈巴狗、狼狗。另有猎狗,是猎手捕猎的得力助手。一九八四年,全社有狗五百只,经兽医站检验后打针挂牌的有二百三十二只。

猫,行动敏捷,善于捕捉老鼠。多数家庭有养猫习惯,一般均作捕鼠保粮之用。一九八四年,本社有猫一千六百余只,每三户养有一只。小猫互不买卖,大多相互约讨。

鸽,品种较多,大多为兴趣爱好而养。旧时三官镇每年有多次鸽期,一直沿袭至解放初。养鸽者到时将优鸽装上铃铛,取来参加放鸽比赛,看谁家的鸽子在本地飞越能力和认记能力最强,鸽子飞行时风吹鸽铃,“嗡嗡”作响,十分动听。鸽一般均能正确按时返回。解放初本地养鸽子二百余只。目前,养鸽者甚少,全社(乡)仅五、六户人家饲养。

相关文章:
聪少爱学堂聪少
聪少爱学堂创始人,梅州市鹏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09年开始踏入互联网,10年互联网行业经验,资深自媒体人,自媒体优秀导师,咪挺微商团对营销引流顾问,业务包含:精准引流技术/代引流精准粉,专业小红书,知乎,微博代运营。
  • 38988文章总数
  • 1491132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