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畜牧业发展概述
我市是全省畜牧业资源大市,有草场资源1400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100万亩,万亩以上连片草场172处,年出产秸杆资源20亿公斤,草场和秸杆理论载畜量逾1000万个牛单位,饲料资源15万吨。畜牧品种有郧巴黄牛、马头山羊、白羽乌鸡、郧阳大鸡等国内优良畜禽品种,具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市的畜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解放初——1985年,畜牧业曲折发展阶段。1953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定》,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的统购统销政策,随后,对畜产品实行派购,直至1985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价格改革方案,取消畜牧产品派购。在这期间,国家长期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特别是“左”倾路线和政策的影响,割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抑制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原郧阳地委、行署,十堰市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和措施,但我市畜牧业发展缓慢,曲折前进。到198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1.6%,牲猪存栏130.9万头、出栏87.12万头,牛存拦21.79万头、出栏0.6万头,羊存栏19.63万只、出栏6.76万只,家禽530.78万只,禽蛋产量2.326万吨。
1986年——1994年,畜牧产业起步发展阶段。1985年,国家取消对畜产品的派购政策,进一步放开农副产品价格,为我市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86年,郧阳地委下发《关于发展畜牧业的意见》指出,发展畜牧业,不仅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而且适合千家万户家庭经营,农民直接受益,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可靠的换肩措施,要使畜牧业逐渐成为我区商品经济的新兴产业。并制定了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
一、保护、选好良种公畜。对选留的种公畜实行建卡挂牌,立档发证。对获证的公畜,采取三条扶持政策,其一是平价供应饲料,每年每头种公牛600斤,种公猪600斤,种公羊300斤;第二是配种给予补贴,种公牛配成一头补贴10元,种公猪配成一窝补贴1元,种公羊配成一窝补贴2元;第三是对良种公畜实行免费防疫诊治。
二、扶持、奖励繁殖。对饲养母猪、母牛、母羊的农户可免集体义务工,对繁殖一头牛犊奖励10元,繁殖一头羊羔奖励2元,繁殖一头仔猪奖励1元。
三、强化畜禽防疫、治病和检疫工作,推行畜禽保险和疫病防治联包责任制,鼓励兽医人员多包多收。
四、对26个高山区牲猪实行保护价收购,牲猪每收购一头由商业部门发放预购定金10——15元。
五、积极扶持贫困户,大力支持专业户。“七五”期间,全区每年扶持10万农户养猪,10万农户养羊,1万农户养牛。财政、银行、移民部门要优先发放农贷和畜牧周转金,丹江库区,每年从移民经费中拿出20%(200万元),黄龙库区每年拿出30%(120万元)用于发展畜牧业,牲猪屠宰和集体回收的耕牛作价款也应用于发展畜牧业。对于年出售10头肥猪的、20头羊的、2头牛的或50头仔猪的大户,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指导,并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畜牧业收入占农副业收入20%的区和50%的乡,由地区给予奖励。
原十堰市政府1987年出台的《关于发展牲猪生产的决定》规定,年提供200头以上商品猪的专业户,每头拨给周转金100元;年提供50头商品猪的专业户,每户提供贴息款1000元。养一头种猪年供应平价饲料750斤,交售一头肉猪供应比例价饲料350斤,并奖励10元饲料补贴,对自由出售商品猪的户供应议价饲料。1988年,原十堰市委、政府下发《关于打好副食生产“五个翻身仗”的决定》规定,年出栏300头以上的猪场可使用周转金1.9万元,年出栏500头猪场可使用周转金3.3万元。
原郧阳地区、行署,市委、市政府在出台畜牧业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制定了配套措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一、调整畜牧业结构,逐步调整食粮与食草畜牧的结构与调整畜群结构,大力发展食草畜牧和积极发展母畜,以保证足够的种源。
二、建立良种繁殖体系,除坚持办好国营种畜场外,发展一批配种专业户,兴办家庭配种站,逐步形成以区、乡兽医站(所)和专业户为主体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三、大力普及运用新技术,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快速育肥,配合饲料和栏圈改良,粮食部门对国营畜场、品改站和县区畜牧兽医站兴办的饲料加工厂,应分配用粮指标,实行平价供应。
四、切实搞好草场建设,把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作为建设牛、羊基地的一项基础措施抓,按照小型大规模的布局,坚持先近后远,先低后高,一户或联户种植的方法,每年人工种草6万亩,改造草场10万亩。
五、积极开展加工增值,以加促销,以销促产,适应市场的需要,为畜产品提供稳定的市场。
1993年,原郧阳地委、行署下发《关于突破性发展畜牧业的决定》指出,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区重要支柱产业,但这一产业的基础仍十分薄弱,与我区的资源不相称,畜产品结构单一,饲料的开发、加工、利用技术落后,饲养方式原始,市场发育缓慢,流通不畅,投入过少,人才和资金匮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大力发展“两高一优”畜牧业,郧阳地委、行署出台了以下政策和措施:
第一、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基金主要来源一是畜禽及其产品的屠宰税、产品税、营业税、交易税等各种税费的60%;二是库区移民经费;三是扶贫开发经费;四是地县财政从预算中分别无偿扶持和解决部分周转金;五是地区农行每年筹集一定款额的贷款作为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生产、加工企业、养殖专业户及畜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奖励为畜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重点推广四项技术。一是推广秸杆氨化和饲料青贮技术,广辟饲料来源;二是推广和使用配合料、预混料、浓缩料;三是充分利用畜禽产品杂交优势,巩固牲猪生产“四化”成果,(即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肉猪杂交化、配种人工授精化),组织实现“三优”工程(优化良种繁育体系、优化饲料配方、优化饲料管理方式),加快牛的品改力度,提高牛的品质;四是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方式,牲猪改散养为圈养,牛羊改单纯放养与舍饲补料相结合,山羊生产组织实施“一推三改”丰产计划(即推广春秋驱虫,改乱交乱配为选种选配,改全天放牧为白天放牧夜晚补料、精饲喂养,改湿栏混养为干栏单养)。
第三、建立和改善四大体系。一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二是加强和完善防疫体系,三是建立饲料加工体系,四是技术培训体系。
第四、兴办牧业基地,狠抓加工流通,走牛、羊商品化和牧工商一体化的道路,培植畜放业发展后劲。各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办好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牛或养羊基地,在库区周围兴办肉兔生产基地,在郧县和丹江口市办白羽乌鸡基地,丹江养鹅基地和竹溪番鸭基地等。
原郧阳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突破发展畜牧业的措施,促进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畜牧出栏率全面上升,产品产量增长较快。199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6.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96%,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新格局。畜牧业生产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畜牧业规模经营开始起步。郧西县马头羊基地项目得到省计委批复正式立项,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郧县白羽乌鸡项目得到地区计委批准,郧县政府已拨款用于前期建设。原十堰市投资2000万元,兴建了华雁实业开发公司,可提供肉鸡120万只,禽蛋100万吨。全市兴建100头以上猪场60多个,各类养殖重点户1.5万户,养牛37.46万头,出栏2.4万头;牲猪存栏261.4万头,出栏115.79万头,突破百万大关;羊存栏35.52万只,出栏11.08万只;家禽饲养量1091.12万只,禽蛋产
量2.74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1.15万吨。
1995年——2000年,畜牧业持续发展阶段。地市合并以后,新的十堰市委、市政府围绕农业经济发展这个主题,把发展畜牧业当作事关改革、稳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题工程来抓。1995年新的十堰市委下发1号文件《关于199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重申和强调了过去各项扶持政策的连续性,更进一步完善和具体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指出要抓好屠宰税返还政策的落实,并从库区移民经费、扶贫开发经费、市县财政资金和农行支农资金中切块一定的数量,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1996年,十政办[1996]49号文件规定,对市种畜场种畜生产给予财政补贴,每年定补标准为:种公猪1000元/头,种母猪500元/头,良种公牛2000元/头,种羊200元/只,种禽8元/只,种兔每组150元。
1999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十堰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指出,我市畜牧业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优势项目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选择有市场的主导产业;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开放开发原则,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在经营模式上实行主导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科技服务组织带动等模式。
一、优化畜牧产业结构,提高畜产品生产效率。根据我市草多粮少的实际,要稳定发展猪禽生产的同时,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禽。
二、积极推动畜牧业“1511”工程。每个畜牧兽医人员办好5个畜牧业科技示范户,每个县市以上畜牧部门办好1个畜牧科技示范村,示范户人均增收1000元,示范村人均增收100元。
三、大力开展科技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重点推广良种,继续推广普及畜牧业六项实用技术,进一步完善健全畜牧业四大生产体系。
四、突出区域经济特点,抓区域发展重点,逐步形成丹江口市、郧县以发展由牛、白羽乌鸡为主,房县、郧西县以发展商品羊生产为主,竹山、竹溪以发展瘦肉型猪为主,城区以肉鸡、奶牛特种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布局。
五、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工程、草畜配套工程、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工程建设,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六、以基地建设为核心,围绕六大产业(即畜禽饲料产业、商品肉羊产业、商品肉牛产业、郧县白羽乌鸡和商品肉鸡产业、商品瘦肉猪产业),建设五大商品基地(商品羊基地、郧县白羽乌鸡基地、商品牛基地、商品瘦肉猪基地、商品肉禽基地),发展七大龙头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畜禽屠宰、冷藏、综合加工龙头企业、湖北白羽鸟鸡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房县和郧西商品羊龙头企业、肉鸡禽蛋生产加工销售集团、皮革加工企业、肉牛育肥企业),逐步形成壮大畜牧业产业化。
七、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公司一头连接畜产品基地和农户,同养殖乡镇、村、户签订供销合同,全面开展“三提供一回收”服务,即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服务,回收产品;一头连市场,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拓展销售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八、积极参加流通,促进生产发展。全市畜牧部门兴办了24个畜牧交易市场,积极为农民和商贩提供各类信息,帮助农民和个体户搞活流通,积极联系大户,同广东、海南、福州、浙江、河南等地客商建立长期供销渠道,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对畜牧业产业的支持,我市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畜牧业持续稳步增长。2000年,我市猪、牛、羊、禽饲养分别达到232.68万头、33.58万头、60.16万只、1303.01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145.67万头、3.84万头、22.68万只、485.17万只,与1978年相比,我市猪、牛、羊饲养量分别增长1.67倍、1.26倍、1.71倍,出栏量分别增长2.53倍、4.992倍、3.57倍。
二、畜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成倍增长。2000年,全市肉类、禽蛋总产量达到13.46万吨,禽蛋2.5万吨,人均占有40公斤和9.0公斤,肉类总产量比1978年净增2.01倍,人均肉类占有量净增4.5倍。
三、畜牧业产值大幅增长。2000年,全市牧业产值达8.5亿元,比1978年6894万元增长11.33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4.01%上升到33.6%,全市农村人均增收171元中,畜牧业增收50元。
四、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我市猪、牛、羊出栏率分别由1979年的51.4%、3.05%和12.25%提高到100%、15.2%和64.22%,牲猪出栏速度由10个月缩短到5—7个月,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40%,技术覆盖率达到
90%。
五、结构调整加快。牛羊饲养量增长24.69%和91%,出栏增长391%和146%,草食畜禽比重不断上升,畜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六、基础建设逐渐完善。全市基本上形成了“三群”配套的牲猪良种繁育体系和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基础的饲料供应网络;以县乡畜牧部门为主的良种、饲料、防疫、流通、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先后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猪,波尔、努比山羊,南阳、西门塔尔牛,艾维因、罗曼、AA鸡等30多个优良畜禽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5%。
七、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丹江口市、郧县为主的肉牛和白羽乌鸡,房县、郧西为主的商品羊,竹山、竹溪牲猪,城区肉鸡为主的产业化生产布局。郧西马头羊和房县商品羊基地、郧县白羽乌鸡基地、丹江口市和郧县肉牛基地、竹山竹溪商品瘦肉猪基地的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八、畜牧业龙头企业初具雏形。郧县成立了“湖北白羽乌鸡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集生产、加工冷藏、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先后制定了12个产品的企业标准,注册了商品条码,设计了产品包装并投入使用,郧县白羽鸟鸡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郧西成立了天源畜产品开发公司,对马头山羊进行深度开发,其开发的“涮羊肉”“火锅羊肉”“马头羊珍”等系列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房县成立了康达羊业有限公司,同饲料厂、肉联厂、兽药厂、皮革厂组成联合体、作为山羊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共同开发饲料、山羊产品;丹江口市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集团公司,在饲料、兽药、畜产品方面开展一体化经营,并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为畜牧业产业化建设、集团化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