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帝王之德
公元前709年,齐国强 ,鲁国弱,鲁桓公想巴结齐国,齐国想拉拢鲁国 ,于是鲁桓公娶了齐僖公的女儿文姜,成为了齐僖公的女婿。
但文姜在出嫁前,其实就已经和哥哥齐襄公互相爱慕。
齐僖公死后 ,齐襄公上位 。
公元前694年的春天,文姜和鲁桓公去齐国拜访,旧情复燃 ,郎情妾意,又和她哥哥齐襄公搞在一起了。
鲁桓公知道这件事后,得罪不起齐襄公,只好骂文姜不要脸。文姜把挨骂的事情告诉了齐襄公 。
齐襄公宴请鲁桓公饮酒 ,将鲁桓公灌醉后,让公子彭生把鲁桓公弄死了,大家都懂 ,虽然是杀人,但面子上看起来是意外死亡。
国君稀里糊涂死在国外,鲁国人很生气?
不 ,鲁国人先考虑的是面子。
鲁国人对齐国说:“寡君畏惧齐君的威严,不敢安居,前来修友好之礼 。礼仪完成而未能回国 ,没有地方追究罪责,请求得到彭生,用他在诸侯中清除丑闻。”
鲁国人不敢得罪齐国 ,但又想要面子,只好暗示把彭生杀了,给他们点面子,这事就当没发生过 ,齐襄公顺手杀了彭生。
接下来鲁庄公上位了,而鲁庄公的亲妈文姜则留在齐国,和齐襄公住在一起 。
凭着亲妈文姜和齐襄公的关系 ,鲁庄公抱上了齐襄公的大腿,日子过得安稳多了。
在文姜的帮助下,齐襄公与鲁庄公的关系越来越好 ,舅甥两个联合起来打别的小国家,郕国就是被打的倒霉鬼。
郕国向齐襄公投降,齐襄公单独接受了投降 ,好处全占,根本没理鲁庄公。
鲁庄公的弟弟庆父满肚子的气,给鲁庄公建议 ,趁现在齐军被防备,偷袭齐军,肯定能赢 。
鲁庄公的亲爹被齐国人弄死,亲妈给人当妾 ,自己尽心尽力的陪齐襄公打仗,却什么好处都没捞到,按理说应该非常生气 ,结果鲁庄公说了一句非常出名的话:
“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 ,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 。”
翻译成白话就是,人家投降齐国而不投降鲁国,是我们的德行不够 ,齐军有什么罪呢?罪是由我引起的。《夏书》上说,要下苦功培养德行,德行俱备之后 ,别人自然会降服。我们现在这水平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修德,等待时机吧! ”
后世鲁庄公的评价是,注重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 ,很少责难别人,是明君风范 。
哥哥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差点笑尿了 ,这些学者太能瞎BB了,鲁庄公估计都想把齐襄公的肉生吃了,实在是打不过 ,只好隐忍,口里说的回去修德,其实就是发展军队。
鲁庄公是个明白人 ,所谓帝王之德,就是拳头够硬。
许多时候,打人也挺累的 ,这时候以“德”作为武器,为自己牟利,更划算 。
当年的齐国丞相管仲搞了一出“尊王攘夷”,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成为诸侯国公认的老大。
齐国的称霸方略是“亲近有礼有德的国家,依靠稳重强大的国家,离间有矛盾的国家 ,消灭政治昏乱的国家。”
所谓有礼有德,是指亲近自己的国家 。
所谓稳重强大,是指自己打不过的国家。
所谓政治昏乱 ,是指可以随便打的国家。
有时候实在想抢劫,一定要找个好借口,例如消灭政治混乱的国家…
各大诸侯国深谙此道 ,抢劫 ”潞氏”这个小国家的时候,打出的口号是,对方不祭祀祖先 ,国王好酒贪杯,不修德政…
春秋各路诸侯国大佬们聚在一起聊天,满口的德行、福气…
欧洲的大佬们也有类似的玩法,以神的名义控制蝼蚁 ,获取财色。
如果王信了山野村夫心中的德行和神佛,是什么下场?
亡国灭种,断子绝孙 ,老婆女儿沦为妓娼贱婢 。
后唐李煜就是这种下场。
如果山野村夫信了自己口中的德行,又是什么下场?
吃亏上当,被女神发好人卡 ,一辈子光棍,断子绝孙。
所谓“价值来自共识”,道德虽然只是抽象化的概念 ,但信的人多呀,许多时候以此为借口给自己谋福利,也是很爽的啊 。
四、总结
道理很简单 ,但说明白一个道理真累,尤其是这种虚无的哲学概念更难写,三千字写的哥哥疲惫不堪。
道德的载体是利益,道德的目的是生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世俗道德 。
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道德,德不配位,必受其殃!
山野村夫所崇尚的神仙和德行 ,只是末流,难登大雅之堂。
不信来世,不尊古法 ,不敬前贤,只求当世向前。
因时而动,因势利导 ,无极领域,才是大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