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词叫“副业刚需”。大意是说搞副业是“30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作为马上要步入而立之年的第一代90后,工作之外我已经开始抱着保温杯养生,看到同龄人如此上进,这让我心慌。
这届年轻人,尤其是“靠工资已经养不活自己”的90后,对“刚需”的理解各不相同。对有些人来说,奢侈品牌是刚需,出门打车是刚需。也有人的刚需,是公交卡里两位数的余额、干净保暖的衣物。事实上,比同龄人喊出“副业刚需”口号更让人慌张的,是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被甩开。新的玩法、新的格局像潮水一样不断涌起,又很快退去。每个人都踮起脚尖,想要站上潮头,生怕错过了就再也赶不上。忙碌了一天,很多人下班回到家只想玩玩手机、看看电视,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会选择阅读、健身……为自己积蓄能量。下班之后,你会做什么?
现在从事副业的人确实多了,比如有些人白天在写字楼当白领,晚上却去开滴滴,或是经营淘宝店等等。这些从事副业的年轻人自称“两栖青年”。从事副业,甚至成了现代人的硬性需求,成了“副业刚需”,在主业之外,没有一项副业,甚至都让人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名劳动者了。做好本职再发展副业是个人价值的二次体现,有人发展副业只是赚了个日常零花钱,有人将副业转正赚得盆满钵满,更多人则是为生活提供了更多保障。“副业刚需”成为最为贴切的描述。
对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展副业一事,大学商学院教授朱教授表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发展副业可以提升个人的生活水平,也是个人社会价值的二次发挥。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副业提高生活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但切记不要盲目跟风。其实,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开启副业,是对个人能力及社会价值的二次体现,也是增加收入的一条佳途径。
“然而,很多发展副业的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看到别人通过副业赚了钱,自己也跟风照葫芦画瓢,结果发现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朱教授说,当人们想要靠副业赚取额外收益时,首先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财务收支状况,看看副业的最初投入是否已经超过当下的主业的收入,还有就是是否真的喜欢它,并打算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二事业。教授还建议,发展副业,最好视自己的个人情况、能力而定,尽量要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