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11:04 温州都市报
他集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于一身,痴迷于化学不言悔,用业余时间完成“专业”,他是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温州师范学院副院长――丁教授的专业与“副业”2005年10月15日 10月8日下午5时30分,一辆黑色轿车戛然而止,门口保安朝车里的人笑了笑。来者常会在这个时间“准时”出现,保安们早已习惯。过不了多久,温大(筹)学院路校区行政楼408室的灯就会亮起。
408室,是温州师范学院副院长丁金昌教授的老办公室。3年前,茶山高教园区落成,丁金昌大部分的办公时间移到茶山校区,在崭新的行政楼4楼,他有一间新办公室。但,他常会在周末或是下班时间出现在老办公室里,有时一呆就是一天。
接过沉甸甸的《科研成果汇编》,镜片后的眼神中闪着顽童般的笑意:“里面大部分是我的专业研究,还有几篇算是副业吧!”他说的“专业”是指22年来一直倾心研究的有机化学;而“副业”,指的是自1994年以来从事行政工作的研究成果。
408室里的一道风景
408室。徒壁,一张沙发、一张办公桌和一台电脑,再无其它。落座,一抬头就能看见校区最美的一景:如镜的湖面和飘扬的杨柳。“不是在备课,就是准备实验材料。”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温大(筹)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吴华悦说:“近几年,他的大部分‘专业’是在老办公室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脚踩教学、科研、行政“三只船”的丁金昌常感叹,时间太不够用了!1983年,21岁的丁金昌从母校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由于品学兼优,被学院留校任教。1994年后,他先后担任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副主任、学院教务处长、副院长等行政工作。
时间对任何一个人是公平的。行政工作占据了大部分工作时间,丁金昌就“挤”时间继续自己最爱的有机化学研究。
“老板,我要一大包筷子!”———超市老板循声望着眼前风尘仆仆的男子一脸狐疑,没见过哪个人这么好“胃口”呢。买筷子的正是丁金昌,超市位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附近。
2000年9月份,丁金昌带着再简单不过的行囊前往上海。这一次,丁金昌的身份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名访问学者,他需要在3个月内完成一项课题研究,而一般访问学者是用6个月至1年时间完成课题研究的。
筷子并不是用来做实验用的。每天早上,丁金昌离开宿舍时必带3双筷子,刚开始,他总要向身边的人解释为什么,后来效仿的人多了也就不是“新闻”了。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食堂用餐所有人得自带勺子,丁金昌每天早上7时进实验室到晚上12时才回宿舍,其间用餐过后别人忙着清洗餐具时,他却已潇洒地走进了实验室,“用一次性筷子省时间也卫生”。他给自己算过三顿饭的用餐时间,不足半小时。
3个月后,270双筷子用完了,丁金昌也如期完成了课题研究。
右手背的一道伤痕
丁金昌手机的背面有一张“大头贴”,照片里的女孩笑得很灿烂,她是丁金昌的女儿丁立芸,浙江师范大学外语系大二学生。
父女俩感情好可是出了名的,出现“状况”的唯一一次,是去年7月女儿高考填报志愿。“每次做实验时,都觉得特别有意思,水一遇到碘怎么就变成蓝色了呢?”或许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丁立芸难掩对化学的喜爱,高中时她顺理成章选择了理科班,高考后想报考化学专业也在预期之中。
可她怎么也没想到,在填报志愿问题上站出来反对自己的居然会是爸爸———痴迷于化学专业的父亲。丁金昌解释自己的“固执”:学化学太辛苦,要耐得住寂寞,出一点成绩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行。丁立芸最后做出了让步,“选择师范专业,是希望能跟爸爸一样当一名老师。”经过一年的学习,丁立芸对当初的选择不再后悔。
丁金昌自己却不畏辛苦,一如既往痴迷于有机化学。至今,丁金昌右手背的一道伤痕仍清晰可见。那还是1990年的事情:当时温州一家染料厂委托丁金昌进行染料新产品开发,当时师院的科研设备简陋得难以想象,学生上课用的化学器具就是丁金昌用的科研实验设备。“搅拌器性能比较差,快慢有些不均,还没等反应过来,里面的硫酸已经冲出来洒在了手上。”
“我一回到家,发现哥哥从温州来了,正吃力地想用左手倒水喝”,妹妹丁薇薇回忆说,她发现哥哥的右手用纱布包着。原来是在实验过程中被浓硫酸烫伤的,“他让我一定不能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他所说的“辛苦”,家人颇能理解:春节前,他回乐清只能呆半个小时就匆匆离开;写教材,一个暑假整整2个月他没有迈出家门半步;表姐妹到温州探访,惊讶于他住所的“寒酸”,连窗帘布脱落许久也没人理……
“偷听者”的一段感言
“我讲课时,你们不用着急记笔记,我会把教案发到校园网上!”
“我告诉你们,化学虽说是理科,但是有许多东西是一定要记住的,像化学方程式之类的,那是板上钉钉的。”
几句开场白,丁金昌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厉害。没想到,这开场白比他正式上课逊色多了。
丁金昌把自己的教学“专业”经营得有声有色,受到了一致喝彩。为了向学生提供方便,温州师范学院开发了自主选课软件,在校园网上向全校学生公开各门选修课的课程和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哪位老师受欢迎,哪位老师不被看好,在网上得到最真实的反映,可想而知这对教师的震撼有多大!丁金昌在全校教师中第一个把自己的教案发在了校园网上,还表示“欢迎大家随时来听他的课”!
刘妙昌,留校执教化学已有4个年头。4年前,他是丁金昌的一名学生。提及丁金昌的教学,刘妙昌连说了几个“佩服”。2001年7月从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后,刘妙昌留校任教。谁也不知道,在他正式执教前曾“混”在学生群中,“偷听”丁金昌授课。他清楚地记得,“偷听”第一课是关于“减压蒸馏”的实验操作课。这个实验对学生而言,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比较容易出现失误,但那堂课上40位同学的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丁金昌除了逐一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外,事先把实验失败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刘妙昌也因此理解了丁金昌常说的那句话:做一个老师,不仅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说丁金昌是“黑马”,还因为他在工作上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今年1月份,温大(筹)计划采购500万元人民币的网络设备,这是学校单笔金额最大的项目。项目还未正式开始评标,学校内部和竞标公司间的传闻却已沸沸扬扬,一个版本是,“某网络公司已经‘搞定’项目负责人。”
网络设备采购的事还能顺利进行吗?1月21日,由丁金昌主持的评标会如期进行。评标会收到了11家网络公司的标书,评委方面除了原温州大学校长、网络中心主任、计算机学院老师以及纪委书记外,还邀请了校外的计算机专家。该项目最终以320万元的价格竞标结束,比原计划少了180万元。
“传言当然不攻自破了。”教务处副处长方乐平说,当时传闻中有指向教务处的,也有指向丁金昌的。对于子虚乌有的事情,丁金昌劝他说,不存在的事情,没有就是没有,大家安心做好份内的事情就行。
科研生涯“三段论”
“到底什么是有机化学?”
“看着我,我是有生命的,就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许多有机物质组成的。”丁金昌一下子就把有机化学从象牙塔上拉到了我们的身边,“你用的书本和桌子、穿的衣服、吃的食物、坐的汽车都与有机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今年,刘妙昌报名要当丁金昌的研究生时,两人曾有一次交谈,“他希望今后的实验研究方向能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
“他说到,就一定会坚持到底的。”吴华悦不带一丝怀疑地说,“这一点从他从来不抽一支烟就可以看出来了。”
22年来,丁金昌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项目共6个;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科研、教学成果奖10多项。丁金昌把自己的科研生涯分为三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的纯理论研究;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将纯理论转移到实验室,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和新的化合物的研究;第三阶段,是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从事应用性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之中。
408室办公桌上,一叠有关海洋生物碱的资料翻看得有些旧了,空白处留下一道道划阅过的笔记。“含氟β-咔啉生物碱是一种潜在的药物,合成成功的话可以直接运用到生产中”,丁金昌信心十足。本报记者叶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