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这个老师去打工
四季轮转,胡永超的身份跟着转。
夏天到来,他是餐厅服务员、电话销售员、网约车司机……暑假结束,他变回胡老师。
在江西鄱阳县的一个村子,25岁的胡永超是一名乡村教师,教中小学生。每到暑假,他就去大城市打工。教师月收入2700多元,加上绩效奖金、补贴、住房公积金,年收入近6万元。
胡永超想赚更多钱,打了3年暑假工,挣到近2万元。他给母亲买了一部手机,送了姐姐两件新衣服,其余的钱存起来。后来,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小店,周末偶尔帮着照看。
有副业的教师并不罕见。在一些网络社交平台,有幼儿园教师介绍“老师能做哪些副业”的经验,有高中教师分享业余时间写小说赚稿费的经历,还有的说,自己假期去烤肉店兼职8小时,一天能挣100元。
胡永超不认为教学之余打工有什么可羞耻的。“我上班兢兢业业,上课一丝不苟,对得起学生。”他在农村长大,学生大部分是留守的孩子,他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学会做人,长大能过想要的生活。他相信,“一个敬业的老师能塑造生命”。
“看到了吗?老师在我这里擦地板”
那是一个很难被忘记的时刻。胡永超蹲在地上,用抹布擦净餐厅走廊的地板。他注意到,不远处,老板对别人说:“看到了吗?老师在我这里擦地板。”
打工时,胡永超总要面对这样的态度。听说他是乡村教师,常有同事惊讶,还有人流露出不屑的神情,“意思是我们又穷又没前途”。
但胡永超喜欢这个职业。今年教师节,有学生送他一张画,画满红色桃心,写着:“我知道我们才相处几天,可是我知道你是一个好老师。” 他教的四年级学生还曾自发凑钱,请家长去镇里买蛋糕,给他过生日。
有了这份价值感,对于轻视,胡永超不太在意。假期打工时,他不跟同事隐瞒教师的身份,也会告诉招聘者自己是教师,只能干两个月。
2016年暑假,胡永超在深圳推销净水器。同事叫他“小胡老师”,有人看到生僻字,会问他怎么念,他也不认识,被大家调侃,不识字还教语文。
胡永超那年20岁,身边的同事大多比他还小。看到他们,“小胡老师”会想起学生们。某个夜晚,他和同事一起站在街上,聊天、看星星。平时“嘻嘻哈哈”的同事突然认真起来,说初中毕业后出来打拼,至今没有积蓄,厌倦漂泊,但回家挣不到钱。最终,这个年轻人流露出对胡永超的羡慕,“你至少还有选择”。
“小胡老师”马上想到了学生——有的也是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他们可能找不到工作,可能前途渺茫。暑假结束,胡永超把同事的故事带进了课堂,劝学生坚持读书。
打工的日子充满艰辛。2014年,胡永超实习结束,去杭州找暑假工,找了几天也没找到。朋友介绍他去西湖边一家餐厅做服务员,他和同事负责8张餐桌,点菜、传菜、倒茶、结账、处理顾客各式各样的临时需求,还要提防逃单,从上午10点干到晚上10点,每天都“腰酸腿疼”。
胡永超还在厦门干过电话销售,每天工作10个小时,打300多个电话,3个月赚了8000多元。2017年暑假,他如约抵达上海一家健身房,被告知场地还得装修两个月。他离开上海,去景德镇开网约车,因为不熟悉路,总走错,他主动给顾客退绕路的钱。他算了算,发现几乎不赚钱,开了几天就回老家了。
在胡永超看来,没有轻松赚钱的兼职。刚当教师时,他尝试运营公众号,分享赚钱的方法、教书的趣事,每周更新,坚持一个月,只有300多人关注。
工作6年以来,作为教师的胡永超工资年收入增长近1万元,他说还是缺钱。实际上,他本人对物质要求不高,每天在学校吃、住,只在换季时买两套新衣服,但他想让父母生活得好一点。有了女朋友后,买房压力随之而来。3年前,他花费十几万元买了一辆轿车,积蓄花去大半。
打工时,大多数情况下没人关心他是谁,为什么来打工,所有人都为生计奔波。但胡永超打工不只为赚钱,他把自己想像成动漫电影《千与千寻》的主人公,每一次外出都是见识新的世界。之所以选择到厦门和深圳兼职,也是为了去看海。
在外面待久了,胡永超也会期待新学期的到来,再见熟悉的面孔。有同事知道他要返回校园,曾请他吃饭,为他饯行。
“他们急需看到更大的世界”
回学校,胡永超要坐高铁到鄱阳县,再坐一个半小时客车。高楼渐渐远去,柏油路变成水泥路,村子就到了。胡永超在一所九年制学校教书,三层教学楼外人影稀少,不时有鸡、鸭、鹅路过,校门口有几个小卖部,村民有时聚起来打牌,声音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