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轻人“搞副业”,是刚需吗?
最近有两个热词走红网络,一是“我太难了”,一是“副业刚需”。两者可谓互为因果,因为生活“太难”,所以副业成了刚需;主业之余还要花时间精力做副业,日子想必也不会轻松。
副业之所以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刚需,还是因为固定但有限的主业收入,无法让他们过上想要的生活。
关注年轻人的“副业刚需”,归根究底还是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别让“我太难了”成为普遍常态。物价、房价、结婚、育儿等带来的压力,需要年轻人通过长期努力慢慢解决,社会也有责任逐步予以改善。 (澎湃新闻—夏熊飞)
【2】10岁少年“增肥救父”,“懂事”的孩子温暖人心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河南辉县男孩路子宽3岁时,父亲路炎衡被查出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前期。2018年,父亲身体情况恶化,路子宽随后通过增加体重,以达到为父亲捐献骨髓的身体标准,“增肥救父”。
如果置于孝道的应然状态来评价“增肥救父”,路子宽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但是,舆论之所以被这个新闻打动,可能更是因为这其中体现着一个孩子的担当、勇气与坦然面对生死的释然。生活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新京报—王言虎)
【3】地铁设女士优先车厢,算“性别歧视”吗?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规定地铁可设立优先车厢,在高峰时段可以仅供残疾人、未成年人、女性等有需要的人士乘坐,对于乘坐优先车厢的其他乘客,地铁工作人员应当劝离。
就像公共场所设立母婴室、无性别洗手间等,都是出于关爱和尊重相关群体,体现的是社会的理解和宽容,而并非是特意抬高或歧视某一方。
地铁女性车厢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新鲜事物,但这在其他国家早有先例,相关部门可以借鉴经验不断完善。(光明日报—吴小陈)
【4】花百元就能代开病历?“假病历换病假”的漏洞该堵了!
生病请假,本是一件无奈的事情,有人却动起了歪脑筋,将其视作休假良机,通过“装病”换假期。据《法制日报》报道,“代开病假”在某些地方已然形成“黑色产业链”,只要花上数百元,就能够买到全套足以以假乱真的“医院病历”。
按照劳动法等相关规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休病假,能够拥有一定的工资保障。这种规定,本是出于保障员工权益的考量,却让病假成为“性价比最高”的请假理由。
病假的工资保障究竟要以什么标准执行,以何种方式来平衡好员工福利与企业效益,让病假不再成为“个人效益最大化”的理由,值得企业思考。(广州日报—许晓芳)
整理:雷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