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璇
日前,国资委确认了第七批中央企业的主业。至此,主业得到确认的中央企业数目上升到153家,仅剩6家未被“处置”。
而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焦点极有可能集中到这些央企的“副业”上,因为它们都将面临被“生吞活剥”之痛。有消息称,央企这些主业外资产有可能面临拍卖、改制、无偿划转的下场。
据不完全统计,159家央企中有不少企业的“副业”集中在金融类产业中,比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手上都有不少金融资产。
“国资委确定央企的主业,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央企将自己的主业在做大的基础上,继续做强。”上海市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说,“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非常活跃,金融业发展非常快,因此,防控金融风险成为国家的重点。而央企大都是非金融投资机构,他们的介入,有可能加大市场金融风险。有可能是处于安全性考虑,国家才采取了这样的决定。”
对于明确主业,剥离“副业”的决定,东方证券策略分析师王如富则认为,“国家确立的一些央企主业是否有必要存在还待商榷。同时,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如果说央企投资纯金融类企业风险较大,那央企投资部分实业类的金融产品其实也未尝不可。”
央企剥离出来的这部分“副业”的身份,应该同样属于国有资产,而这部分国有资产的去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有消息称,央企主业外资产将通过拍卖、改制、无偿划转三种方式陆续剥离。
今年初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中,曾讨论过成立金融国资委的问题,但最后不了了之。面对这部分金融类的国有资产,国家亟待出台一定的规范和办法。
面对央企一部分有价值“副业”的股权何去何从,王如富认为,一方面,这些国资有可能实现转换,也就是由央企层面直接划归国家层面;另一方面,可能是通过公平的市场定价机制拍卖。
对于中外巨头染指这些“副业”的机会和优势,上述两位人士都认为,由于国内对外资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配额限制,外商的优势肯定很难发挥出来。而潘正彦认为,国内民营企业在这次的角逐中优势更大,应该抓住机遇。
业内人士表示,在这次改革中,处于劣势的应该是等待被“生吞活剥”的上市公司,如果要拍卖、改制、无偿划转上市公司的这部分股权,应该综合考虑这些企业本身的发展和利益。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