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2020年这个年代,想通过副业大赚一笔,可能性不大。
我相信,一半的人,能赚回成本,已经是个不错的结果了。原因是什么?时代变了...
我2000年左右时摆地摊,那时还没有网上购物一说,有很多“信息差”可以挖掘。
我曾卖过一段时间的光盘。在街头一家摊贩手里买空白光盘,在街中一家摊贩里刻录,我在街尾摆摊,卖刻好的光盘。短短200米的街区,便创造了巨大的信息鸿沟。我的生意很好,很多买光盘的人并不知道,只需要多去两个商家,多等几分钟,便可省下一半的钱。
而现在呢?你去网上一搜,几乎所有的信息差都被抹平了。除此,当下副业,也没什么价格优势。
20年前的副业,对顾客最具杀伤力的就是“价格优势”。不用交税、不用昂贵的租金,你的出售价格自然会低,对顾客也有吸引力。
而现在呢?互联网重塑了供应链,把各个环节的水分榨干了。且不说各种平台上的直播带货等模式,端到端,给出的地板价,直接封杀了你的利润空间。
就算是那些线下实体店,通过全球采购,科学化管理,做成了名副其实的名牌10元店....真不是开玩笑,就算人家交税、交房租、给员工交社保,仍然还能比你的价格低一大截。
个人根本无法和团队,公司,工厂对抗,这个现实,你必须接受。
既然“信息差”和“价格优势”都被破了相,还有10%的人可以赚到钱,凭什么?说学术一点是“独特的商业价值”,说白一点就是你副业上的东西是不是“独家定制”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抵御信息差的缺失,和价格的敏感。
比如,你能手工制作一些工艺品,其他摊贩没有,这你就有了独特的商业价值;或者,你有一手好厨艺,你的烤冷面就是比别家的好吃,你也因此可以获得一点“溢价空间”。
“独特性”是当下副业经济的核心,如果你还想靠倒卖一手来做副业生意,估计只有死路一条。信息和价格都太透明了...比如你在副业上卖鼠标,哪怕你吹的天花乱坠,我只用扫一下切换到“识物”模式,便能知道这东西的底细。“一个10块的东西,你卖我50?骗鬼啊…”
副业,必须要懂得“价格歧视”!如果你制作了100个手工品,副业卖,你会怎么定价?
A、固定一个价格,比如,比成本高出25%的利润;
B、看人要价,根据现场情况浮动定价;
如果你选A,那么抱歉,你离副业秘诀还有些距离。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价格歧视”,注意,这不是贬义词,只是个说法。大概意思就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来定价。我在高中校门口卖贺年卡时,就发现了这种规律:如果是几个女孩子来买,要不上价的,她们一定会七嘴八舌的讨价还价;。所以,定一个中等价格,不会把她们吓跑,还能让她们讨回点空间,有了占便宜的感觉,她们就会买单了。
如果是一个男孩带一个女孩来买贺年卡,这时候一定要敢加价。你懂得的,情窦初开的懵懂少男,怎么好意思像个市井大妈那么还价,如果再配上一个略不屑的眼神,他很快便会掏钱。
拿了200盆橘子树,大年三十在街头叫卖,采用“价格歧视”的方法,从晚上8点卖到凌晨3点,全部卖完。每盆成本40元,在短短7个小时内,他的价格多次浮动,幅度大到从20元到80元。
一开始,80元,摊位前很多人讨价,积攒了人气,最低60元就卖;没多久,下雨了,他迅速把价格降到40,这样才能吸引人冒雨来买;雨停了,到了11点,他把价格提到80,因为香港人图好意头,希望在初一之前摆上橘子树,时间不多了,也就没有了选择...
午夜过后,他把价格从70一路降到20,此时他已经赚回了本钱,留在手里的橘子树,就是真正的“利润”,要赶紧脱手。
这段文字,信息量很大,你要认真看看,但是核心观点就是:"随行就市"的定价,对副业生意非常重要。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副业,要扎堆吗?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副业,卖花,你会怎么选择地方?
A、在另一个卖花副业的旁边;
B、另选一块地方,周围没有卖花的。
如果你听过那个经典的加油站故事,应该会选择B,但其实正确答案是A。那个故事讽刺中国人做生意喜欢模仿,看到一个加油站,会再建一个,和别人恶性竞争。而犹太人,则会在加油站旁边建超市卖防艾滋病的龟壳避孕套、花店什么的,形成一个生态圈。
这个故事非常狡猾,用加油站当案例,限制了故事的走向。我们去加油往往是随机的,没油了,找个路边最近的即可,顺便买盒龟壳避孕套去旅馆,买束花也有可能。但是,你如果想庆祝结婚周年,你是会选择去花市,还是随便找个孤零零的路边摊呢?
多年前,我卖拼一拼白酒,本来也是这种不扎堆思维,在一个人流密集处摆摊,2天过去,几乎没卖出去一条。后来,决定搬到一个卖酒的批发专区,才有了起色。
副业确实是需要扎堆的,小吃一条街、十八曲花街、小工艺品市场......这种“产品群落化”,会抢占消费者的心智,在他们目的性消费时,自然就想到了这个地方。融合定位就是这个意思。估计你会有疑问,大家都扎堆,卖同样的产品,那不恶性竞争吗?其实你忽略了“品类”和“产品”的关系,“花”是一个品类,“玫瑰花"才是一个产品。品类,可以吸引消费者。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你的产品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
说起营销思维,好像挺高大上,其实不然。上段所说的“扎堆”,就是一种营销思维。然而,如何在“一堆”中,凸显你的不同,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当我把拼一拼白酒摊搬到专区时,发现也没那么容易。因为卖白酒的太多了,我根本搞不过人家......
于是,我就观察白酒生意最好的那家。当家的是一位大叔,能说会道,专卖五粮液白酒。非常适合送礼。更绝的是,那个摊主和别人都不一样,给自己专门做了一个招牌,下面一行小字:“高档包装,送人有面子”。
我应该全面模仿吗?不行,我要有新的思路。我在进货时,发现有一种国产拼一拼白酒。这种拼一拼牌白酒,有小瓶装的,比五粮液好喝,而且价格便宜。于是,我决定卖这种拼一拼白酒,我也做了一个招牌,下面也就一行小字:“团建,自己喝,够流行。”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一招在营销学的定位理论中叫做“分化”。也就是站在竞争对手的对立面。但无论怎样,我的生意变得非常好。所以,哪怕你是一个很小的副业,也要给自己的产品定一个牛逼的名称,再写上一句接地气的slogan。让别人记住你,把你与芸芸众生区分开,这就是营销思维。
再问一个问题:如果你打工,月收入5000元,辞职摆摊月收入1万,你会干吗?
A、会
B、不会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给你的建议是选B。虽然,每月多挣5000,但是付出,超出你想象的,经济学上,你可以说是“边际效益递减”。
打工,多数情况下,你还可以有个节假日,多少都还能抽出点时间陪陪家人。可副业,想赚到钱,你要搭进去很多东西:闲暇的时光、悠哉的心情、孩子的陪伴…
我大学刚毕业,在老家开服装店,每月大概能赚3000-4000元,那时内地平均工资不到1000元。看起来赚得挺多,可是每天要睡在店里看货,各路衙门都有让你烦不尽的事儿。还有扒手、黑道、房东,竞争对手,啥你都要应付,哪样都能让你心碎一地。记忆最深的是,一次进货,和旁边一家店的款式一样,那家店的老板娘说我故意针对她,找了黑白两道天天找我麻烦...总之,挣那点钱,太特么不容易了。这生意差不多做了1年。有一次,我用仅存的3万元钱,去武汉进货,回来的长途车,太累睡着了,醒来发现货被人顺了。这意味着生意无法维系了。
你知道我当时是什么感受吗?虽然懊恼愤怒,但竟然有种莫名的轻松感,因为我终于不用再操服装店的心了。
当时由衷地意识到,体系外,真是块蛮荒之地,不适合一般人生存。也是从那时起,我放弃了自己的生意梦,决定还是先去体系内发展。现在我依然坚持这个观点:但凡有点其他办法,就别来琢磨副业的事了。真的很难赚钱,就算能赚点钱,付出也远远大于回报。
除非万不得已,千万别当成谋生的手段。现在很多媒体,鼓吹副业日入过万,有的文章告诉你流量、红利等一堆名词。你如果真摆过副业,听罢就只会发出奸笑。对于副业经济,真的没有必要过度美化,那是无路可走的最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