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聪少自媒体网 > 豆瓣 > 正文

豆瓣用户可以赚钱么,豆瓣十二年上市无果, 用户过亿不赚钱, 问题不是盈利模式

2020-11-02 豆瓣 聪少自媒体

  最近豆瓣搞了几个大新闻,先是被曝料公司将要海外上市,接着产品线业务做了大调整,然后被同行调侃用户没有价值,还引发了一波网络骂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豆瓣这十二年来,在争议之中迟迟无法实现上市,甚至陷入盈利困难的尴尬境地呢?小新今天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豆瓣周边

  2005年3月豆瓣正式上线,核心功能是讨论读书和电影,产品定位是基于文化生活的兴趣社区,早年的种子用户都是知识精英,豆瓣因此很快被贴上了小众的标签。早在2012年,豆瓣就宣布月活超过1亿,日均PV1.6亿,面对这样的用户数据,2012年的营收却只有8000万。为什么豆瓣有用户也有流量,却赚不到钱呢?行业内的主流观点通常是,豆瓣的根本问题在于盈利模式不清晰。不过小新认为,豆瓣的盈利模式和机会有很多,根本问题其实是出在公司创始人身上。

  豆瓣创始人兼CEO阿北,真名杨勃,毕业于清华大学,1998年加入IBM担任顾问科学家,而那一年马化腾正在为租服务器的钱而发愁。2005年阿北开始在北京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编写豆瓣最初的代码,他当时想的是做一款搜索之后第二伟大的产品,以“兴趣和发现”为逻辑建立人和人的联系。

  

  豆瓣创始人 阿北

  豆瓣早期通过书籍推荐,充当导购角色,是可以获取佣金的,假如阿北愿意将豆瓣转型诸如亚马逊或者当当网,切入图书自营市场,凭借流量转化应该可以大赚一笔。不过阿北早年只想做好两件事,连接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商业化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每当有人质疑他的时候,他的口头禅都是,为什么非要做成平台呢?换句话来说,他就是不想挣钱,或者说要优雅而有腔调的站着挣钱,因此在豆瓣主页上几乎连广告都看不到。曾经有豆瓣员工跑到天涯上吐槽,广告销售部门贡献了80%的营收,但是在公司的地位仍然是最低的。

  豆瓣也曾经在不同时间节点,先后推出过十几个产品,但是在阿北不运营不推荐的指导思想下,基本上全部阵亡。豆瓣电影原本就是可以收割流量的产品,但是基于阿北商业价值观洁癖,最终也将市场份额拱手让出。作为中国最权威的看电影决策平台,对比国外最大影评网站烂番茄,豆瓣的营收策略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根据易观数据,2016年第4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务市场中,豆瓣电影只占0.08%,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豆瓣阅读

  2012年豆瓣阅读成立,希望借此发掘平台原生内容。截至2016年7月底,豆瓣阅读积累了两万多名作者和八千多部独家作品,有10部小说售出了影视改编权。2016年10月豆瓣成立飞船影业公司入局影视 IP 改编领域。投资500万结果拍砸了电影,好牌打烂最后不了了之,既然连电影也拍不好,那就更不知道能做什么了。

  豆瓣还曾经试水电商领域,2012年9月推出导购产品“豆瓣东西”,被看作是豆瓣离钱最近的一次,它在国内电商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上线,耕耘将近五年却未见战报,最近被豆瓣下线。而颇受文艺青年青睐的网易严选平台,却乘着消费升级的大船,即将完成一年70亿的销售额目标。

  2014年8月豆瓣App姗姗来迟,产品上直接把豆瓣PC端照搬到移动端,用户体验不佳纷纷吐槽,导致豆瓣App用户到现在还只有几百万,豆瓣移动化又是一次重大失误。2014年的豆瓣年会上,阿北曾亲口承认,因为自己对技术和产品盲目自信,豆瓣错失了移动浪潮的最好时机。

  今年8月初,豆瓣CEO阿北以一封《年中业务调整》的邮件,第三次为成立12年的豆瓣重新选定赛道,称豆瓣将进入一个务实的阶段,砍掉长期没起色、营收规模小、业绩有亏损的产品和业务,其中包括豆瓣东西、一刻、同城票务、一拍一等明星产品。在这次业务调整中,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则被作为公司核心的营收业务来重点运营。豆瓣时间可以理解成一个知识付费产品,2017年3月上线。第一档节目由作家北岛领军坐阵讲诗歌。这个定价为128元的课程,7天付费订阅用户过万。但豆瓣想在内容付费领域实现盈利,并且带动豆瓣上市,还要面对极大的挑战。

  

  北岛

  豆瓣生于社交,也败在社交。最大问题就是用户的社交场景过于单一,用互联网早期论坛时代的交互体验,来做feed流时代的社交产品,缺少必要的商业变现场景,这就是作为产品经理的创始人在商业敏感伤的差距。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好像还没有一家公司,让用户比创始人还要着急公司的商业化问题。CEO是一个公司的天花板,一个理想主义的老板,怎么带兵征战商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呢?豆瓣的问题,其实是创始人阿北的问题,为何不愿意正视而言顾其他。

  

  我们曾经讲过今日头条变现的逻辑,关注“真像大白”,回复“头条”就可以看到这期内容。你还可以订阅节目,第一时间收看最新内容。告别小白,真像大白,我们下次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