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聪少自媒体网 > 豆瓣 > 正文

豆瓣评论怎么赚钱 豆瓣你需要多赚点钱

2020-11-02 豆瓣 聪少自媒体

豆瓣的文艺青年路线,能被何种商业模式拯救?文/清远

2019年10月20日,被广大豆瓣用户称为豆瓣新年。因为这一天零点,被关停15天的豆瓣动态终于解封了。豆瓣因为整改而暂停了广播功能,朋友圈哀鸿遍野,从豆友们明知一无所获却依然执着地打开APP的手指,就能看出豆瓣对它的用户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豆瓣是自己的精神自留地。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某电影上映了,主演你可能还不知道是谁,就先打开豆瓣看看它的评分和评价,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去看这部电影。就像吃货离不开大众点评,喜欢电影和书籍的文艺青年们如今也离不开豆瓣。一个平台做到这种程度,可以说很“光宗耀祖”。

1

豆瓣的犹豫

2005年3月豆瓣上线,其注册用户迅速突破了3万,日点击量超过20万。因为涉及到大量的书籍、电影、音乐等内容,豆瓣的UGC内容产生的长尾效应,使得豆瓣拥有极高的用户粘性。豆瓣的每周登陆次数、每次停留时长等数据在同期的各种网站中名列前茅。但是平台的文艺特质使得豆瓣更像一个松散的社区内容聚合体。这种聚合体的特质,导致豆瓣在一开始并没能找到一条最有效的商业化变现道路。 2012年,“豆瓣阅读”上线,尝试与作家分成的方式盈利。同时豆瓣电影频道推出了在线选座的服务,然而这种渠道利润本就不高,其次豆瓣用户相对偏爱小众作品,再加上当时移动化浪潮还未成型。豆瓣的意识过于超前,反而没能成气候。最终这种赚取渠道利润的方式没能让豆瓣成功进入商业化。 2013年,提供付费音乐音频服务的“豆瓣FM”和电商导购产品“豆瓣东西”上线。然而当时音乐市场上,盗版、免费的服务太多;电商市场上,唯品会、蘑菇街、聚美优品最为火爆。在两个市场上,豆瓣都没有足够吸引用户的特质,商业化尝试再次失败。 2016年,豆瓣飞船影业、一拍一摄平台相继发布。豆瓣整合了优势可盈利产品集中打造,做最后一搏,但仍旧反响平平。毕竟这些项目的耗费,已经远远超过豆瓣所能承受的限度,此次商业化尝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2017年3月,豆瓣推出首款知识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首个内容《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上线五天后销售额突破百万。5个月后,阿北在一封标题为《年中业务调整》的内部信中表示:“需求和通道逻辑支撑用户,营收和成本的考量支撑商业”,“豆瓣现在进入一个务实的阶段”。 随后,阿北将豆瓣不赚钱的产品线砍除殆尽,移动端豆瓣日渐成熟,网页版流量依旧保持稳定,新的商业化尝试开始上路……这一举动被很多人认为是在为上市做准备,当然在这些变化之下,豆瓣仍然保持了多年以来“慢”而“精”的步调,社区文化的地位仍然很高。 到了2018年,关于怎么盈利这个问题豆瓣已经有了答案:6.0版本上线后,豆瓣回归“初心”,以书、影音作为载体和入口,建立了“评分工具 兴趣社区 知识付费 精品电商”的业务架构,形成“泛娱乐市场(书影音相关)”、“知识付费市场”与“电商市场”的三块商业阵地。 与此同时,掌门人阿北似乎早就苦于豆瓣业务存在割裂,在2018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1月,豆瓣阅读宣布从豆瓣集团分拆,并完成60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柠萌影业的背后,有腾讯的身影;4月,豆瓣音乐与V.Fine Music合并,完成A 轮千万美元融资。 14年间,豆瓣推出了十余款产品,其中不乏创新甚至开山级别的产品,但却都没能成功。事实上,其垂直领域的各个应用,无论单拿哪一个出来做精都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如豆瓣FM可对标后来的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音乐软件,豆瓣影评可以发展为猫眼等票务平台,其所占的先机之多让人羡慕,却没有好好发展真的让人唏嘘不已。归根结底还是豆瓣自身的文青特质在作怪:不能坚持,不够果敢。假如豆瓣能在那些极具前瞻性的产品上多一点点坚持和果敢,那么豆瓣的商业化也许早就成功了。

2

三亿月活,待激发的文青价值

这几年正值知识付费如火如荼的时期,消费升级的下一步或许就是内容消费升级,艾瑞的一份数据显示, 33.8%的新媒体用户为新媒体内容付过费。

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作为新豆瓣音乐的投资方对投中教育表示:“互联网变现有4到5种模式:广告、游戏、电商、内容。豆瓣作为以内容为驱动的平台,其实它最主要的变现方式就是广告和内容付费。内容付费和IP变现是互联网收益模式的其中一个重要形态,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付费,如阅读、电影、音乐,这是流量型公司想发展的模式,在过去的五年里面,内容付费是有明显的增长的。” 近年来,豆瓣的产品运营陷入了不断试错的“怪圈”。豆瓣网友@水湄物语说,“豆瓣用户的变现能力确实很差,说真心话,这是投资圈的共识。但是作为豆瓣用户,我觉得挺好的。只要不死,就让我们丧着吧”;“我太喜欢豆瓣了,你都能感觉到他们程序员、运营暗搓搓地这里动一下,那里动一下,然后最后都失败了。”—豆瓣网友@lostintv如此调侃豆瓣产品。 一个网络社区不可能只卖情怀而不考虑面包。以豆瓣当下1.6亿注册用户、3亿月活用户的体量来看,其用户变现仍有广阔空间。但并非每一个空白的领域,都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未来。特别是在一个活跃着3亿人的「我们的精神角落」里,每一步的变现,都迥异于其他网站,都需要考虑到避免与这片精神家园产生违和。 佛系,是豆瓣的脾性。无数人批评过豆瓣错失了互联网变现的风口,不会捞金、UI简陋,总是一副吊儿郎当、慢人一步的德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与豆瓣同期的网站们吃相变得越来越难看时,豆瓣则逐渐成了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 诗与远方的商业化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对豆瓣而言,不仅需要用小众内容激活那些不再活跃的老用户,还需要用大众内容去吸引那些等待尝试的新用户。

文艺青年真的穷吗?文艺青年也有愿意为之买单的东西。只不过这个痛点豆瓣现在还没有找到。豆瓣需要琢磨琢磨这些文艺青年到底喜欢什么,而豆瓣的用户们也要学会投桃报李,不要一味的坚持那份没来由的高傲,什么视金钱如粪土,谈钱的文艺都是假文艺,把这些都放一放,毕竟如果赖以生息的沃土垮了,你们要去哪里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