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卢十四 老师邀请了我,一直没有抽出空来把这个答案写完,拖了很久。
也有一些有志于投稿给他们的朋友给我在微博豆瓣上发私信豆邮问过,这里就作一份小指南好了。
总的来说,给豆瓣阅读投稿,对写作者来说绝对是个非常不错的体验,你能体会到他们对写作这个行业的尊重,还有想要把这个平台做好做大的决心,这两点对于一个作者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基于此,你可以体会到很多贴心的服务,譬如:
即便是退稿,也能收到编辑详细的退稿意见。(听说,不知道是不是每篇作品都如此。)若过稿,则会提前通知你上架时间,与你商定作品售价,由他们的设计师为你制作精美封面(自带封面的除外),为你发布上架预告。上架后,会为你的作品做线上推广,包括微博,豆瓣,或者微信平台。收入即时计算,次月按时结算,为售价x售量x0.7-税额,这里很多人都知道,就不再赘述。等等类此,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最近推出了优秀作者与优秀稿件独家版权协议,你可以选择让豆瓣独家托管投稿作品,并获得更多的推广资源。作为一个投稿平台来说,我认为做到这些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豆瓣阅读已是完美的,或者说,他目前还没有办法,达到很多作者想象中的完美。
电子出版道路,尤其是支持投稿和自出版的电子出版,在国内豆瓣阅读算是探索者,每一片大家所看到的光亮,都是他们和作者一起从黑暗中摸出来的。
让我们从这里回到问题上来,题主问:“发表作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即便我说了上面的这些贴心服务,这个体验也一定会是因人而异的。那么我来说说在豆瓣阅读投稿,该怎么做比较好吧,其中也谈谈一些我见到的“体验”……
要把豆瓣阅读当成平台。坦白来说,豆瓣阅读目前能带给作者的金钱收益,或者说名声收益还是有限的,尤其是之前就籍籍无名的作者,我知道的好些作者朋友都是如此。
它是个众作者的平台,即便再贴心,也不是你个人作品的保姆,正真的操心事儿得自己来做。
有些人说丁小云不好,推销自己太厉害云云,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也并不大认同把互联网当文学乌托邦的做法,这对这个行业可能没有什么好处。
不是吗?一个作者希望自己的读者多点儿,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多卖点,多挣钱,其实没有任何不妥,文人必须清新寡欲吗?显然这是一种误解。只有拥有充足的物质和时间保障,创作本身才能更纯粹更细致,更不急功近利。
我听一些作者朋友发牢骚,说:“唉,你觉不觉得给我们的推广好少啊,像XX就天天上首页……”
还有人说,作品更新太快了,感觉自己的放在上面了,一周之后就沉下去了,就好久没人去试读了,更不用说购买。
这确是事实,也是豆瓣阅读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我认为作为一个作者来讲,像丁小云那样去多进行自我推广,在这个基础上尝创新和改变推广方法,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即便是国外的KDP,也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的心思去推广自己的作品。
例如这篇报道中提到的:
“虽然Kindle畅销书排行榜上也不乏自出版的作者。据贝索斯在今年9月提供的数据,Kindle Top100的畅销书中,有27本是KDP书籍,但这些书籍成功的背后除了个别的作者真的是足够幸运外,更多人也是在利用各种方式来为书籍的销售做更多铺路的工作。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畅销书《磨坊河的隐士》(The Mill River Recluse)的作者陈达西(Darcie Chan)在解释自己书籍热门的原因时提到,除了有几个电子书网站做了推荐,她还委托一个网站为她写付费书评,并做了一些“便宜的网络广告”。
另外一位自出版的作者约翰勒姆为了推广自己的书籍,专门让她的朋友到和书籍内容相关的网页进行留言称赞,她自己也会在Facebook上搜索,发现合适的网站,就会去那介绍她的新书。
因此,对于作者而言,自出版和传统出版一样少不了费尽心思的营销和推广。”亚马逊Kindle“自出版”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吗?
丁小云应该是把豆瓣阅读当成了平台的一个好例子。显然我做得比他差远了,一来我比较懒;二来我觉得自己还太过年轻,目前的创作还不成熟;三来我也还不急着指望能以创作小说来养活自己。
不要因为是网络平台就降低自己的要求。显而易见的是,就目前而言,网络平台的读者素质是要低于纸书读者的,即便是豆瓣阅读也不例外。
并不是说网络平台读者中没有高素质读者,这是一个比例问题,也是一个心态问题。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喜欢一些非常高深的严肃传统文学,也会喜欢一些无聊到极品网络文学,这在我看来很不可思议,他是怎么能够在这两种文风中切换自如的呢?当然扯远了,他给我说,他就觉得,只要是电子的,就没有纸书的感觉,他说很多人都是这种想法。
那么问题就在这里,如果你是一位有这这样想法的作者,那你很可能为此降低自己的创作标准吧?网上全都是傻X,随便怎么写糊弄糊弄就得了……我也看到另一位有工作的、在豆瓣阅读投稿的作者说,自己之所以作品卖得不好,没有得到编辑重视是因为作品量太少,他最近在为没有每天没写够一万字而烦恼,天啊,为什么每天一定要写够一万字?对大多数作者而言,如果每天都能一万字,那一万字的质量肯定不高。
就目前的现实来看,在豆瓣阅读平台上,编辑们对待一部作品的编辑程度,肯定是不如一个图书出版编辑对于一本书的编辑程度的,所以作者更应该多为自己把关。与其写多快,不如写细一点,严格要求自己,仔细斟酌字句,给编辑减少烦恼,给读者减少糟糕的阅读体验,给自己减少不必要的坏印象。
这样下来,我相信这个平台的氛围会越来越好,作者的写作习惯、技巧、和作品都能得到不小提升。
还是要看淡点。豆瓣阅读还在刚起步的阶段,其前途或许光明,其道路必然曲折。在这个平台上,你我出一份力,它会更好。它更好了,带给你的也会更多。但目前而言,你能从它这里得到的,未必会有你想的那么多。除了高中时给《岁月·推理》杂志写了两期封面故事,没有收到其声称的“寄送样刊”外,我还未曾向其他平台投过稿,想拿来和豆瓣阅读比较也无从谈起。但我感觉,无论是哪个平台,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一鸣惊人”的机会都在离我们远去。你投稿成功,作品发布了,有人买来看了,你很高兴,豆瓣阅读让你闪了一下,但接下来迎接你的很可能是长时间的黯淡。
那么你不要因此而陷入急功近利的困境,你要心中灯火长明,要牢牢握住最初是为了什么而创作的理由。我相信很多作者都保持这种创作的动力的,在这里说一下,是因为我自己有时会因为创作与生活的矛盾而陷入焦虑。即便是明知现在的国内环境是不大可能一心创作就养活自己的,却时常会抱有这样的幻想,希望马上能不用去理会其他工作,靠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生活下去。
反省对自我是有利的,祛除杂念,平衡各种。
相信自己啊。我觉得对于一个作者而言,如果保持了纯粹的创作的心,那他的作品一定是好的。不关文笔构思天分种种,总之它一定是好的。即便是编辑不喜欢看,读者不喜欢看,除了你之外没人喜欢看,那它也是好的。若是豆瓣阅读一再拒绝了你的稿、或者读者不喜欢你的稿子,没必要和他们争,试试去找另一个平台呢?或者仅仅自己收着,让它等等下一个时机呢?
因为关注豆瓣阅读比较多,我看到一些作者被退稿后很激动,说豆瓣阅读不应该设置编辑,应该把审稿权交给广大读者云云,我就会觉得那他的作品可能还是不够好吧?为什么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还要让别人来评理呢?对于这样的作者,他的体验可能不会好到哪里去。
好像说得太多了,让这个答案看起来有些臃肿。
简单点说,豆瓣阅读至少是一个让作者能放心投稿的平台,各种环节都是不错的体验,他们也在补充和添加更好的体验,很努力。但写作这事儿,最后成器不成器,不取决于它,而是取决于你和天。